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祈雨花樣多:鳗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二、祈雨之禮:曆代傳承,花樣繁多三、以鳗為祭,祈雨頌天四、鳗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h1>

無水則糧不生,無糧則人不存。是以以農立國,以農為本的中國古代對水有着強烈的依賴性,換句話說,古代風調雨順往往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然而,囿于當時生産力落後和科學觀念的缺乏,人們對雨的依賴逐漸變為對神的崇拜與敬畏,特别是在“久旱”之時,将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自然而然就産生了祈雨的活動,經久不衰,沿襲至今。

古人祈雨花樣多:鳗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二、祈雨之禮:曆代傳承,花樣繁多三、以鳗為祭,祈雨頌天四、鳗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虎力大仙祈雨

其實說到祈雨,我們大多會想到《西遊記》中孫悟空和虎力大仙的鬥法大賽,比賽祈雨的場景:大仙說:

“這一上壇隻看我令牌為号,一聲令牌響風來,二聲響雲起,三聲響雷閃齊鳴,四聲響雨至,五聲響雲散雨收。”

那大仙走進去,更不謙遜,直上高台立定。旁邊有個小道士,捧了幾張黃紙書就的符字,一口寶劍,遞與大仙。大仙執着寶劍,念聲咒語,将一道符在燭上燒了。那底下兩三個道士,拿過一個執符的象生,一道文書,亦點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聲令牌響,隻見那半空裡,悠悠的風色飄來。雖說小說寫得有些荒誕,但也從某種程度上顯示出中國古代祈雨的方式:某些特定的人,用一些神秘的法術,再與所謂“神”進行溝通、乞求降雨。

根據我們的常識,一般認為是通過祭拜龍王進行祈雨的,但通過史書記載和對祈雨史的考究可以發現龍王祈雨是從唐宋時期後開始流行的,而祈雨有許多不同的儀式,甚至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不同階級的人們、不同的祭拜對象、不同的祈雨儀式、不同的行為符号都有其獨特的祈雨方式,也就逐漸形成了特殊的“祈雨”文化。

古人祈雨花樣多:鳗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二、祈雨之禮:曆代傳承,花樣繁多三、以鳗為祭,祈雨頌天四、鳗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祈雨之禮:曆代傳承,花樣繁多</h1>

據文獻史料記載,夏朝就有祈雨這種活動,從商代開始,祈雨習俗已變得十分盛行了。商代也有很多形式的祈雨方法,其中有名為“烄”的求雨儀式,它與後來代替它的“焚”這種祈雨方式相似,即是焚燒。一般會和“焚”一同進行的是“暴”,即暴曬。從殷商開始“焚暴巫尫”就存在了,周代仍流行。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尪。”這裡所說的“巫”“尪”在史書注載裡略有不同,其中認為比較全面的注釋是杜預注:“巫旭,女巫也。主祈禱請雨者。或以為旭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女性與土地雨水有神秘聯系,而巫可與神對話,那麼女巫天旱祈雨更可成功,現在看來實在悲哀;而且古人認為天憐尪疾之人,認為雨會灌進他們的鼻孔,是以就将他們焚燒祭天,天便會下雨。自古帝王也有自焚自暴祭天求雨之事,商湯執政期間,遭大旱,決自焚求雨;春秋戰國,齊國大旱,齊景公聽晏子勸告,在田野暴曬幾日,以求降雨。

到了周代後期,焚人祭天可得雨的觀念意識開始動搖,漸漸将“焚”這種殘忍的祭祀方式淘汰,這期間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舞”,那時人們将跳舞的祭祀方法稱作“雩”,《禮記·月令》注雲:“雩,籲磋求雨之祭也。”《周禮·春官宗伯·司巫》中載:“若國大旱,則帥巫而巫雩”也就是祭祀者(一般為女巫,有時會有兒童)舞蹈,歌呼并用以達到求雨的目的。經過動亂的戰國,秦一統天下,昙花一現,一直到楚漢相争,西漢稱霸,祈雨開始與陰陽五行相結合,認為“天道之大者為陰陽”,陽表示君、父、夫,陰表示臣、子、妻,人就得遵從君臣、父子、夫妻之義,否則就會陰陽失衡,便會遭緻大旱,大水。

古人祈雨花樣多:鳗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二、祈雨之禮:曆代傳承,花樣繁多三、以鳗為祭,祈雨頌天四、鳗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祈雨圖

接下來,我們說到現在我們熟知的祭龍求雨,據《祀龍祈雨考》載,“帝命祭龍制儀始于唐”、“自春秋至唐,祭祀請雨還是不祭龍的。”也就是說祭龍儀式被提出是在唐朝。雖說這樣,但古人對龍這種能騰雲緻霧的神秘生物的敬畏是一直存在的。唐朝之前,人們也會經常用“土龍”祈雨。在對殷商時期的祈雨文考中,甲骨文中就有“焚巫尫”和“造土龍”的記錄,《淮南子地形訓》也記載:“土龍緻雨”,高誘注:“湯遭早,作土龍以像龍,雲從龍,故緻雨也。”一直到到宋朝才開始正式将“土龍”祈雨弄得越來越規範,也就有了我們熟知的祭龍祈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以鳗為祭,祈雨頌天</h1>

