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核事故,是指任何地或一系列但源自同一的、引起核損害的事故。一般來說,在核設施(比如核電廠)内發生了意外情況,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洩,緻使從業人員和公衆受超過或相當于規定限值的照射,則稱為核事故。顯然,核事故的嚴重程度可以有一個很大的範圍,為了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标準,國際上把核設施内發生的有安全意義的事件分為七個等級。
核洩漏在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是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的一種能量,叫核輻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輻射。它有α,β和γ三種輻射形式。其中:1)α輻射隻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吸入體内危害很大; 2)β輻射是高速電子,皮膚沾上後燒傷明顯; 3)γ輻射和X射線相似,能穿透人體和建築物,危害距離較遠。宇宙、自然界能産生放射性的物質盡管不少,但危害往往都不太大,隻有核爆炸或核電站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才能大範圍地對人員造成傷亡。
核能在提供能源的同時,核電站事故、放射物質洩漏等災難性事故的發生也造成的人類的重大危害甚至嚴重災難。本文将盤點全球十大重大核災難,以下是詳細内容:
一、切爾諾貝利事故(烏克蘭普裡皮亞季)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一件發生在前蘇聯烏克蘭境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子反應堆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曆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世界上目前為止第二例為2011年3月11日發生于日本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淩晨1點23分(UTC+3),烏克蘭普裡皮亞季鄰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第四号反應堆發生了爆炸。持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并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這些輻射塵涵蓋了大面積區域。根據統計,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于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
經濟上,這場核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已計算通貨膨脹),成為近代曆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被稱作曆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普裡皮亞季城是以被廢棄。
由于目擊者的報告和站内紀錄不一緻,有一些争論認為确實的事件是發生在當地時間1點22分30。根據這種理論,第一次爆炸發生在大約1點23分47秒,操作員在七秒以後指令了“緊急停堆”。
切爾諾貝利事故當時導緻31人當場死亡,上萬人由于放射性物質遠期影響而緻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線影響而導緻畸形胎兒的出生。當時外洩的輻射塵随着大氣飄散到前蘇聯的西部地區、東歐地區、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其中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受污染最為嚴重,由于風向的關系,據預測大約有60%的放射性物質落在白俄羅斯的土地。此事故不但引起大衆對于蘇聯的核電廠安全性的關注,也被某些觀點認為該事故間接導緻了蘇聯的瓦解。
