天天看點

為何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後,西周便走向了衰落?

為何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後,西周便走向了衰落?

《華夏民族擴張史》系列

五、懿王衰世

文/圖/輯| 寒山憶雪

公元前950年左右的周穆王時代,周王國西征犬戎的同時,遭遇到淮夷的背後襲擊,雖然周王師及時回援,穩住了東方的形勢,但也僅僅隻是打敗徐國,令其臣服,并不能徹底攻滅徐國。

徐國為首的淮夷經此一敗,也老實了一段時間。大約從周穆王十六年起(約公元前947年),直到穆王的孫子周懿王時代,前後50餘年,周王國的東南方都保持了安定的局面。

這種安定的局面,與成王中後期和康王前期類似。也是以,周穆王時代也被視為西周曆史上的一個中興時期。

在這個中興時期,還留下了周穆王西行的傳說。在這個傳說中,周穆王一直西行到「昆侖之丘」,在「瑤池」之畔會見了西王母。那麼,這個傳說是否屬實,或者是否有原型呢?

為何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後,西周便走向了衰落?

1

穆王西行事件,主要記載于《穆天子傳》中,《竹書紀年》中也有相關記載。巧合的是,這兩部書都來自于西晉時期汲郡的戰國古墓中,屬于「汲冢古文」系列。既然這兩部書對穆王西行的事情都有記載,那麼穆王西行的可能性就存在了。

穆王西行,以及涉及到的昆侖之丘、西王母、瑤池,是很多人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對于昆侖之丘、瑤池位于哪裡,西王母又是什麼人物,說法實在很多。

甚至有一些獵奇者,把昆侖、瑤池的位置,與新疆甚至蘇美爾、埃及聯系起來。

按照西周中期的勢力範圍來看,别說埃及了,就是到新疆都是不可能的。

在《穆天子傳》中也記載,穆王西行去時一萬四千裡,回來時是一萬裡。按照一萬裡來算,從洛邑向西的航空距離,可以抵達中亞的鹹海、裡海一帶。但這隻是直線距離,而且還是按照現代的裡程機關來計算的。

西周時期的一裡約等于現在的400多米,是以穆王西行萬裡,實質相當于現在的四千公裡左右。此外,穆王西行并不是像今天一樣乘飛機或者走高速,而是要在黃土高原崎岖的盤山道上左彎右繞。更主要的是,穆王如果西行,必然是要巡視西北方的犬戎各部,重複行路是免不了的,而且路線更加曲折,是以這4000多公裡的單線總路程,可能航空距離連一半都不到。

這樣算下來的話,再結合西周勢力範圍沒有超過河西走廊來看,穆王西行達到的昆侖之丘,很可能就是河西走廊南側的祁連山,而瑤池,很可能就是河西走廊的某個上古湖泊,或者祁連山南麓的青海湖。西王母,則是當地一個比較大的西羌部落的女性酋長。

穆王西行的傳說,不是我們重點考證的内容,而且資料缺乏,也很難考證出什麼結果。那就讓我們回到中原,回到周王國中來。

為何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後,西周便走向了衰落?

2

穆王在位三十九年,約公元前924年去世,他的兒子繼位,是為周恭王,史記中記載為周共王。

相比他的父親來說,周恭王算是一位守成之君,就像前文說的那樣,淮夷被揍老實了,犬戎也正常朝觐納貢,四海升平,天下安定。

恭王在位期間,值得一提的兩個插曲,一個是位于周王畿西北方、泾河中遊的密國,被恭王攻滅。這段曆史在《竹書紀年》和《史記》中都有記載。

另一個是恭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顯示,周王的封臣用土地來交換财物,比如裘衛盉、九祀衛鼎和倗生簋,其中後兩者顯示的土地交易,并沒有通過周王國的官方認證。

這透露出一個信号,那就是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出現了變化。

衆所周知,西周的土地制度是著名的井田制。比較流行的解釋是,一個貴族的土地分成九塊,周圍八塊是隸農的私田,中間一塊是貴族老爺的公田,隸農需要去公田裡無償勞作,以此來抵消自己私田的田稅,可以說是以勞代稅。

