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态環保協會的志願者在撿拾垃圾(6月15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西甯12月2日電 高原冬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境内,遠處巍峨的雪山腳下,廣袤的草原早已褪去青色,許多綠色的身影活躍在草地上,一個個遺棄的塑膠瓶、食品袋被他們撿起,寂靜的草原變得生動起來。
33歲的江文朋措是綠色身影中的一個,他是治多縣的一名行政從業人員。2016年的一個夏日,江文朋措和幾個朋友到治多縣城周邊的草原遊玩時發現,飲料瓶、塑膠袋之類的生活垃圾随處可見。
“治多”藏語譯為長江源頭,該縣素有“萬裡長江第一縣”之稱,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公園和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産地“三重疊加”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當地群衆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産生的生活垃圾随之增多,然而許多人的環保理念還沒有跟上。
“垃圾像是草原上的傷痕一樣,看着很刺眼,讓人心裡很不舒服。”江文朋措說。
回到家後,江文朋措和兩個朋友商量着成立了治多撿垃圾志願隊,利用閑暇時間在縣城周圍撿拾垃圾。
撿垃圾聽起來容易,堅持做下去卻很難。江文朋措說,泥裡有垃圾,要趴在地上挖,草地裡有碎玻璃,要蹲在地上摳。每次出去撿垃圾,一次能裝滿十幾個編織袋,再用自家的小汽車運到縣城的垃圾處理廠。
說起撿垃圾的辛苦,志願者們都有故事——垃圾放時間久了惡臭難聞,有些志願者撿着撿着突然開始嘔吐;汽車後備廂裝過垃圾之後,車裡的臭味過了一周都沒有散盡;還有人嘲笑他們“累死累活不賺錢”。
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捏着鼻子在堅持。
一開始,跟他們撿拾垃圾的隻有附近幾個牧民,耳濡目染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願隊。後來,機關機關、學校、醫院、企業的幹部職工也參與進來。撿拾垃圾的隊伍裡不僅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和孩子。撿垃圾的範圍也擴充到縣城周邊更遠的地方以及立新鄉、紮河鄉、多彩鄉等地。
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态環保協會的志願者在清理河道内的垃圾(7月11日攝)。新華社發
本着對草原的熱愛,大家不分你我,不計報酬,共同守護這片遼闊美麗的土地。
如今,志願隊的微信群裡已經吸納了80多人,治多縣紮河鄉治賽村的牧民索羅是其中的一名老隊員。
“我家裡有一百頭牛,曾經有幾隻牛突然死了,牛的胃取出來劃開,裡面是滿滿的塑膠袋、紙盒。”索羅告訴記者。
2016年的一天,當江文朋措和志願者們來到索羅家附近的草場撿拾垃圾時,正在放牧的索羅被眼前的場景觸動。
“看着他們一群人彎腰撿垃圾,我覺得這也是我應該做的。”索羅放下牧鞭,當即加入了志願隊,一直堅持到今天。
“垃圾少了,牛羊誤食垃圾死亡的事情越來越少了。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索羅從生态改善中獲得了切實的利益。
“草場如果被破壞了,牛羊沒辦法生存,牧民沒辦法養活自己,金山銀山就沒有了。”在牧區,牛羊養殖一直是廣大農牧民群衆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也讓江文朋措牢記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樸素道理。
江文朋措說,撿完垃圾後,他們經常在鄉鎮、村社、街道做環保宣講,而一袋袋垃圾就是鮮活的教材。環保知識還進了學校課堂,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愛護家園、呵護山水的理念。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治多縣域内垃圾已經明顯減少,自覺撿拾垃圾、不亂扔垃圾已經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同時,随着三江源生态保護與建設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推進,也讓愛綠護綠、保護生态的理念走進人們心裡。
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态環保協會的志願者在清理垃圾(7月11日攝)。新華社發
如今,治多撿垃圾志願隊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的一個協會——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态環保協會,大家有了統一的綠色會服。
每逢周末,綠色身影就活躍在草場河岸。綠色是草原的顔色,是三江源的顔色。江文朋措說,堅持不懈隻為心中那片綠色,因為家永遠在水草豐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