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新片,在外網被罵瘋了。
IMDb評分,在4分邊緣徘徊。
多達三分之一的觀衆,怒打1分(比豆瓣一星還低)。
評論區開啟花式吐槽模式:
「我隻看了5分鐘就看不下去了。」
「史上最差電影,不敢相信有人拍了這麼個玩意。」

還有人把觀影過程,比作「有人在你面前拿指甲刮黑闆」。
總之就是兩個字:快逃!
播出平台兼制作方亞馬遜也成了千夫所指。
有觀衆甚至一氣之下登出了亞馬遜賬号,一周沒網購。
而這條吐槽獲得了最高點贊。
這究竟是怎樣一部電影?
雖然國内還沒多少人關注。
但它可是翻拍自家喻戶曉的IP:
灰姑娘。
很難想象,這麼經典的童話也能被拍砸。
到底怎麼回事?香玉今天就帶大家看看——
《灰姑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6">Cinderella (2021)</h1>
灰姑娘的故事,人盡皆知。
仙女教母、南瓜馬車、水晶鞋,曾是多少女孩的童年幻想。
灰姑娘和王子沖破身份藩籬的愛情,同樣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這個古老的童話,早在17世紀以前就已開始流傳。
在現代人看來,它的核心難免顯得過時而無趣。
而亞馬遜的這部真人版《灰姑娘》,對原版童話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想要給這個幾百年前的童話,注入現代精神。
并且以此為影片宣傳造勢。
比如,為了支援少數群體。
片中的仙女教母一角,由黑人男星比利·波特扮演。
造型浮誇至極,顯然是一個drag queen(變裝皇後)的形象。
而灰姑娘則由古巴裔歌手卡米拉·卡貝歐出演。
再看各個版本的海報,灰姑娘占據絕對C位,王子甚至連全身都不配露。
顯然,傳統童話中備受欺淩的灰姑娘,搖身一變成了大女主。
姐就是女王
然而等到正片上映。
這些噱頭都變成了十足的嘲點。
這片難看到什麼程度呢。
IMDb評分僅4.2。
國内觀衆也不買賬。
豆瓣評分5.3,是所有灰姑娘改編版本當中的最低分。
好好的IP,何以至此?
與前面的版本相比,它的缺點非常明顯。
首先,審美全面下線。
就拿仙女教母給辛德瑞拉變裝的名場面來舉例。
1950年的動畫版絲滑流暢,不乏想象力。
2015年的真人版,一襲藍裙将華麗夢幻做到了極緻。
而這一版,仙男教父利用樹上的花朵做裙子。
但效果更像是用無數衛生紙碎片變了一個巨型卷紙出來。
連重頭戲的禮服都是這個成色,全劇的服化道水準可想而知。
基本可以用豔俗、雜亂、廉價來概括。
灰姑娘和兩個姐姐
對比提名過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的2015版。
高下立判。
2015版
童話的核心其實就一個字:
美。
如果抛棄了這個大前提,童話就不再成立。
就算從創新的層面來看。
這一版《灰姑娘》也做得十分失敗。
各種風格、古代與現代的服裝肆意混搭,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倫不類,毫無整體性可言。
其次,劇情全面降智。
抛開「審美」這種外在因素,單看故事。
這部電影更是天雷滾滾級别的爛。
人物動機不足,劇情轉折生硬。
國王與王子、後媽與灰姑娘這兩對核心沖突,居然全在最後20分鐘強行化解。
國王因為王後的一句話,就幡然悔悟,放王子自由;
而後媽隻是講述了自己不幸的經曆,就成功洗白,得到灰姑娘的諒解。
這可能是史上最倉促的大團圓結局。
更要命的是,全片充斥着尴尬土味的對白。
有一場王子和灰姑娘的重逢戲,感情是火花四濺的。
對白卻是這樣的:
-你是騎馬來的?
-沒錯!
-太酷了。
-你可真美。
-你真帥。
-謝謝。
就這??