但井田制實質上是後世儒家的說法,西周真正的土地制度,可以總結為「王田制」。也就是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所有權在周天子的手中。而後,天子之下的諸侯或封臣,擁有的是周天子分封或賞賜的土地使用權。當然,使用權不是白得的,諸侯和封臣是要給周天子上貢納稅的。

不過,西周時期的交通條件與後世是不能相比的,而且土地的産出也比較少。如果把糧食和物産運輸到王都繳稅,都不夠路上吃的。是以諸侯與封臣也實行以勞代稅的模式。當然,諸侯不可能千裡迢迢去王畿的王田裡勞作,他們的以勞代稅,指的是義務為周王征戰,并且自帶幹糧,以及武器軍械。

雖然都是以勞代稅,但封臣與諸侯還是有所不同的。諸侯距離遠,以勞代稅的比例高,不過也偶爾上貢物資。封臣在王畿内,距離近,以勞代稅的比例低,要上貢的物資比較多。

而在諸侯與封臣這一等級,甚至要到大夫與士這個等級,才會出現隸農各分一塊田地,然後到貴族老爺的田裡義務勞動這種畫面。

如果類比後世的話,西周中前期的這種土地制度,類似于唐朝中前期的均田制。被計口授田的農民,除了繳納賦稅外,還有一部分歸屬折沖府的軍戶,要義務服兵役,并且自帶部分幹糧,自備部分軍械。

這種制度下,土地往往是不能随便交易的。而恭王時期出現土地交易,就意味着,王權所有制的公田,被逐漸變成私人所有的私田了。王室失去了王畿内的賦稅來源,天子所掌握的财富資源也就越來越少了。與此同時,很多擁有天子所賜田地的王師軍士,賣掉了田地之後,也無力支撐自己自帶幹糧、自備軍械。

也就是說,一方面,天子直屬的西六師、東八師,逐漸無力自己養活自己,需要王師「撥款」養活。另一方面,王室擁有的财富物資越來越少,越發難以養活王師軍隊。

可能有人會問,那麼土地總量沒變啊,生産的财富哪裡去了呢?很簡單,進入了那些買了田地的貴族的私庫去了。

這就像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軍戶組成的府兵,無力自己養活自己,朝廷喪失了大量稅收來源,也無力養活府兵,最後不得不放開地方節度使截留賦稅,自行募兵,盛唐氣息從此不再。

不過對于西周來說,各地諸侯原本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所不同的是,周王室仍然苦苦支撐,用越來越少的收入,供養越來越難養的王師軍隊。這勢必導緻一個結果,王師的戰鬥力不斷下降,周王國本部的綜合實力也逐漸變弱。

在這個基礎上,周恭王時期天下太平,尚且能應付的過去,而到他兒子周懿王即位,一旦有戰争發生,情況就不妙了。

為何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後,西周便走向了衰落?

3

周恭王在位二十四年,于公元前900年去世,他的兒子姬囏即位,是為周懿王。第二年為周懿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99年。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現,在前面講某王某年,對應的都是約公元前多少年,而周懿王元年,沒有約了,就是公元前899年,為什麼呢?這與一場天文現象有關。

《竹書紀年》記載,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周懿王元年,鄭地出現了天亮兩次的現象。

天這麼會亮兩次呢?目前最靠譜的解釋是,日出之前恰好發生了日全食,于是人們既沒有看到日全食,又看到了原本變亮的天,由亮變黑,最終再次變亮,于是便形成了「天再旦」這一天文奇觀。

而遇到天再旦這個奇觀的,多是在鄭地。西周的鄭地并非後來中原的鄭國,而是鄭國的始封地——關中西部鳳翔一帶的鄭地,也稱作「西鄭」。

天文學家根據這些資訊推斷,能讓鳳翔地區的古人在清晨日出前遇到日全食,并形成天再旦景觀的,隻有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那一次日全食。是以,周懿王元年,也就确定是在公元前899年了。

周懿王即位後,天下已安定50餘年,四方無戰事,被周王國打敗的犬戎和淮夷,經過半個世紀的生聚,又恢複了實力,開始伺機反周。除了這兩者外,陝北高原與晉西山區的白狄,經曆昭王、穆王、恭王時代70餘年的時間,也逐漸壯大,對西周王畿形成威脅。