在宋代造土龍祈雨的方式十分盛行,而且方法有所演化。出現以仿造龍形器物來祈雨的,也有以類龍形的動物來祈雨的,如蜥蜴、鲵、蛇、鳗等同屬爬行動物。其中經以鳗祈雨是江浙地區曾盛行的一種祈雨習俗,世間流傳沿用至今,甚至傳播到了海外。這種方式在宋代的名人志錄和地方志均有記載:《夢溪筆談·神奇》中記載:“越州應天寺有鳗井......凡鳗出遊,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災,鄉人常以此侯之。”《(寶慶)四明志》記載:“鄞縣的廣利寺的井中有靈鳗,邦人禱雨必應之。”《(嘉泰)昊興志》:精舍禅寺“院中有...有鳗...俗呼為鳗菩薩。井殊靈異,水旱如禱,即見井面。”《佛祖統紀》記述:“時遇旱,向靈鳗祈雨常靈驗,邑人深信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以鳗祈雨”是被人們所信任的,較為靈驗的,其中的“凡鳗出遊,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災”表明了鳗也有預測水旱之災的能力。

古人祈雨花樣多:鳗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二、祈雨之禮:曆代傳承,花樣繁多三、以鳗為祭,祈雨頌天四、鳗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蘇東坡祈雨

這裡先說說靈鳗吧,資料考察得:所謂靈鳗,是祭祀者作為龍圖騰許願放生之物,學名是波露豆齒蛇鳗,俗稱叫土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龍祈雨之物。如今依然有放生鳗魚以祈求降雨的地方習俗,他們将喝了神酒的鳗魚放流,希望鳗魚升天化龍,普降甘霖。但是放生這種方式是經千古流傳而來的,經過歲月的篩選和人們思想的轉變後留下來的習俗,但由于史料記載的細節較少,在宋代是如何具體進行祈雨儀式的我們暫無法知曉。宋理學家陳襄的《古靈集》中有少量記載:“俗雲有鳗魚,靈異古所傳。太守順民心,命駕而迎焉。樂以鐘鼓音,熏以沈檀香。”《(寶慶)四明志》記載:奉化縣“會歲大旱,鄉人合道釋巫觋,鳴饒槌鼓以迎之。俄有小鳗如線,躍立于岩壁間,遂取道而歸,未出山而雨大至,”也就是說,不管是太守還是普通群眾迎鳗魚都需以鳴鐘樂,熏檀香。

再來說說以鳗祈雨的地點,資料顯示,官方和民間的祈雨地點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按照宋代的祈雨法,民間的祈雨地點并不限于寺廟的鳗井,龍井,也可以去其他民間有靈氣的池地。官方祈雨需要依照祈雨法規定的地方進行,其中有記載的并流傳保留至今的也有很多,其中在《嘉泰會稽志》中:“鳗井在寶林山......”它現在位于紹興府城塔山(也叫寶林山)清涼寺内,名曰靈鳗井;《鹹淳臨安緻》中:“靈鳗井,在鳳凰山南塔寺......”它如今改名為梵天寺;據文史記載,杭州的淨慈寺,也就是濟公出家之地,曾在北宋某年的大旱年間,在遊出金色鳗魚,後鑿井名曰圓照井,寺僧千人飲之不竭。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鳗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鳗祈雨</h1>

宋朝旱災極多,由此宋朝對祈雨十分重視,還特地頒發了祈雨法,以鳗祈雨也被歸入祈雨法中。我們所說的存在即合理,以鳗祈雨的出現也符合人們的認知。古人都認為,龍為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聖靈之物,但人世間無龍可尋,便找似龍之物,而鳗長形似蛇似龍,且在江浙地區鳗魚的出現常伴有甘霖迹象,這便有了以鳗祈雨之舉。

古人祈雨花樣多:鳗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二、祈雨之禮:曆代傳承,花樣繁多三、以鳗為祭,祈雨頌天四、鳗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鳗魚之形,似水如龍

用鳗魚祈雨不僅僅一個理由,從漢代開始出現的陰陽五行也有作用。陰陽五行中認為黑色為水,白為金,金生水。祈雨過程中應與黑色聯系起來,并且古人也認為烏雲、天氣變暗都是降雨的征兆。那麼河鳗背部呈灰黑,與水相連,腹部呈白,與金相符,在陰陽五行觀念的支配下,鳗魚成為了祈雨的神聖之物。

當然,以鳗祈雨的習俗的出現不是因為某個時候某個人突發想到的東西,而是巫術思想,陰陽五行思想,民間信仰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之下的産物。它的出現也給那時候的人們有重獲甘霖的信心,是以不得不說,以鳗祈雨的出現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h1>

古人将“久旱逢甘霖”歸為四喜之一,是以不管哪種祈雨方式都表現了古人想要生存下去的強烈念想,盡管一些方法太過偏激。我們翻開史籍,天下大旱,耕地開裂,赤地千裡,顆粒無收,觸目驚心,古人認為得罪了神靈,他們對大自然滿懷敬畏,不管是皇帝還是普通群眾都誠心祭祀,各種形式進行祈雨,從夏朝開始,宋朝鼎盛,經久不衰。

古人祈雨花樣多:鳗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二、祈雨之禮:曆代傳承,花樣繁多三、以鳗為祭,祈雨頌天四、鳗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鳗祈雨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龍王祈雨圖

總而言之,祈雨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一項重要的祭祀,産生之初,呈現了一種原始的野蠻性,但也是因為當時面對天災無能為力的人們隻能心驚膽戰的取悅上天;後來随着科學水準的發展,漸漸淘汰了一些原始的殘忍的祭祀方式,開始出現更科學的祈雨方式;再後來逐漸開始用法律規定祈雨方式,更加規範了祈雨的形式,甚至一些祈雨儀式就像以鳗祈雨,流傳到海外,影響深遠。但祈雨的一步步發展,一直沒有改變是對自然的敬畏尊重。

參考文獻:

1:《商周時期女巫祈雨巫術研究》

2:《“水浒”文化與祈雨風俗》

3:《論巫術在宋代祈雨活動中的展現》

4:《宋代祈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