蘇聯瓦解後,獨立後的國家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每年仍然投入經費、人力物力進行災難的善後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人數難以估算,尤其是事故後的長期影響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當時意外發生後,很快就有203人被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其中31人死亡,其有28人死于過量的輻射。死亡的人大部分是消防隊員和救護員。為了控制核電輻射塵的擴散,當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離家園,其中大約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爾諾貝利附近的普裡皮亞特鎮居民。衛生機關預測在未來的70年間,受到5–12艾貝克輻射而導緻癌症的人,比例将會上升2%。
官方2006年的統計結果是,從事發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但是綠色和平組織,基于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的資料研究發現,在過去20年間,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害者總計或達9萬多人。是以,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官方統計的結果比切爾諾貝利核洩漏造成的死亡人數少了至少9萬人,這個數字是官方統計數字的20倍!當然,對于綠色和平組織的“估計”缺乏理論支援。切爾諾貝利經濟損失大約180億盧布。
美國早在2013年有一項研究表明,當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當地的樹木造成了持續不利的影響。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等多家機構的聯合研究顯示,由于長期暴露在輻射中,切爾諾貝利地區許多樹木都出現了十分反常的形态,這主要是因為樹木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而不斷增加的基因突變明顯影響了樹木的生長、繁殖和存活率等。
對于切爾諾貝利而言,堵住污染源頭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而清除核輻射塵埃則是另外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尤其事故發生一年之後,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中最先遇難的核電站從業人員和消防員被轉移在莫斯科一處公墓内,安葬他們用的是特制的鉛棺材,原因是他們的遺體成為了足以污染正常人的放射源。
核塵埃可以說幾乎無孔不入。核放射對烏克蘭地區數萬平方公裡的肥沃良田都造成了污染。烏克蘭共有250多萬人因切爾諾貝利而身患各種疾病,其中就包括47.3多萬名兒童。
據業内專家估計,假如完全消除這場浩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續的核輻射危險将持續10萬年。
在經濟上,前蘇聯損失了大約90億盧布:其中善後處理費用40多億盧布,農業和電力生産損失40多億盧布。專家預計,除了核電站本身的損失外,僅僅清理一項就需花費幾十億美元,若全部加起來,可能達數百億美元。
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區之後對遊客進行了開放(但必須穿防護服)。烏克蘭緊急情況部部長巴洛加曾經宣布,從2011年起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地區将對普通遊客開放,烏緊急情況部計劃組織前往該地區參觀的經常性、系統性旅遊線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克拉克支援烏克蘭緊急情況部的旅遊倡議,她表示,參觀切爾諾貝利地區可以讓人們了解悲劇曆史,再次認識核設施安全的重要性。
烏克蘭緊急情況部長巴洛加曾指出,用于全部覆寫第4機組的新“掩體”将在2015年全部建成,這是一個長150米,寬260米,高105米拱形建築,用于全部遮蓋第4機組連同此前建造的臨時性防護設施“石棺”。“掩體”項目由國際社會捐助支援,建設資金由八國集團和歐洲委員會成員國共28個國家負責籌集,其中建設基金由歐洲複興和開發銀行管理。
此前,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克柳耶夫宣布,由于安全要求大幅提高,“掩體”項目總造價已由2004年的5.05億歐元提高到現在的8.7億歐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克拉克承諾,聯合國今後仍将繼續全面支援該項目建設。
二、福島核事故(日本福島縣工業區)
