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岩區名勝古迹
錦繡黃岩旅遊區。位于方山餘脈江口朱砂堆,是一處以石窟風光、洞庭瀑布、空山泛舟、山水園林、天然岩畫、帝王雕塑和都市夜遊為主要特色的古代采石形成的洞窟勝景。唐代名将薛仁貴任職黃岩時,曾在此采石築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了。旅遊區由黃岩懷古、空山泛舟、仙人畫壁等十個分區組成,融合了本土鄉賢和采石文化、園林和雕塑藝術。

黃岩大瀑布
委羽道觀。“洞天福地”是道教所指地上的仙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了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黃岩委羽山“大有宮”是“十大洞天”之一。宋時,“大有宮”中道人治愈了微宗皇帝之病,遂名聲大增,修建後更名為“委羽道觀”。被稱為道教“第二洞天”。
富山大裂谷旅遊區。位于黃岩富山鄉,山頂海拔1082.8米,由六千萬年前花崗斑岩山體崩塌形成的現代冰緣地貌、山崩地裂地質遺迹,旅遊區占地1500畝,距黃岩城區59千米。旅遊區常年雲霧缭繞、崇山峻嶺、澗水長流,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古村落、古作坊、古民風韻味十足。同時,地質演變形成的地裂山崩景觀也是國内罕見的珍品。旅遊區現有富山問财、裂谷尋寶等八大分區。
富山大裂谷
黃岩大瀑布。位于黃岩西部上鄭鄉大溪坑村。瀑布群由四條瀑布組成,均屬于懸瀑。其中恩坑瀑總落差約130米,瀑布最寬可達30米左右。
浙東十八潭旅遊區。位于黃岩區西部平田鄉桐樹坑村,距黃岩市區約40千米。景區瀑潭相扣,峽谷風光神奇,極富沖擊力和感染力。将山水景觀與紅色旅遊文化很好融合,是景區的一大特色,在浙江省的紅色旅遊中獨樹一幟。十八潭有桐樹流金、重門開天等十個景點。
浙東十八潭
此外,黃岩旅遊景區還有黃岩孔廟、瑞隆感應塔、劃岩山、五洞橋等景點。
瑞隆感應塔
黃岩區著名人物(二)
喻長霖(1857年—1940年)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官吏、書法家。少時師從母舅王棻執教的九峰書院(現浙江省黃岩中學前身)學習,夜讀經史,日習小楷。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和功臣館纂修。
吳全徳(1923年—2005年)著名電子實體學家。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任教于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陶宗儀,元末明初學者。精通詩文、深究古學、善書畫。長年以授徒為業。
池志強(1924年—2020年)著名神經藥理學家,畢業于浙江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啟,明中期重臣。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曆仕安徽霍邱知縣、南道禦史、江西按察司佥事、按察副使、山東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副都禦史、刑部右侍郎等職。
俞濱東(1903年—1990年)畢業于南京中央軍校第七期,曆任營長、團附、軍事委員會西安辦事處參謀、第一戰區管理科科長、駐十八集團軍聯絡官。就讀于陸軍大學将官班第三期。1948年12月7日任總統府侍衛室少将副侍衛長。去台後任“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主任。
王彥威,清末重臣。曆仕工部衡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軍機章京、江南道監察禦史。光緒年間任職軍機漢官領班章京等。
方希魯(1909年—1981年)民國法學家。曆任山東高等法院推事、首都高等法院檢查官。去台後任職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院長。
朱文劭(音紹。1880年—1956年)清末著名學者。人生跨越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經曆了晚清科舉取士、民國從政與新中國參政的輝煌。出生于官宦之家,父朱謙是清光緒年間舉人,辛亥革命後任浙江省參議會副議長。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為黃岩曆史上科舉時代最後一名進士。與其同科者沈鈞儒、譚延闿等都是後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名流。1904年,與沈鈞儒等同赴日本法政大學留學,1907年畢業,成為黃岩曆史上第一位大學畢業生。朱文劭先生生前在台州被公認為才子。民國台州知名詩人、才女屈蕙纕(音壤)評其“才略如君有幾人”。
以朱文劭故居為藍本發行的普通郵票“浙江民居”
