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在聞香觸墨的福州路,一棟由維多利亞風格和英國新古典主義風格交融而成的大樓格外引人注目,它建于1914年,曾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之後更成為新中國上海市政府大樓,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這裡升起,愛因斯坦也曾在這裡演講……如今見證申城百年曆史變遷的市級文物保護建築,被确定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範項目——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
曆史的傳承,源于匠心的敬畏。施工總承包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團組織精兵強将,讓“老市府大樓”曆經百年仍光澤熠熠。
談起在項目修繕改造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項目經理周善感慨頗深:“這個項目使命神聖,責任重大。我們将始終堅持發揚‘我在外灘修文物’的工匠精神,有條不紊地推進各項施工。2022年春節前完成底闆施工、2022年大樓建成100年之際基本完成A樓(原工部局大樓)修繕工程、2023年全部對外開放。實作這些工程節點,我們有信心!”
為老建築“号脈開方”
作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範項目、外灘“第二立面”改造先行啟動項目,160街坊綜合改造項目于2019年10月開工,由上海地産集團下屬世博土地控股公司、外灘投資開發集團合資的外灘老建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建設。為了更好的讓這棟老市府大樓煥發新生,施工總承包方的上海建工二建集團組織精兵強将,由先後參與國家會展中心場館功能提升工程、浦東國際機場三期衛星廳工程等項目團隊組建160街坊綜合改造項目部,并由上海市重大工程實事立功競賽“建設功臣”周善挂帥擔任項目經理。
其實早在開工前,這批建設者就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周善說:“我們注重‘事前服務’,在開工前就對項目區域内所有建築進行排摸——‘把脈’,做到心中有數,早做準備。”針對保護性綜合改造過程中的難點,項目部事先就确定了各種施工方案及工藝,比如,“小紅樓”采用兩次平移方案、地下室與原工部局大樓連通時采用管幕鋼管頂進技術、房間内石膏線條采用紙筋灰工藝等。
在前期清障階段,因原消防局大樓存在大量的鑽孔灌注樁和排樁,影響建立圍護結構及工程樁施工,且距離地鐵隧道僅8.7米,正常清障手段對地鐵隧道影響較大,建設者們與業主、設計和專業機關不斷優化方案,采用CD機清障的方式,調整地下連續牆中隔牆位置,最終大幅減少需要清障的工程樁數量,并通過優化施工順序,減少了相鄰工程樁清障的間隔時間。
而老建築内大量構件材料的保護性清理也讓建設者頗費心力,建築内部一些易受損傷的構件材料,不僅要非常細心地拆卸下來,還要按照曆史年代、材質、安裝部位等進行登記編号、處理儲存,以備後續複原使用。例如門窗把手、插銷,壁櫥櫃門及抽屜拉手等五金構件銅配件,要在施工前進行拆卸、溶劑清洗、銅器專用藥水護理等工序。如果銅配件有損壞部位,能修複的進行修複;對于不能修複或者缺失的,請專業廠家按原樣進行複制。老建築中庭區域原先鋪設的是長、寬各約1米左右、厚達5厘米的石磚,數量有800多塊。為了更好地保留曆史風貌,建設者用了整整1個月時間,将儲存完好的360塊石磚小心挖出來,并用專用溶劑清洗後進行編号儲存。
我在外灘修文物
本着“修舊如故,重制風貌”的宗旨,建設者們希冀找回百年老建築美好的過往,尊重曆史,敬畏曆史。正如周善說:“修繕保護重在細節,我們要求項目部每一名員工都要有‘繡花’的專注和細心。”