福島核電站位于北緯37度25分14秒,東經141度2分,地處日本福島工業區。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核電站,由福島一站、福島二站組成,共10台機組(一站6台,二站4台),均為廢水堆。日本經濟産業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2011年3月12日宣布,受地震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洩漏到外部。
2011年3月12日,受地震影響,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放射性物質洩漏到外部。2011年4月12日,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将福島核事故等級定為核事故最高分級7級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同級。福島縣在核事故後以縣内所有兒童約38萬人為對象實施了甲狀腺檢查。截至2018年2月,已診斷159人患癌,34人疑似患癌。其中被診斷為甲狀腺癌并接受手術的84名福島縣内患者中,約一成的8人癌症複發,再次接受了手術。
福島第一和第二核電站事故之前也曾經多次發生事故。比如1978年,福島第一核電站曾經發生臨界事故,但事故一直被隐瞞至2007年才公之于衆。
2005年8月,日本發生裡氏7.2級地震導緻福島縣兩座核電站中存儲核廢料的池子中部分池水外溢。2006年,福島第一核電站6号機組曾發生放射性物質洩漏事故。
2007年,東京電力公司承認,從1977年起在對下屬3家核電站總計199次定期檢查中,這家公司曾篡改資料,隐瞞安全隐患。其中,福島第一核電站1号機組反應堆主蒸汽管流量計測得的資料曾在1979年至1998年間先後28次被篡改。原東京電力公司董事長是以辭職。
福島核電站發生的爆炸屬于化學爆炸,是由洩漏到反應堆廠房裡的氫氣和空氣反應發生的爆炸。福島核電站使用的是MOX燃料,燃料棒外殼為锆合金。由于地震和海嘯而導緻應急冷卻系統故障,反應堆内冷卻水準面一度下降,并導緻堆芯裸露。冷卻不足讓燃料棒外殼溫度超過锆-水反應極限溫度,最終發生锆-水反應生成大量氫氣。
業内普遍認為,氫氣洩漏到廠房中是在安全殼内壓力升高時,從洩壓安全閥的氣體通道排出的。由于廠房中氫氣相對空氣的濃度達到了爆炸極限,在遇到高溫甚至明火後便發生了爆炸。爆炸的沖擊力徹底掀掉了廠房的屋頂,僅僅剩下鋼筋骨架。
放射性物質洩漏、核能外洩又稱為核熔毀,是一種發生于核能反應爐故障時嚴重的後遺症。核能外洩所發出的核能輻射盡管遠比核子武器威力與影響範圍小,但是卻能夠造成幾乎相同的、一定程度的生物傷亡。
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當時在一份聲明中曾經說,受大地震影響而自動停止運轉的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1号機組中央控制室的放射線水準當時已達到正常數值的1000倍。
為防止安放核反應堆的容器内氣壓升高,導緻容器無法承受壓力而破損,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當時已下令東京電力公司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1号和2号機組反應堆容器内的蒸汽釋放到外部。
東京電力公司當時準備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3座反應堆中,首先釋放事态最為嚴重的1号機組的蒸汽。而2号和3号機組,如果冷卻反應堆的功能無法盡快恢複,也将采取同樣措施。東京電力公司之前曾經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1号機組的反應堆容器内的蒸汽,将通過一個巨大水池,再從排氣筒釋放出去。過水的時候,放射性物質将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同時從業人員将一直在排氣筒的出口觀測放射性物質的數量。另外,福島第二核電站已經喪失冷卻功能,東京電力公司已經開始釋放福島核電站爆炸時情景(15張)福島第二核電站1号和2号機組反應堆容器内的蒸汽,以減少容器壓力,防止更大破損。該公司還準備将核電站内另外兩座反應堆的蒸汽釋放到外部。
這成為日本首次采取核電站打開閥門向外釋放蒸汽的緊急避險措施。盡管這一舉措也有可能導緻放射性物質洩漏到外部環境,但這樣可以避免容器破損導緻核電站失去封閉機能。
此前,由于閥門故障,日本救援人員一度無法打開2号反應堆排氣口,結果造成堆内壓力極高,同時也造成用來冷卻反應堆的海水根本無法注入其中。這意味着日本用來冷卻反應堆的最後辦法失靈,以緻大量核燃料暴露在空氣中達數小時之久,發生核洩漏可能性極大。
雖然救援人員最終修複了減壓閥,但仍無法讓海水完全漫過發熱的燃料棒,其結果就是2号反應堆内溫度繼續升高,直到其中發生了猛烈地爆炸。
