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知道這個鳥叫什麼名字嗎?
- 小鸊鹈。
- “後面兩個字怎麼讀?”
- 小鸊(pì)鹈(tī)。
小鸊(pì)鹈(tī)潛水功夫十分了得,在水中捕魚捉蝦如探囊取物,但上了陸地卻醜态百出。它幾乎終生與水為伴,就算求偶生娃,也不過是在水面上攢個漂浮的水草團作為家。
親水悠遊,水畔之鳥的“私生活”
像王八的“鴨子”
“來,寶寶,我們數一數,水面上有幾隻鴨子啊?”
“一、二、三⋯⋯一共五隻。”
“數得對嗎?再數數!”
“就是五隻,沒錯!”
“一、二、三、四、五、六,最右邊那個你數了沒?”
“那不是鴨子,那是一隻王八!”
鼈(王八)從水中探出頭呼吸
這是在公園橋頭一段真實的對話,聽起來像個笑話,卻表明了幾個客觀事實:有種鳥浮在水面的時候像鴨子,而俯看它時,那灰不溜秋、圓盤狀的身形又有些像王八。它就是本文的主角——小䴙䴘。
小鸊鹈從水中探出頭換氣,同時也觀察一下周圍是否安全
小䴙䴘是一種常見的水鳥,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幾乎有水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雖然它也像鴨子一樣遊泳,但和鴨子沒什麼親緣關系,在鳥類分類中屬䴙䴘目。小䴙䴘體形很小,隻有巴掌大,夏季羽色較深,臉頰和脖頸是鮮豔的棕紅色,而到了冬季,則全身都換上了淺灰褐色的羽毛。
在民間,善于觀察的勞動人民給小䴙䴘起了個形象貼切的名字——王八鴨子。
見識潛水功,驗證“王八”名
小䴙䴘主要靠潛水的方式覓食和躲避危險,有時下潛後很長時間都不見蹤影,這讓人非常想知道它到底能潛多長時間。有的書本上寫着,它“潛水可達5分鐘之久”,這令人頓時心生敬畏,同時也心存疑惑,實在想不出這樣一種小鳥,竟然能在水下憋這麼長時間的氣。
此外,雖然這鳥外形上和鼈類有些許共同處,但也遠沒相似到要用“王八”來起名的程度。但若看過小䴙䴘潛水,就會明白“王八鴨子”不是浪得虛名的。
小鸊鹈翅膀并不發達,飛行能力不強。是以在冬季,它們甯可留守在沒有完全封凍的水域,也不願做長距離遷徙飛行。常可以看到小鸊鹈翅腳并用,撲騰着在冰面奔跑。但冰面光滑, 加之小鸊鹈腳的位置太靠後,很不容易保持平衡,跌倒時有發生,摔個“嘴啃冰”
站在水邊觀察小䴙䴘,并做好準備為它潛水計時,見它潛入水中,就立刻開始掐表:一分鐘過去了,它沒露頭;兩分鐘過去了,依然沒蹤影;直到五分鐘了,仍然沒有動靜;七八分鐘過去後,水面上還是空空如也。是不是有點兒不對頭?
它會不會出什麼意外,在水下憋死了?
By Vogelartinfo [GFDL 1.2], via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在離岸邊兩米來遠的水面上,似乎有個東西在動,那就是那隻小䴙䴘!它的身體都沉在水面下,隻露出頭,眼睛正賊溜溜地盯着岸上,簡直和王八探頭一個模樣。平時,通常見到小䴙䴘的潛水姿态都是整個身體先揚起,然後再低頭紮入水中,若近距離觀察,隐約能夠看到它水下的活動,圓蓋狀的身體,劃水的兩腳微微伸向兩側,确實非常像個王八。
實際上,小䴙䴘一般潛水也就20秒左右,較長的也不過40秒,和那些三五分鐘的說法相去甚遠。寫書的那些人,該不會也被小䴙䴘的“王八探頭”功夫蒙騙了,以為它一直在水下吧?