到周懿王七年(公元前893年),西戎南侵關中周王畿,戎人的軍隊甚至一度逼近鎬京。周懿王十三年(公元前887年),狄人又入侵關中,一度入侵到岐邑一帶。

這兩次入侵記載于《竹書紀年》當中,《詩經》中則記錄了周人反攻「猃狁」的曆史,比如《小雅·采薇》中的「靡室靡家,猃狁之故」。這裡面的猃狁,可能就是《竹書紀年》中記載的西戎。

在「太王遷岐上」一文中,簡單分析過,猃狁與犬戎可能并非同一族群,犬戎與昆夷是一族兩稱,而猃狁則是「匈奴」或者「胡」的諧音稱呼。

當然,這個說法是建立在語言學的分析上,不一定準确。也有說法認為,猃狁就是犬戎,或者是犬戎的一個分支,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至少在周人看來,猃狁與犬戎,都是戎人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他們都處在周王畿的西北方,是以也都被統稱為西戎。

除了戎狄入侵關中以外,淮夷也又一次在東南方挑事。淮夷入侵的曆史未見史書記載,而是記載于史密簋的銘文上。

面對西北與東南同時出現的邊患,周懿王能否像他的爺爺周穆王那樣左右開弓,一手揍戎狄,一手毆淮夷呢?

為何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後,西周便走向了衰落?

4

答案是否定的。

西周王田制度的瓦解導緻周王室掌握的資源變少,王師的戰鬥力也日益下降。在反擊淮夷之前,周懿王不得不先躲避戎狄的鋒芒,把都城從鎬京遷到鎬京以西、岐邑以東的犬丘(今興平一帶)。

直到六年後的周懿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79年),周人才組織好軍隊,北上反攻猃狁。這場反擊戰的主帥是虢公,也就是當時的虢國君主,虢叔的後裔。

然而周人好幾年準備的一場反擊戰,卻以周師大敗而告終。周人的軍隊可能損失慘重,經過前幾年被戎狄入侵洗劫,再到這一次反擊戎狄失敗,難怪周人會喊出「靡室靡家」的哀歎。

西北戰場失利,東南戰場也不好過。史密簋銘文記載,淮夷中的盧夷、虎夷,聯合中原地區的杞國(夏王族後裔)、舟國,攻打周國的東土,也就是中原以東的地區,可能在現在的山東一帶。随後,師俗和史密分别率領齊國的軍隊反攻入侵者,并俘獲了數百人。

但這場戰役隻局限在山東地區,真正與淮夷接壤的中原地區,尚且沒有資料證明是否存在戰争。不過,根據形勢判斷,戰火都燒到了齊魯大地,連周王國最東端的齊國都被動員起來了,中原必然也不會太平無事,而且更可能戰事進行的相當艱難。

在戰争失敗的情況下,周人是不會去鑄造青銅禮器去紀念戰敗的,這就是周懿王時期周與淮夷之戰缺少青銅銘文記載的原因。當然,這隻是推論,真實曆史究竟如何,還有待新的考古發現。

在西北與東南兩面受敵的情況下,周懿王應對乏力,最終憂郁而死。對于周懿王的在位年數,衆說紛纭,《竹書紀年》記載為25年,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是8年,至于究竟是多少年,暫時也沒有确切的結果。

不過可以确信一點的是,周懿王臨終前,并沒有把王位按照父死子繼和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周恭王的弟弟,也就是比周懿王大不了多少歲的王叔,是為周孝王,青銅銘文記載為周考王。

這一次傳位既不符合父死子繼的原則,也不符合兄終弟及的原則。之是以如此,恐怕是因為周懿王太子年幼,而周懿王又在「衛國戰争」中表現的很差勁,不得不傳位于年長的王族親貴,以挽救周王朝所面臨的危局。

那麼,臨危受命的周考王,能否發揮「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的作用,帶領周王朝擺脫眼前的危局呢?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

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曆史文章請關注頭條号

「寒山噴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