日本當時隻能繼續向四個反應堆内注水降溫,同時不斷排出帶有放射性污染物的蒸汽,并希望當地始終保持西風,不要刮東風和南風,否則日本首都東京和北韓半島都将遭受污染。與此同時,就是等着反應堆自然降溫至安全狀态,然後徹底将這個核電站封存廢棄。在日本核電站周圍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31和铯137。其中,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可能會引發甲狀腺疾病。日本政府已計劃向核電站附近居民發放防止碘131輻射的藥物碘片。有關資料顯示,铯137則會造成人體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傷。
美國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福島核電站目前的狀态與197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裡島核電站發生的核洩漏事故情況類似。國際核事故按嚴重程度分為零至7級。美國三裡島核事故被定為5級,當時由于制冷系統出現故障,導緻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至少15萬居民被迫撤離。
韓聯社2011年援引日本媒體的報導稱,包括東京在内的日本關東地區,已檢測到比通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質。在茨城縣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比平常高出100倍,神奈縣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比平時高出近10倍。此外,在千葉縣及市原縣也檢測到了較高的放射性物質。據日本共同社消息,福島核電站3号機組當時附近測量結果顯示,核輻射水準比法定标準高出400倍。
福島核電站的洩漏等級至少已經與美國三哩島1979年的核洩漏事件相同。不過有部分專家認為,福島核洩漏事件比三哩島事件更為嚴重。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被列為七級。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巨大洩漏事故最終就是以"封存"反應堆的方式解決。而根據當時已檢測到的資料顯示,此次日本核洩漏已經達到切諾貝利核電站的污染水準。
日本經濟産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曾經說,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水口附近海域的放射性碘濃度當時已達到法定限值的3355倍,這是迄今日本方面在這一水域檢測到的最高相關數值。
日本廣播協會電視台之前報道,日本經濟産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決定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提高至7級。這使日本核洩漏事故等級與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相同。
1986年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洩漏事故被定義為最嚴重的7級。當年4月26日,位于今烏克蘭境内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号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8噸多強輻射物洩漏。這次核洩漏事故使電站周圍6萬多平方公裡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造成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災難。
根據一般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條約,日本有義務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環境污染。尤其對于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活動,應該事先評價其可能影響,并觀察、測算、估計和分析其影響。在獲知海洋環境有受到污染損害的迫切危險或已經受到污染損害時,應立即通知可能受影響的其他國家及各主管國際組織。
關于是否可以将核廢液排放入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核安全公約》和《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未做明确規定。但日本排放核污水客觀上造成污染的轉移,勢必加大了對他國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對于可能造成跨界影響的事故,當事國負有通報義務,這在國際法上是明确的,這是對當事國最基本的法律和道義要求,是外界判斷日本應對措施、手段是否合理與必要的客觀條件,也是相關國家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避免影響擴大的基礎。
