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鱗副泥鳅池塘高效健康養殖內建技術,增産又增效
台灣泥鳅池塘高效健康養殖內建技術充分利用版納州熱區資源,按照“做大養殖業、發展熱區淡水魚”目标,大力開發名特優水産品,發展熱區生态特色。伴随着人們對泥鳅需求量的激增,野生的泥鳅資源不斷減少,大部分的地區開始進行人工泥鳅養殖。

<h1 class="pgc-h-arrow-right">1 台灣大鱗副的特性</h1>
台灣泥鳅又名大鱗副鳅,生活水溫10~30℃,最适水溫為25~27℃。幼魚階段以浮遊動物、搖蚊幼蟲、絲蚯蚓等為食。成鳅以攝食植物為主。一般多為夜間攝食。
<h1 class="pgc-h-arrow-right">2 項目示範執行情況</h1>
2.1 項目實施地點
該項目在勐海縣勐海鎮、勐遮鎮、勐混鎮、勐宋鄉等4個鄉鎮開展台灣大鱗副泥鳅池塘高效健康養殖。
2.2 完成情況
2017年1月完成示範池塘225畝的選址,并進行改造及裝置安裝,4月底完成苗種投放,6月完成225畝台灣泥鳅養殖示範,達到畝産700公斤的預期效果。
<h1 class="pgc-h-arrow-right">3 管理技術路線</h1>
3.1 養殖地點
本次項目具體實施地點,勐海縣勐宋鄉曼金村委會曼開村。
3.2 池塘開挖及設施設定
設計開挖成80×25米的長方形,深120cm,架設防逃防鳥網。泥鳅有鑽洞本能,捕撈十分困難。必須做好防逃措施,同時要防敵害生物進入養殖區。沿池塘四邊,距池埂60cm處挖深30cm、寬20cm的溝,用于埋設攔網。網的高度比最高水位高40cm。攔網用直徑4cm、間距5米的鋼管作為支撐。防逃網材質為聚乙烯網片,網目40目,防鳥網網目2cm,進水口高出水面0.4cm以上。
3.3 泥鳅投放
放鳅苗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進排水管道,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cm時每畝施用生石灰20㎏,将生石灰兌水化漿後立即全池均勻潑灑。清塘3天後,池塘加水30cm,施入經過發酵的農家肥每畝施30㎏,使鳅苗在下塘後可攝食到适口的基礎餌料生物。除施用基肥外,還應根據水色及時追肥,水色以黃綠色為好。
3.4 清塘消毒
池塘清塘消毒用二氧化氯或聚維酮碘。每畝用量500毫升,對30升的水進行全池潑灑。3天後,加水1.2米,每畝施發酵過的農家肥150公斤,尿素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微生态制劑5公斤,以促水中浮遊生物大量繁衍。
3.5 苗種投放
肥水第6天開始投放泥鳅苗,嚴格控制投放密度,每畝投放3cm的苗種8萬尾。防逃網外每畝投放17cm草魚苗20尾,以便清理池塘周邊的雜草和殘餌。
3.6 養殖管理
3.6.1 飼料選擇
符合國家标準,不含禁用藥物及非法添加劑的飼料,蛋白含量在36%以上的滇農膨化飼料。
3.6.2 增氧裝置
78畝的池塘配套3台每台3千瓦增氧機。
3.6.3 飼料投喂,采用全池潑灑
幼苗期按體重的7%計量投喂,每天8~18點投喂4次。15天後開始投喂粉料和0.8毫米膨化混合料,長到6cm後開始投喂0.8毫米的膨化顆粒料。
中期和後期按體重的4%進行計量投喂,每天9~18點投喂3次。并及時觀察泥鳅活動情況和水質變化情況。
3.7 水質調控
要保持池塘水質“肥、活、爽”,水色以黃綠色為佳,透明度以20~30cm為宜,溶解氧的含量達到3.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6~8.8,養殖前期以加水為主,鳅苗放塘後1個月内要換水3次,10天一次,換水後要肥水,養殖中後期2~3天換水1次,換水量在20~50%。當池水的透明度大于25cm時追加有機肥。透明度小于20cm時減少或停施追肥。發現水色變為茶褐色或水體溶氧低于2毫克/升時,要及時加注新水或更換部分老水,定期開啟增氧機,避免泥鳅産生應激反應;通常每隔15天施肥1次,每次每畝施尿素15千克左右,保持池水呈黃綠色。
3.8 病害預防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并重”的原則。鳅苗放塘後養殖中,必須殺蟲,消毒,改底,調水,肥水。
每月殺蟲一次,15天消毒一次,用聚維酮碘,三天後用生物改底藥,第二天用調水寶等調水,隔天用生物肥水藥肥水。
<h1 class="pgc-h-arrow-right">4 效益分析</h1>
4.1 生态效益
采用生态養殖方法,按照無公害、水産品生産标準組織生産,對環境不産生污染,同時采用生态養殖技術模式,既降低成本,節約能源,提高産品品質。
4.2 經濟效益,以1畝為例:
池塘租金1200元/畝/年,每年可投養兩批,每一批合600元。
購買泥鳅苗4000元,每畝投放8萬尾,每尾0.5元。
餌料成本:共5902元。
漁藥、電費、網具、人工工資等:共725元
養殖周期:一般3個多月成熟,總成本約11227元
産出:養殖1畝水面的泥鳅,投苗8萬尾,産出757公斤。商品泥鳅的市場價格28元/公斤計算,畝産收入21196。
利潤:21196-11227=9969元。
4.3 社會效益
本項目建成後,填補了西雙版納州的泥鳅養殖的空白,并帶動勐海縣及周邊地區發展泥鳅養殖,為發展西雙版納名特優水産品錦上添花,并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
<h1 class="pgc-h-arrow-right">5 存在的問題</h1>
5.1 投入成本較高,苗種放養密度大,飼料用量大,苗種和飼料價格上漲,養殖的效益大幅下降。
5.2 養殖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泥鳅養殖高集約化,種苗的品質和規格,飼料的優劣,養殖周期的長短等因素,都會帶來養殖風險。
5.3 勐海縣的泥鳅品牌打造還未完成,銷售管道局限于市場銷售,産成品加工和網絡銷售均是一個缺項。
<h1 class="pgc-h-arrow-right">6 下一步工作打算</h1>
加大教育訓練力度,提高泥鳅養殖技術含量,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單産增加效益,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和先進的生産經營方式,完善銷售網絡,結合旅遊開發,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