By Ferran Pestaña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一雙“破槳”闖江湖
在鳥類中,小䴙䴘的水底功夫堪稱頂級。不過一般人可能想不到,這樣整天泡在水裡生活的鳥,遊泳潛水的推進器竟是兩支“破槳”。
小䴙䴘的腳很大,而且生有發達的蹼,但各腳趾之間的蹼并不相連,而是彼此分開的。腳趾張開後,腳就像一朵花,而每個腳趾連同蹼就像一個花瓣,是以這種蹼也被稱作“瓣蹼”。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腳蹼不給力,容易漏水,但實際上,小䴙䴘一生行走江湖,早已把這雙“破槳”玩得出神入化了。
這隻小鸊鹈雛鳥站在荷葉上,盡量豎起身體,以保持身體平衡
不過,别看小䴙䴘在水中潇灑自如,到了陸地上,就會醜态百出。為了适應水中生活,友善劃水,小䴙䴘的雙腳位置十分靠後,而且偏向兩側。一旦登陸,它必須豎起身子才能保持平衡,站姿有點兒像企鵝,卻“直不起腰”。而行走起來,更是左搖右擺、前俯後仰,甚至跌跌撞撞,笨拙得厲害。
若是與企鵝那穩健的步态相比,小䴙䴘簡直是蹒跚學步。
收張羽毛主沉浮
鳥類可以通過調節羽毛和皮膚之間的夾角,來改變自身的外形輪廓。此時羽毛和皮膚間的空氣層厚度,也會随之改變。通過這種方式,鳥類也可以自主調節身體和外界的熱交換,保持恒定體溫。
準備潛水時,小鸊鹈會将身上的羽毛收緊,整體看着很瘦,這樣身體比重增大,在水下活動更加輕松
對于水鳥,特别是那些喜歡潛水的種類,以此還能更好地調節身體比重,友善水下活動。
小䴙䴘就是“變形”潛水的佼佼者。每次潛水前,它都會将羽毛收緊,體積幾乎比平時縮小了一半,這樣比重增大,潛入水下可以更自如地追逐魚蝦。若連續潛水覓食,小䴙䴘幾乎不太變換身形,遊上來換口氣就又紮下去,甚至有時隻露個頭,趕緊又直接沉下去。而當小䴙䴘決定在水面上休息時,它便會将身上的羽毛一抖,不僅甩掉了潛水時挂上的水滴,還讓空氣進入羽毛下,增大羽毛和皮膚的角度,整個外形一下子渾圓起來,身體比重降低,很輕松就漂浮在水面上。
在一些公園的湖面上,因為有人投喂面包饅頭,常能聚集數十條草金魚和錦鯉。小鸊鹈也會過來湊熱鬧,它的目标是被食餌吸引來的小魚,而對畫面中這些紅色的大個草金魚無能為力
在非繁殖季,小䴙䴘幾乎可以整天待在水中,覓食的時候潛入水下,而休息的時候就浮在水面上睡大覺。
如果需要晾曬肚皮上的羽毛,它會朝一側歪起身子,将這側肚皮上的羽毛梳理整齊、晾幹,然後再在另一側做相同的動作。可以說,小䴙䴘的生活是完全意義上的靠水吃水、漂流一生。
冬季,隻要水面不完全封凍,就會有小鸊鹈在那裡越冬,而且常集小群活動。它們徘徊在冰邊緣的水面上,然後相繼鑽入冰下捉魚。在沒封凍的水域,水草會被雁鴨類取食,是以冰層下的水草更為豐富,會隐藏更多小魚
随波浮沉的家
到了春夏繁殖季節,小䴙䴘也會築巢。不過它們的巢非常簡單,就是直接叼來水草堆作一團,搭建在水面之上。通常,巢都位于水流緩慢、水生植物較多且隐蔽性好的地方,但一般都不會和周圍的挺水植物綁定,而是獨立漂浮于水上。從遠處看,就是一個浮在水面上的水草團。
就是這麼一堆水草,卻能承載小䴙䴘一家的希望,它一定有特别之處。别看那窩漂浮不定,但正是這個特點,讓小䴙䴘的家既不會在漲水時被水淹沒,也不會在水位降低時離水岸太遠,而造成進出不便。這種随波浮沉的巢,正符合小䴙䴘整天生活在水裡的需要。
小鸊鹈夫婦站在漂浮的巢上
小䴙䴘的巢裡始終濕乎乎的,它的卵也并不介意這種潮濕環境,而且成鳥外出覓食時,還會用水草将卵覆寫,以免被天敵發現。雛鳥出殼後,等絨毛一幹就能下水遊泳,不過它們最愛待的地方還是父母的背上,溫暖舒适又安全。父母會背着孩子們到處遊走,遇到危險就索性用翅膀夾着孩子們一齊潛入水下。直到雛鳥慢慢長大,父母的後背已然不夠它們擠在上面,小家夥們才很不情願地到水裡自己遊泳,但還是要跟随在父母身後。小䴙䴘的雛鳥要由父母喂養、教育很長一段時間,慢慢學習潛水捕捉魚蝦,之後才逐漸獨立生活。
本文摘自《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學》
《鳥類生活不簡單》分冊主編 張瑜
你還知道哪些用生僻字組成的物種名字嗎?
留言告訴圖書君哦~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