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憤怒"照片 劉佳琪
"時光荏苒,人生震撼16年。《狂怒》上海戲劇學院重新編排,裡面充滿激情和青春。這就像一個人可以變老,就像藝術的靈魂不朽一樣。"
5月5日晚,由中國國家劇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靜安現代劇谷出品的青春版《狂怒》在上海戲劇學院上演,成為今年劇谷的開演。演出前,導演田玉新就寫下了這句話。
導演田玉新女士、行為藝術家賈霄、行為藝術家于美娟(從左至右)出席了2017上海靜安現代劇谷的開幕式。
16年前,2001年五四青年節,青年導演田維新帶着一群剛走出學校的年輕演員,在北京大學百年學堂上演了一部血淋淋的《狂暴》,在中國戲劇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十六年後,演員辛白青、朱偉、袁權、陶虹、石春玲成名。而導演田玉新與另一批年輕的戲劇系學生,以及強大的幕後團隊,共同打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覺美學版《瘋狂》。與此同時,正是"激情與青春"中的"瘋狂澎湃"。
8部"半電影劇",由高清攝影即時投影
《狂暴》講述了這位知名的"民族作詞家",但同時鮮為人知的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田漢生活,以他四心相傳的愛情為主線,回顧了中國早期戲劇的發展,将觀衆帶回了血淋淋的憤怒時代。
至于這部劇的标題,田說,"中國戲劇的早期努力,他們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但也像暴風雨時代一樣受到西方的影響。田晗在戲劇創作生涯的早期和中期,曾稱自己為"席勒",稱郭莫羅為"歌德"。歌德和席勒都是快速進步時代的代表。而這群人的新文化運動,已經受到了憤怒時期的影響。《狂暴前進》也非常适合田漢和那一代的劇作家。今年是華語劇110周年,我們也希望,在今天的中國,面對這樣一個時代,更多的放映,學習西方的創新能力。"
十六年前,這部《瘋狂》憑借着飛速進步的創作姿态,激情澎湃的舞台,震撼了不少觀衆,也成為田宇信的代表作。而重整16年後,田宇欣認為因為自己劇本過于偏愛,在舞台上呈現出美觀,而"半成品"。
是以這一次,她并不滿足于簡單的排練,而是想嘗試做一個"瘋狂爆裂"的舞台實驗:運用視覺技術,展現一種激動人心的共和國,互動一種現代美學。
田的實驗是制作一部"半電影劇"。随着德國劇團《朱莉小姐》等作品的推出,舞台上崛起的歐洲實時圖像投影越來越被中國人所了解,但在國内舞台上也存在着"濫用"的傾向和品質差。但田宇欣想在自己的作品中,能夠真正通過這項技術創造出一種"電影"的質感,讓技術用于藝術,突破舞台形式和界限。
她稱之為"有主題的探索":"如果這樣做,即使它有缺陷,但技術在舞台上是可能的,但對于戲劇的意義來說,這是不同的。"
是以,舞台出現在上下兩層的6個空間上,實時捕獲舞台螢幕并即時呈現剪輯。8 台高清錄影機投射到 7 個成像表面上。攝影師也是一名演員。創作者精心安排了舞台細節,最終以具有電影質感的黑白圖像呈現。影像與舞台表演齊頭并進,影像放大了舞台表演,"從頭發到衣物,從眼睛到靈魂",展現了田漢與幾位女性之間豐富的情感。舞台的時間和空間,也要有無限的擴充。
《狂暴》的劇本依然是原有的觸感,以田漢參與創作的《懷舊》、《莎樂美》、《一緻》、《日本戲曲》等作品為連接配接,架起了五段"民國戲劇"的結構,田漢和他的四位妻子的情感故事穿插其中,生活的軌迹集中在劇中, 帶出中國戲劇發展史。不過,這些"劇目"也都經過了多媒體處理,比如《莎樂美》被實時剪輯成黑白戲劇表演。
"我們和朱莉小姐之間可能有什麼不同,那就是我們的《廣告狂人》将具有東方精神。田宇欣的這句話,也是這個版《狂暴》在多媒體視訊技術學習實驗次元上最成功的地方。
青春版《狂暴》是一部"與題材的探索"
然而,以多媒體圖像為主的舞台實驗,如果沒有技術支援,很難實作。據說,由于操作困難,磨合時間短,在示範之前,導演田宇新也為之捏了一身汗。但國内一流的幕後團隊,或者說對于這種高難度的技術實作的可能性,也讓《瘋狂》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半電影級戲劇"的質感。
在這部劇中,幾個主要創作者是不可或缺的。視覺總監是肖立和,曾與導演田玉新合作過《聽弘義》、《北京法源寺》等作品。服裝指導是陳谷芳,他憑借功夫獲得最佳造型金馬獎。多媒體設計是互動媒體藝術家張曉帆,他在《三體》《盜墓筆記》等舞台多媒體跨界作品中做出了重要探索。而舞蹈美女設計沈麗和燈光設計譚華都是戲劇老師,為這部作品的視覺呈現增添了不少色彩。
當年的《瘋狂》演員陣容似乎還是讓人"熱血沸騰",除了田涵主演的辛白清、朱炜的清梅竹馬的《玉》,紀念于淳淳嫁給史春玲的《林》,陶紅的《衛忠》的熱纏,袁權的老《安玉》。
而這支青春版,除了這部劇畢業因為《愛情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讓觀衆了解了金石佳的表演《天瀚》之外,其餘的女性角色都是由劇目秀體扮演的,對着女生們演繹。雖然年輕演員的表演看起來很年輕,但幹淨利落的氣質和真誠的表演也與劇中的人物相符。這些圖像還放大了這些20歲年輕人的美麗。
作為上海戲劇學院領銜制作的作品,青春版《狂暴》不僅是一次藝術實驗,更是許多題材的實驗。該劇導演黃昌勇表示,《狂暴》的排練和公開演出是對學校教育模式的新嘗試和新的探索。在上海舉行四場公開演出後,該劇将于6月中旬在北京舉行,在國家大劇院再演出四場。
"相信這次實驗會給未來的校内演出、畢業演出等帶來新的思考,我們特别希望從明年開始,校園演出不再局限于自娛自樂,而是要與市場接軌,自覺接受來自社會和公衆的考察,以強制培養高校人才。
最後,附上在着名的戲劇展覽中表演的戲劇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