再談談引人注目的日本核污水排放: 根據新華網的消息,日本為了儲存核污水,東京電力共準備了大約1000個儲水罐,目前9成已被裝滿。日本當時所有儲水設施的總容量大約為137萬噸,預計到2022年秋季達到儲水極限。
根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稱,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現在每天新增140噸“處理水”,預計到2022年9月将達到儲存罐上限137萬噸。
自2013年以來,日本政府對地層注入、排入海洋、蒸汽釋放、氫氣釋放和地下掩埋五種處理後廢水處置方案進行評估。
2020年2月,ALPS淨化水處理小組委員會曾經釋出日本福島核事故處理後廢水處置方案評估報告結論認為: 排入海洋與蒸汽釋放都是可行的方案,其中排入海洋操作更為便捷,其他處置方案從經濟性、技術成熟性或時間方面考慮較差。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質将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10年後蔓延全球海域。綠色和平組織核專家指出,日核廢水所含碳14在數千年内都存在危險,并可能造成基因損害。
媒體報道稱,2020年8月29日通過高分二号拍攝的福島核電站及周圍的衛星影像中可見,核電站周圍仍然有大片的空地可以利用用,污水罐也有些生鏽(衛星資料來源:高分二号)。
從衛星影像中可以看到,最早一批廢水罐已經鏽蝕斑斑,而更換是早晚的事,而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是以,日本政府向海洋排放核污水不是因為空間不夠,而是不願承擔維護成本。
生态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首席專家劉新華認為,日本政府應采用去污因子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和裝置,對超标核素進一步淨化處理,盡可能降低處理後廢水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研究氚的處理技術,并及時公開研究進展和成果,如有可行技術應立即用于廢水中氚的處理。
綜上所述,盡管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非常大,但假如日本核污水排放至大海,将會影響全人類及整個地球,從這個層面及人類生存而言,應該行為事故級别或将是最高的,其嚴重性是不可估量。
三、三裡島核事故(美國賓夕法尼亞)
1979年3月28日淩晨4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三裡島核電站第2組反應堆的操作室裡,大量放射性物質溢出。在三裡島事件中,從最初清洗裝置的從業人員的過失開始,到反應堆徹底毀壞,整個過程隻用了120秒。
6天以後,堆芯溫度才開始下降,蒸氣泡消失——引起氫爆炸的威脅免除了。100噸鈾燃料雖然沒有熔化,但有60%的鈾棒受到損壞,反應堆最終陷于癱瘓。此事故為核事故的第五級。事故發生後,全美震驚,核電站附近的居民十分驚恐,大約20萬人撤出這一地區。美國各大城市的群衆和正在修建核電站的地區的居民紛紛舉行集會示威,要求停建或關閉核電站。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發展核動力計劃。
美國三裡島壓水堆核電廠二号堆發生的堆芯失水而熔化和放射性物質外逸的重大事故,是由于二回路的水泵發生故障後,二回路的事故冷卻系統自動投入,但由于前些天勞工檢修後未将事故冷卻系統的閥門打開,最終緻使這一系統自動投入後,二回路的水仍斷流。當堆内溫度和壓力在此情況下升高後,反應堆就自動停堆,卸壓閥也自動打開,放出堆芯内的部分汽水混合物。
同時,當反應堆内壓力下降至正常時,卸壓閥由于故障未能自動回座,使堆芯冷卻劑繼續外流,壓力降至正常值以下,于是應急堆芯冷卻系統自動投入,但操作人員未判明卸壓閥沒有回座,反而關閉了應急堆芯冷卻系統,停止了向堆芯内注水。這一系列的管理和操作上的失誤與裝置上的故障交織在一起,使一次小的故障短時間内急劇擴大,造成堆芯熔化的嚴重事故。
在這次事故中,主要的工程安全設施都自動投入,同時由于反應堆有幾道安全屏障(燃料包殼,一回路壓力邊界和安全殼等),因而無一傷亡,在事故現場,隻有3人受到了略高于半年的容許劑量的照射。
而核電廠附近80千米以内的公衆,平均每人受到的劑量不到一年内天然本底的百分之一,是以,三裡島事故對環境的影響極小。
