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生”報到! 漢海海洋公園邁氏條尾魟産下重慶首批人工繁殖魟魚

“新生”報到! 漢海海洋公園邁氏條尾魟産下重慶首批人工繁殖魟魚

今天(26日),來自重慶瀚海海洋公園的上遊記者了解到,養殖在海洋池中的梅尾(俗稱:黑背魚)産下了3條小鲶魚。園區官員表示:這是重慶第一批人工養殖鲱魚成功生産,近期小鲶魚無法與遊客見面,但在春天的萬事如意,《新人報》實在是令人高興。

“新生”報到! 漢海海洋公園邁氏條尾魟産下重慶首批人工繁殖魟魚

出生時的平均體長為45厘米,小鲶魚一點也不"小"。

“新生”報到! 漢海海洋公園邁氏條尾魟産下重慶首批人工繁殖魟魚

據悉,在海洋的自然環境中,梅的尾巴一般是一次6~8個孩子左右,在人工覓食的環境中生育比較困難,存活率也很低。目前,三隻新生鲭魚幼崽太小,需要飼養員的悉心照顧,暫時停留在水族館的保護區内,直到小鲶魚體征穩定下來後才被放入海水池中,與母親等魚類共同生活。圖為一條剛出生的鲶魚寶寶。

“新生”報到! 漢海海洋公園邁氏條尾魟産下重慶首批人工繁殖魟魚

這三條新生的鲶魚目前體長約45厘米,它們的母親是海洋公園内一條2米長的美石尾巴,最特别的地方是它們的腹部沙坑、嘴巴和裂開器官排列的位置,很像人類的笑臉,精力充沛。

“新生”報到! 漢海海洋公園邁氏條尾魟産下重慶首批人工繁殖魟魚

漢海海洋公園官員表示,鲶魚屬于軟骨魚,體表無魚鱗覆寫,隻有一層粘膜,是以,很容易被寄生蟲叮咬和受傷出血,為了照顧好這三隻鲭魚寶寶,飼養員會讓它們每周洗一次淡水浴, 為了去除身體表的寄生蟲。目前,新生鲶魚每天喂食一次,主要吃魚和鲶魚喜歡的螃蟹和蛤蜊等硬殼食物,希望細心呵護能使這三條小鲶魚健康成長。

“新生”報到! 漢海海洋公園邁氏條尾魟産下重慶首批人工繁殖魟魚

據了解,梅尾的繁殖方式是蛋生,體型像一個薄圓盤,主要是靠身體兩邊的波浪擺動前進的方式,不過,飼養員也提醒,不能看鲶魚寶寶看起來很可愛就好欺負人,雖然它們剛出生, 但是如果它們的尾巴被蜇傷,也會産生劇烈的疼痛,喂食人員和它們一起,看得很近,但每次進食時都要在水中,也要非常小心,避免受傷。上遊記者楊新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