劉百闵(1898年—1969年)民國時期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在杭州與馬一浮結為知友,受到治學指引。後公費留學日本政法大學和早稻田大學哲學系。畢業回國後任教育部長陳立夫的秘書,兼“中國日本研究會”主事人,主編《日本評論》。後應聘為“國難會議”會員。續任南京中央大學、中央政法學校、複旦大學、大夏大學、暨南大學等多所學府教授。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南京、上海、杭州十大教授輪流講學。抗戰期間,任中國文化服務社社長,從事文化教育出版事業,并協助陳立夫完成《唯生論》編著。1938年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宣傳指導處長,又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連任至四屆)。1939年春,奉蔣介石命,在四川樂山創立複興書院,董事會由浙籍屈映光、陳其采(陳其美胞弟)、陳布雷、陳果夫、邵力子等組成,馬一浮任主講,劉百闵任總幹事,辦成有影響的經術義理書院。1949年4月去香港,與錢穆、張丕介(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籍)等籌建新亞書院(後稱新亞文商專科學校),結合中國傳統書院制和西方導師制,得到美、英、香港文化教育界支援。1952年去台,次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69年逝于香港,終年七十二歲。主要著作有《中日文化論集》等。
汪秀福(1960年—1981年)新時期“雷鋒式英雄”,優秀的解放軍戰士。平時處處以雷鋒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在撲滅湖北省京山縣山林大火中英勇犧牲。武漢軍區司令部追認汪秀福為革命烈士,中共正式黨員,追記一等功。軍區黨委授予他“無私無畏的革命戰士”榮譽稱号和“二級英雄”獎章。
劉祖舜(1891年—1954年)早年畢業于浙江陸軍講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北伐學生軍。次年11月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學習。1914年8月保送保定陸軍軍官軍校第三期步科。1915年下半年離校南下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活動。1929年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處總務科上校科長。後畢業于陸軍大學特别班第一期。曆任南京中央軍校辦公廳主任、委員長“武昌行營”參謀長、第三十八集團軍中将副總司令、“國防部”高參等。
杜範,南宋名相。嘉定元年進士,曆仕殿中侍禦史、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同知樞密院事、右丞相兼樞密使,是曆史上黃岩官位最高者。
王舟瑤(1858年—1925年)清末民初著名學者、藏書家。著有《中國學術史》。
金遜(1918年—2001年)長期從事經濟工作。曾任職江蘇省常務副省長。
王棻(音芬)清末著名學者、教育家、藏書家。同治六年舉人,在浙贛多處書院任教并親創黃岩九峰書院,培養後學。對方志理論有精深研究。對方志理論有精深研究,為清代後期方志理論集大成者之一。
柯夏卿,明末官吏,崇祯十年進士。曆仕刑部主事、兵部職方郎中、天津兵備道參政。崇祯帝缢死明亡後回鄉隐居。後與浙東友人奉表請魯王朱以海監國,任佥都禦史,又被唐王授為兵部尚書。
王啟東(1939年—2019年)著名機械工程學和金屬材料學專家。畢業于交通大學機械系和浙江大學機械系。美國斯坦福大學獲碩士學位,愛荷華大學獲機械工程學博士學位。任教于浙江大學,曾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王啟東教授
王爌(音礦)明中期官吏,弘治十五年進士。曆仕太常博士、(公、兵、刑)部給事中、太仆少卿、太常少卿、應天府尹、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右都禦史等。逝後追贈工部尚書。
戴介民(1902年—1973年)原名戴邦定,曾用名巴克。早年就讀于上海大學。1925年參加中共,是異地入黨的黃岩第一位黨員。被派往杭州從事革命工作,後調台州任特别支部書記和臨海特委書記。建國後任職華東師範大學曆史系教研室主任。文革期間去世。
徐宗實,明初官吏。任職蘇州通判、兵部右侍郎等。
羅宗洛(1898年—1978年)畢業于日本北海道大學,是著名的植物生理學家和現代植物生理學的創始者之一。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任教于中央大學和浙江大學。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植物細胞質膠體、無機營養及離子吸收、組織培養、生長物質、微量元素、水分及抗性生理、輻射生理、細胞生物學等領域,培養了相關方面的人才。在國内率先開展根尖組織培養研究。證明铵能作為植物氮源,為铵鹽化肥的肥效評價及正确使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植物抗性研究提出的措施,為防止海南島橡膠樹寒害和蘇北沿海營造防風林的育苗死苗,作出了貢獻。曾創辦《中國實驗生物學雜志》、《植物學彙報》及《植物生理學報》。
羅宗洛院士
牟大昌,南宋抗元志士。響應丞相文天祥号召,守土衛鄉。
朱道平,現代山水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任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京書院院長等。