三裡島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道芬縣薩斯奎哈納河3英裡。巴布科克和威爾科克斯公司在這座島上建設了90萬公裡的核電站,從1974年開始進入了正式運作,而1978年又啟動了2号裝置。1979年3月28日,啟動已有4個月的2号裝置的冷凍閥門時出現了故障。
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曾經通路事故現場,宣布了"美國不會再建設核電站"的決定。因為事故造成的後遺症,巴布科克和威爾科克斯公司最終倒閉。 進入21世紀,美國付出了停止建設核電站的代價。2000年,加利福尼亞州供電能力出現巨大缺口,紐約則因缺電在2003年經曆了一片漆黑。 之後,美國政府改變了計劃,修理核電站暫時緩解了缺電情況。美國政府通過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發表了重建立設核電站的計劃。但在過去的31年裡,美國一直放棄了核電站建設。
2012年,美國核管局(NRC)新批了2個核電站的4台機組,全是西屋公司生産的AP1000,這兩個核電站分别為沃格特勒核電站(vogtle)和薩默爾核電站(summer)。
四、戈亞尼亞核事故(巴西戈亞尼亞)
1987年9月13日,發生在巴西的戈亞尼亞核事故的經過,是一名垃圾場勞工撬開了一個廢棄的放療機,并拆掉了一小塊高放射性的氯化铯,災難由此降臨到這座城市,最終,14人受到過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大約112000人接受監測,249人發現受到污染。
事故使得數百間房屋受到監測,85間發現被污染。整個去污活動産生5000m3放射性廢物,社會影響之大,以緻在戈亞尼亞的一個建有廢物處置庫的邊遠鄉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葉符号做成村旗。
五、東海村核事故(日本東海村)
1999年9月30日上午10時35分左右,發生在東京東北部東海村鈾回收處理設施的核事故是日本曆史上最為嚴重的核災難之一。本次事故導緻兩名JCO公司的員工身亡,數百人受到核輻射。
事故發生後1小時,其周圍γ劑量率達到正常值的4倍,政府撤離了廠區周圍350米範圍内的居民,廠房周圍10公裡範圍内的居民不得出門,學校和醫院關閉,農作物和蔬菜停止收割。
事故經過:1999年9月30日上午10時35分左右,位于日本茨城縣那珂郡東海村的核燃料加工廠,三名勞工正在進行鈾的一個純化步驟,在制造硝酸鈾酰過程中,為了縮短工作時間,一名勞工把一個不鏽鋼桶中富含U-235(鈾富集率為18.8%)的硝酸鹽溶液通過一個漏鬥傾入到沉澱槽中(這個操作違反了原應将U3O8的粉末先投入至溶解塔中,且溶解于硝酸中,再用泵将該物料送入貯存塔中制成最終産品硝酸鈾酰的正常操作規程),另一名勞工手扶漏鬥站在沉澱槽旁,第三名從業人員在距沉澱槽約幾米的辦公桌旁工作。根據推算,鈾的臨界量為2.4㎏,而這名勞工卻将16㎏的鈾硝酸鹽溶液一下都傾入沉澱槽中,于是即引發了鍊式核裂變反應,當時在一瞬間,3名從業人員都看見了"藍色的閃光",γ輻射監測報警器立即鳴響,臨界事故發生。由于3名從業人員的位置與輻射源的距離分别是65㎝、1m與2.6m,是以,他們均受到了因核裂變産生的大劑量中子和γ射線的嚴重照射。 事故發生後,廠周圍環境中的輻射劑量水準已上升到平常數值的7~10倍。
據統計,在這次事故中,受到不同程度照射的人員大約有213人,其中2人受照劑量分别為16-23Gy與6-10Gy,1人為2Gy,2人為10mSv,其餘208人分别約為0-5mSv。3名事故當事人雖經醫學應急搶救,但其中1人在事故後第82天死亡,1人在事故後第210天死亡,另1人因自身恢複較好,在事故後第3個月後出院。
從東海村核燃料加工廠的這次臨界事故,發現了包括事故發生時的應急處理問題與事故發生後的救援疏散等問題上均存在很多缺陷。由于事故發生機關和日本原子能安全管理部門事先之前都認為不會發生臨界事故,是以都沒有制定相應的核事故應急預案,進而造成整個事故後的救援行動十分遲緩,各種指揮部都是在無奈的情況下才臨時匆匆成立,對于本次事故的原因與應吸收的教訓剖析如下:
1)人員不遵守操作規程
為防止臨界事故的發生,避免鈾的聚集量超過臨界量,必須嚴格執行"臨界管理"。日本東海村核燃料加工廠曾有品質控制規定以嚴格控制鈾的加工處理或使用量。而本次臨界事故就是由于操作人員沒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為了所謂縮短工作時間,向沉澱槽中一下投入了超過鈾臨界量的大量鈾溶液而發生。據事故調查結果,這起事故中的操作人員不僅違反了國家認可的正規操作規程,而且還違反了本機關内部編制的操作規程。是以,盡管有十分完善的設計與設施,也不能保證事故的出現。可見,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安全管理機制,避免違反操作規程的現象再次發生至關重要。
2)缺乏對中子輻射的防護
鈾臨界事故時會發出中子輻射,中子輻射能穿透混凝土牆,而事故發生機關在事先卻根本沒有考慮對中子輻射的監測和防護,廠内沒有配備必需的監測中子輻射的專門儀器,也沒有配備應付中子輻射的防護器材和用品,無疑給現場救援工作帶來困難,進而導緻很多搶救人員不得不在現場外待命,延誤了搶救時間。當然,安全有效的中子輻射防護服,當時世界上幾乎還沒有。