在外立面清水牆修複及嵌縫施工中,建設者精心制定了磚縫清掃、泛堿處理、磚片修補、底縫二次勾縫、平色、憎水等10道工序,室内馬賽克地坪施工則包含基層處理、濕潤基地、預排分格彈線、擦縫清洗等13道工序。
老建築石膏線風格獨特,不僅紋飾豐富,且均為紙筋灰石膏線條。紙筋灰工藝是一種用稻草或者是纖維物質和石灰、砂子混合加工成的材料,随着施工工藝的發展,這種傳統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建設者再次拾起傳統工藝,讓石膏線條重制了原有風貌。
老建築很多部件、材料和現在用的不一樣。例如中庭區域鋪設的是不太規則的石磚,隐蔽性工程中用的是麻花狀的螺紋鋼,老式電梯用的軌道竟然是木結構的……“很多材料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它們其實已經成為一件件文物……隐蔽性工程中看不見的材料也要做好保護存檔。比如在老建築中使用的螺紋鋼,很特别的,跟我們現在常用的螺紋鋼的紋路完全不同,它是呈麻花狀的。我們把這些隐蔽性工程中的不同材料一樣樣取出來進行存檔保護,作為曆史的見證,用于以後的展示。”周善表示。
在160街坊綜合改造項目上,一牆一隅,一門一窗,一石一磚,無不浸潤着二建人的心血。“老建築的修繕保護來不得一丁點的馬虎,對我們二建人來說,必須拿出修文物、做藝術品的精心、細心态度,盡最大努力延續文脈,重制曆史老建築的風貌,這是我們的使命。”周善說。
圓百年“圍合”之夢
在原有設計圖紙上,老市府大樓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圍合型建築,沒有缺口,與目前大樓的實際面貌并不相同。據介紹,由于曾經地基沉降以及一些曆史原因,大樓建造時沒能圍合成功,這始終是一大遺憾。
為圓百年“圍合”之夢,在本次綜合改造中,建設者們在對老工部局大樓修繕加強保護的基礎上,将會在中庭區域建立3層地下室及與老工部局之間的2處地下通道,再建立兩幢裝配式鋼結建構築C樓,使大樓現有的L型缺口進行圍合,使其外形與當初建造時的設計圖一緻。“新老建築不僅要實作内部結構聯通,還要達成外部建築美學上的和諧。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用創新的技術、創新的工藝、創新的方案去改造。”周善說。
“小紅樓”的兩次平移後原位保護性修繕無疑是綜合改造中的亮點,也是難點。根據改造方案,需要在地塊内建立地下室,為兼顧項目地下空間整體施工與院内“小紅樓”的修繕保護,項目團隊根據場地施工工況分析,經過多輪論證後最終決定實施“小紅樓”兩次平移方案:首先拆除地塊内消防局等其他零星建築,優先施工東側“小紅樓”臨時擺放位置區域内的樁基、地牆,将“小紅樓”向東平移至臨時擺放區。當地塊内其他區域的地下室土方開挖回築至地下室頂闆後,将“小紅樓”平移至地下室頂闆永久位置,最後進行臨時址處的地下室土方開挖及後續結構施工。第一次平移于2020年12月進行,項目團隊經過精密的測量和計算,在“小紅樓”的底部裝置滑輪,采用PLC液壓同步控制系統進行頂推,滑移裝置采用場外預制鋼筒混凝土滑腳。整個平移過程曆時十餘天,将上海面積最大、重量最重的砌體結構工程——重達3800噸的“小紅樓”成功移位到指定位置,共移位32.33米,在上海城市更新曆史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項目中的另一亮點技術——管幕鋼管頂進技術同樣凝聚着二建人的智慧與心血。“我們在實施地下室與原工部局大樓連通施工時,針對施工空間狹窄的實際情況,為減少對周邊的影響,采用先進的管幕鋼管頂進技術。”周善透露。項目部采用3台φ800毫米專用高精度泥水準衡鋼管幕掘進機,針對管幕頂進的高精度方向控制要求,二建人在頂管機裝置及機頭姿态顯示系統上作了大量改進,安裝了傾斜儀傳感器、雷射導向、雷射反射裝置、頂管機雷射糾偏系統、刀盤電流報警裝置等裝置。“本工程鋼管幕共需頂進鋼管70根,其中36根每根長9米,34根每根長10米,總計664米。該技術在施工領域還很少應用,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周善說。
作者:史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