戴複古,南宋著名“江湖詩派”詩人。曾從陸遊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晚年總結詩歌創作經驗,以詩體寫成《論詩十絕》。一生不仕,浪遊江湖,後歸家隐居,卒年八十餘。
張國華(1893年—1934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職隴海鐵路局業務處長、鐵路警察署署長。少将軍銜。1934年春病故。
張友仁,生于1922年,張國華長子。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妻舅周炳林,著名教育家。
張友仁教授
杜浒(音虎),宋代名相杜範侄。南宋抗元志士。随文天祥共赴元營議和,被捕後堅貞不屈,在獄中淚别文丞相幾日後逝去。
李鶴生,生于1910年。畢業于南京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一期和陸大參謀班第二期。曾任職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五軍少将參謀長。建國後任南京軍事學院教員。
李誠,清代官吏。嘉慶十八年進士。長期任職雲南多州縣,精經學、地理、曆算及醫學等,著有《雲南通志》。
王文祥(1906年—1937年)抗日空戰英雄。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六期和中央航校第一期。任空軍航空第三大隊副大隊長等職。在“八一三”上海抗戰次日,率領強擊機為大隊轟炸機護航,襲擊黃浦江上日艦及楊樹浦碼頭登陸日軍,首戰告捷,并在八月二十日擊落日機一架。八月二十四日,王天祥率大隊掩護轟炸機飛抵上海郊區,受到大批日機攔擊。率先迎戰,擊傷日機多架,遭日機集中攻擊,機毀捐軀,年32歲。抗戰勝利後,遺體安葬杭州笕橋空軍烈士陵墓。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書》。
陳榮楫(1898年—1982年)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後投筆從戎,畢業于保定軍校八期。後入陸軍大學特五期深造。抗戰初期任保定行營參謀處和天水行營總務處少将處長。後任職中将高參。1942年辭職回家,以經營木炭為業。
謝希孟,南宋著名理學家,淳熙十一年(1184年)進士,因避南宋甯宗諱,改名謝直。理學家陸九淵門下弟子。人譽“八鬥高才”。曆任大社令、大理寺司直、奉儀郎、嘉興府通判,因仕途多舛,沉湎秦樓楚館。曾祖父謝克家,祖籍蔡州(今河南省上蔡),官至吏部與禮部尚書、參政知事(副丞相),在任職台州知府時遷居于黃岩。
張連勝(1861年—1934年)清末民初将領。光緒二十年(1895年)甲午海戰後,力議在象山港建軍港,但未被海軍大臣薩鎮冰采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兼定海鎮總兵。後任樂清協副将、乍浦副将等。積極參加辛亥革命受到孫中山贊揚。
黃志镗(音堂。1928年—2016年)生于上海。畢業于同濟大學化學系,著名有機化學與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應鵬,生于1891年。畢業于保定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和陸軍大學第十一期。國民革命軍少将。
左緯,著名北宋進士、宿儒。
若瓢(1905年—1976年)近代著名畫僧。早年天台山國清寺受戒。與畫家張大千和唐雲、作家郁達夫與柯靈等皆有往來。
方國珍,元末明初浙東農民起義領袖。早年與元庭叛反往複,後奉元命任江浙行省參政,讨伐另一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七戰七捷,敗張軍于昆山,張士誠遂降元。方國珍據浙東今浙江甯波、溫州、台州等地。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華),遣使招降方國珍,授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國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職,每年派海船運送張士誠所獻糧食到大都。其後,仍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接受元朝加封官職,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國公。1367年,為抵抗朱元璋,北通元将擴廓帖木兒,南交福建陳友定(元末“閩三忠”之一,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籍)。九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湯和、廖永忠等出兵,十一月被迫歸順。明洪武二年(1369年),領廣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師(今南京)。餘部收編充船戶,隸各衛為軍。洪武七年(1374年),病亡。
“景觀人物大事件,美食特産全荟萃”。
下期咱們接着聊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下期再見!
(部分圖檔下載下傳自網絡,如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系本文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