3)事故報警不規範
東海村消防隊接到報警的時間是9月30日上午10時43分,當時報警内容隻講有急病人,請派救護車,卻沒有說明是發生了核輻射事故。最終造成搶救人員在不知實情,在毫無輻射防護裝備的情況下進入事故現場,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線照射。
六、K-431核潛艇事故(前蘇聯)
1985年12月,K-431核潛艇在傳回符拉迪沃斯托克基地途中發生洩漏,潛艇立即浮到水面上,洩漏導緻一回路内冷卻劑品質開始下降,全體人員從潛艇的淡水箱引水,反應堆立即關閉,洩漏使得已污染的水流向大海,在潛艇周圍的區域發現放射性碘出現洩漏,艇員試圖停止冷卻系統管道的洩漏。
當時潛艇的從業人員接收到輻射度高達40毫希沃特。10名水兵在這起核事故中喪命,另有49人遭受放射性損傷。
事故經過:1985年12月,K-431核潛艇(675型回聲-II 級)在傳回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基地時途中,675型回聲-II級潛艇由于一回路發生洩漏,潛艇立即上浮到水面。洩漏導緻一回路内冷卻劑品質下降,全體人員開始從潛艇的淡水箱中引水。反應堆立即關閉。洩漏使得已污染的水流至海中,是以無法測定輻射等級。在潛艇周圍的區域,人們很快就發現放射性碘出現了洩漏。艇員當時試圖停止冷卻系統管道的洩漏,但關閉冷卻劑供應究竟需要多長時間,還是個未知數。由于冷卻劑流失,反應堆的溫度升高,于是報警器便響了起來。立即将冷卻劑供應再次接通,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冷卻劑的再次供應導緻燃料集合因溫度過高而破裂,水流了進去接觸到了鈾燃料。重度污染的水被排到阿穆爾号,緻使處理裝置崩潰。在基地,被污染的冷卻劑的放射性被測定為 0.3 居裡/l ,共計74兆貝克, 2000居裡。潛艇的從業人員接受到的輻射度高達40毫希沃特(4倫琴)。
前蘇聯核潛艇的維護和修理工作,通常在不同的海軍造船廠裡進行。這種體系是在建造核潛艇的初級階段時确定的,冷戰時期全面鋪開。在這一時期,幾乎有25個核潛艇型号被引進并發展起來。标準化的不足,導緻在計劃階段,在全體艇員能力水準上和沒有有效利用備件方面出現問題。尤其是裝置的品質和安全打了折扣,這也是為什麼和美國潛艇相比,前蘇聯核潛艇發生意外事故機率很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七、加卡平地核事故(美國内華達州加卡)
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在巴納貝利核實驗過程中,美國内華達州加卡平地地下一萬噸級當量核裝置發生爆炸,實驗之後,封閉表面軸的插栓失靈,導緻放射性殘骸洩漏到空氣中。現場6名從業人員受到核輻射。
據内華達試驗場的官員們承認,在美國停止地面核試驗轉而進行地下核試驗的20多年中,該試驗場共進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發生了62次程度不同的事故。根據美國能源部的事故分類,53次屬于輻射“洩漏或滲漏”,7次屬于“嚴重輻射洩漏”。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970年12月18日爆炸的代号為“貝恩巴裡”的1萬噸級核彈。這顆核彈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徑86英寸的豎井中,爆炸發生以後,相當于300萬居裡的放射性物質在24小時内噴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氣層,其放射性塵埃一直飄到北達科他州。
八、圖勒核事故(美國圖勒空軍基地)
1968年,在美國圖勒空軍基地B-52墜毀事件,這是一起發生在1968年1月21日的飛機墜毀事件,此次事件中一架美國空軍的B-52轟炸機墜毀。值得一提的是,這架B-52轟炸機攜帶了4顆氫彈,執行冷戰期間的"Chrome Dome"任務,在飛越北冰洋的巴芬灣時,由于機艙起火迫使機組人員在迫降前放棄飛機。6名機組人員成功脫險,但其中1名因為沒有彈射座椅,在試圖跳傘時死亡。
飛機随後墜入格陵蘭的北極星海灣,導緻4顆氫彈頭破裂并擴散,産生大範圍的放射性污染。
美國和丹麥啟動了一次集中清理和恢複工作,但其中一顆彈頭未被找到。是以,美國戰略空軍的"Chrome Dome"任務被立即終止,無疑這更加突出了此任務的安全和政治風險。随後一系列的安全措施被加強,并研制出核武器上使用得更穩定的正常炸藥。
1995年,有報告揭發丹麥政府有意對格陵蘭的核武器事故保持緘默,認為這違反了1957年丹麥的無核區域政策。參與清理的勞工因為核輻射産生的相關疾病,一直在尋求賠償。2009年3月,時代雜志認為這次事故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一起核事故。
九、帕利馬雷斯氫彈事故(西班牙帕洛瑪雷斯)