再爛的瑪麗蘇劇,恐怕都不敢用這麼水的台詞敷衍觀衆。
這還不算完。
王子和貴族朋友的日常活動就是鬥嘴。
而他們翻來覆去争吵的話題竟然是:誰的腦袋裡有大便。
像這樣令人智熄的情節,不勝枚舉。
有理由懷疑,編劇已經破罐破摔,徹底放飛自我。
難怪片方會在最後階段放棄上院線,轉投流媒體。
大概早就預料到口碑會撲街了。
如果隻有上述兩個缺點。
那新版《灰姑娘》隻能算爛得平平無奇。
它最大的槽點在于,挂羊頭賣狗肉。
上映前的宣傳重點,基本都圍繞它的女性主義内涵。
豆瓣劇情簡介上也赫然寫着:
「一部具有現代性和女權主義的新式公主電影」
「表達女性的自主和自我」
但看完全片就知道,這完全是「僞女權」。
這種虛僞,尤其展現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
為了襯托出女性的美好品質,本片把男性角色統統設定成了愚蠢無能的形象。
要麼是國王這樣,控制欲爆棚,暴躁易怒;
要麼像王子這樣,沒有任何事業心,純粹戀愛腦。
相反,女性角色基本上都自帶獨立自強、事業心的标簽。
代表就是女主灰姑娘,她喜愛服裝設計。
是以,她的夢想是搞事業、實作自我,而不再是嫁給王子。
這個設定本身是有新意的。
可随着劇情的發展,問題出現了:
女性角色看似獨立,實際還是依附于男性。
就算片中的男性角色都已經如此愚蠢。
灰姑娘仍舊要通過依靠男人,才能取得成功。
事業起步階段,她拿出自己做的裙子到街上叫賣。
一開始無人感興趣。
最後是微服私訪的王子,過分熱情地出了3倍價錢買下了這條裙子。
給了她人生第一桶金。
為了開拓上流社會的消費市場,她接受了王子的舞會邀請。
就在她為沒有合适的禮服和交通工具苦惱時。
仙男教父又從天而降,替她解了圍。
從頭到尾,每當灰姑娘遇到困難時,都是靠男性來出頭化解。
而她本人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得到足夠的突顯。
所謂的大女主設定,就隻是擺設而已。
更進一步來說,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人物動機的自相沖突。
編劇有意把灰姑娘塑造成一個有主見的女性。
随時随地把各種口号挂在嘴邊。
被姐姐問「我美不美」時。
她開口就是一番說教:不要在意他人的想法,你本來就很美。
在事業和愛情之間,她也口口聲聲選擇前者。
但實際的所作所為卻更傾向于後者。
比如,她對舞會嗤之以鼻,之是以答應去參加舞會,是因為王子說這裡能認識志同道合的人,有助于打開服裝事業。
結果在遇到仙男教父後,說法又變了。
本來對王子不感興趣的灰姑娘,也承認想吸引王子的注意力。
再比如,灰姑娘在舞會上結識了一位女王,并且答應跟着對方環遊世界、發展服裝事業。
她們約定好見面時間,對方強調不能遲到。
可是灰姑娘半路上碰到了王子,立馬打得火熱,不顧自己即将遲到的事實。
由此可見,本片的女性主義隻是流于表面的口号。
既沒有做到徹底的革新,也沒能和叙事本身很好地結合起來。
結果就是女性角色自相沖突,左右橫跳。
總之,整部電影給人的觀感非常沖突、割裂。
越仔細推敲越會發現,内部的女性意識是缺失的。
其實,這不是個别現象。
浮于表面的女性主義,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創作弊病。
就拿公主電影來說。
誕生于封建社會的公主童話,天然帶有時代局限性。
随着女性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的公主形象表達不滿。
畢竟,這些形象本身就是男性凝視的産物。
英國知名女星凱拉·奈特莉更是公開表示:
「不會讓女兒看《灰姑娘》和《小美人魚》。」
因為女人必須依靠自己,不能依靠男人。
但沖突之處就在于。
這些過時、封建的童話,個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很少有這樣的文本,能夠突破文化差異,覆寫全世界的閱聽人。
以迪士尼為首的巨頭,當然不會放過這絕佳的IP。
也正是迪士尼,從90年代開始對公主電影做觀念革新。
近幾年,進一步為公主們注入強烈的女權意識。
《沉睡魔咒》的主線不再是睡美人等待王子吻醒。
而是睡美人救贖女反派瑪琳菲森。
《美女與野獸》由積極為女性發聲的艾瑪·沃森主演。
貝兒變成了一個書不離手的智慧女性。
直到近三年Me Too運動興盛,把這類改編推向了高潮。
從動畫到真人電影,統統扛起了女權大旗。
但。
這些電影,大都隻是浮于表面的改編。
哪怕是氣場全開的反派瑪琳菲森,其設定也是被男人傷害的苦情女人。
真正做到突破的,恐怕隻有《冰雪奇緣》。
純粹從女性視角,講述女性如何實作「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的覺醒。
以及女性之間相愛、相助的情誼。
沒有依附男權,也沒有與男性對立。
可惜,這已經是8年前的片子了。
之後的公主電影,就算班底再豪華,制作再更新。
在女性主義這個層面上,依然沒有太大的進步。
歸根到底還是創作者的心态出了問題。
為陳舊的公主形象,注入新時代的内涵,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但如果隻是觀念先行,迎合熱點,而忽視對劇作的打磨。
那拍出來的必定是經不起推敲的投機之作。
口碑全面翻車的新版《灰姑娘》,給創作者敲響了警鐘。
這樣浮于表面、自相沖突的所謂「創新」。
除了貢獻滿滿的槽點,消耗無數人的情懷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一個不走心的劇本,一次毫無誠意的改編。
絕不可能靠IP本身的光環來盤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