1966年1月17日,在西班牙南方海岸線上空一架美國B-52轟炸機在飛行時與KC-135型号的空中加油機相撞。此次事故造成這兩架飛機的損毀,并導緻七名飛行員喪生,更嚴重的是,當時B-52轟炸機所挂載的四枚熱核炸彈失控,其中一枚沉入了離海岸線不遠的地中海,但另外三枚則墜落在了帕利馬雷斯。
盡管這三枚墜毀的氫彈并沒有發生核聚變爆炸,但實體上的沖撞使得其中兩枚發生了正常性的非核爆炸,使得具有輻射性的钚塵埃彌漫着整個村莊。
事故經過:1966年1月17日,美國空軍在西歐進行飛行練習,其中一架裝載四枚氫彈的"B-52"戰略轟炸機在高空晝夜巡邏,由KC-135運輸機進行空中加油。當天上午10時10分,兩機在西班牙上空實作連接配接,進行空中加油。當時兩機相距50米,正飛行在西班牙的帕洛瑪雷斯上空,飛行高度為9300米,飛行速度每小時600公裡。突然兩機發生了碰撞,"B-52"上八個噴氣發動機中一個爆炸起火,火光和煙霧籠罩着機翼。
飛行員果斷地擲掉備用油箱,繼續飛行。10時22分,飛機離帕洛瑪雷斯1.6公裡時,飛行員看到失火事故已經無法排除,迅速采取應急措施,即擲下氫彈。之後僅幾秒鐘,油箱爆炸,駕駛艙着火。當時要不是飛行員果斷地擲下氫彈,後果将不堪設想。飛行員帶着降落傘強行跳出着火的座艙,飛機爆炸的碎片散落在帕洛瑪雷斯周圍39平方公裡的範圍内。
飛機失事後不久,跳傘的飛行員被正在附近捕魚的"瑪努愛托"号漁船救起。有關人員在帕洛瑪雷斯附近的陸地上找到了三枚氫彈,值得一提的是,B-52轟炸機上氫彈的威力比轟炸廣島的原子彈大1250倍。假如一枚氫彈爆炸,一瞬間就會讓離爆炸中心15公裡範圍内的生命全部毀滅。十分幸運的是,陸地上找到的三枚氫彈都沒有爆炸。
美軍當時成立了臨時軍事指揮部,因為還有一枚氫彈沒有找到。美國空軍的偵察機對長12英裡寬8英裡的整個區域進行了拍照,并制作成一定比例的航空照片,在圖上的全部地區被分成了許多小塊,每塊面積1000平方英尺,這樣逐塊地進行搜尋時,每一小塊最小的飛機殘片都被找到了。
由于各種各樣的計算機都投入了運轉。人們根據已經找到的三枚氫彈的位置,推算出它們在空中的飛行彈道和空氣動力軌迹,以确定準确的碰撞點。再從這一點推測出發,做出那枚尚未找到的氫彈的假定彈道和空氣動力軌迹。認為這枚氫彈既可能落在内陸深處,也可能掉進離岸幾英裡的大海,但這取決于降落傘是否打開,打開的程度和是否已被燒毀。
根據計算,丢失的氫彈最有可能是落在一個直徑兩英裡多的圓形地帶,這一帶散布着許多小塊耕地,一座小山上蜂窩般地點綴着一個個被遺棄的坑道和通風口。有關部門組織了300多人手 拉着手開始緩慢地穿越這個地區,他們在每一個值得懷疑的凹地、坑穴、礦井和坑道外插下小紅旗,而這樣的地方大約就有400處。随後,直升機運來了軍械專家,他們帶着照明裝置爬進每一個舊礦道和坑穴。搜尋線從北向南推進,花了7個小時才走完這個地區。然後,又開始第二次搜尋,第二次要比上一次更加細緻,但最終仍然毫無結果。
1966年3月15日上午9時20分,"阿爾文"号開始向另一片藍色世界下潛,11時50分接近大陸架斜坡。它沿着斜坡向深處尋找,在700多米的深處發現 2.5米長的奇異碎片。艇員們頓時警惕起來,經過細心觀察、搜尋。幾分鐘後,在強烈的探照燈光照射下,離碎片越來越近,他們終于看清了:有一頂6米寬的降落傘覆寫在海底斜坡上。艇員們當時興奮極了,因為這正是他們朝思暮想尋找的氫彈降落傘! 他們在水下繼續工作了80分鐘,對降落傘進行水下攝影,判明它是否和氫彈連在一起,同時讓水面艦船标明它的确切位置。然後,"阿爾文"号關閉強光燈和發動機,慢慢地在目标周圍巡視,等着"阿魯明納"号來接班。 "阿魯明納"号下潛到海底用了1小時,在水下工作了3小時,查明降落傘仍和氫彈連在一起,并且确定降落傘所在的精确位置。
4月2日,潛水員們用金屬帶子把氫彈纏起來,上面再系上鋼纜。8時45分,事故發生後的第79天22小時23分鐘,氫彈被拉上了船,回到了美國人的手中。一場動員了3,000多人竭盡全力地幹了将近三個月,使用了各種最精密、最古怪的裝備戰鬥,終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十、托木斯克核事故(前蘇聯西伯利亞托木斯克)
1993年4月6日托木斯克-7核爆炸: 這起發生在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市附近的西伯利亞化學企業公司的後處理設施對反應堆乏燃料進行後處理時發生爆炸導緻的。爆炸緻使托木斯克-7的回收處理設施釋放出一個放射性氣體雲。
因為這次事故是核事故,是以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可以列為放射性污染一類 。
雖然這個事故與輻射源的安全無關,但被确定為任意篡改安全規則的典型事例。事故使後處理裝置和建築物損壞,導緻放射性核素(包括钚-239)釋出。該設施的一部分場地和綜合體以及周圍鄉村的很大區域, 包括格魯吉夫卡村和連接配接薩木斯和托木斯克的部分幹道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雖然污染程度較低,但建築物和道路去污十分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