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對陝北人口結構的影響

淺談同期陝西回族起義對陝北人口結構的影響

胡震

(延安大學,陝西 延安 716000)

同治第一年(1862年),陝西省關中回族人發動了大規模的自衛反清起義運動,有效地配合了太平軍和魏軍後期的革命鬥争,嚴厲打擊了清朝在陝西和西北的封建統治。七年的鬥争消滅了陝西兩百年來積累的回族人口,破壞了回族地區持續發展的基礎,改變了關中地區的人口結構,給陝北人口結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回族起義;

論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對陝北人口結構的影響

回族起義前陝北地區的人口狀況

陝西北部位于陝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北部、南部交界處中部平原,是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交流的重要地區。清初,由于長期戰争的影響,陝北飽受戰争之苦,生産力嚴重受損,人口增長緩慢。清初的幾位開明君主之後,生産力得到了恢複,陝北的人口也大幅增加。同年以前,回漢沖突因土地和經濟利益等問題日益加劇,又因清朝封建統治者實行"漢退"的分治政策,回漢沖突更加尖銳,民族沖突激化成為同期陝西回族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濟年(1862年)8月,陝西回軍發展到30萬人左右,甘肅回族人也開始經商。兩年(1863年),在清軍多倫阿陽炮的圍攻下,陝西回族人民軍調往甘肅省董志宣,與甘肅回族人民軍聯合組建第18營,在集訓的同時種地。同年春(1866年),甘肅固原地區糧食短缺,再加上蘭州兵變,東回族人民軍期待傳回家鄉陝西,而此時西彜軍也進入陝西,甘肅回族人民起義軍聽到東面的消息來迎接, 掀起轟鳴聲進入陝西。叛軍在陝北的大規模活動,也對陝北人民産生了嚴重影響。此後,陝北的人口結構一直受到戰争的影響。

二、回漢起義軍在陝北的主要活動

1.甘肅回族人民軍隊處于固定邊緣

經過四年的統治,回族人民軍的一位首領于彥與孫一寶、沙雪麗等人一起從紅琉溝進入固定邊界,師兵三山唐。清軍趙貴和端虎旗韓兩軍和徽軍在邊戰,回族人民軍沿途搶劫牲畜、食物、财産,使數百裡山無人煙。

2. 回族人民軍在泸州的第四次戰争

經過七年的統治,回族人民軍司令王瘋子、馬福生等人,率領2萬多人圍攻泸州城,清軍和回族人民軍在泸州市有四大戰争,有集子之戰、石河子之戰、國城之戰和牛武之戰。這四次戰争後,回族人民軍隊遭到清軍的伏擊,傷亡慘重,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央縣"地處偏遠地區,沒有漢門、清軍旗戶口,其主人隻有這個漢族人。查同執政軍隊缺陣,戶口少,從戶口消散,煙鬼零,土壤稀少,難以記住期間的保健和興趣"。"文博"于1991年2月,現富縣張家灣油屋頭村東有清同濟十三(1874)磚砌白骨塔,牢記清軍在一帶平息的"回亂",收集軍民遺骸,曆建白塔,以及回軍在此次活動中。

3.延川回到漢族大屠殺

經過六年的統治,回族人民軍隊征服了延川縣。回族人民軍隊多次來到延川後,平民為了逃火,躲在山寨的懸崖上,懸崖窯爐。有的村子被燒死,男人、女人、孩子,有的村子被拆毀,村民被殺。在縣裡,農村荒蕪,人口急劇下降。今天高家屯陸家灣村北側,有清代農民雕刻的懸崖洞,長200多米,上下連成三層。

4.回族人民軍在得克薩斯州

同濟六年(1867年)4月,由于德炎率領的上安回人民軍一支部隊從青陽董志軒出發,進軍燕禹地區,殺死了榆林左營遊擊隊司令員馬青。後來陶茂森率領鎮軍鎮壓,回族人民軍匆匆撤退,路過義人,騎着遊擊隊旗幟,掙開城門,城裡男女死傷慘重。同一統治的10月,回族人民軍隊進入裘德,并與西軍合作,開始了保衛城市的戰鬥。在與清軍的戰争中,清晨在城裡放火把街道當成白晝,到處都是殺戮的天空聲,劍光劍的影子,到處都是屍體。到戰鬥結束時,該市已有數千人喪生和受傷,使其成為裘德戰争曆史上最緻命的戰争。《民國更新陝西同治征兵戶口》記載:在得克薩斯州,統治時期有六七名士兵處于混亂狀态,近1萬人死亡,多人逃亡。

5.回族人民軍進攻榆林市

同一統治六年(1867年)的8月,西軍和回族人民軍攻占了裘德,随後回族人民軍進攻米黎等地。同治七年(1868年)是月14日,回族人民軍首領馬正和率超過1萬人,分為南北兩條路進攻榆林城,戰敗後繼續進攻雙子山、神木等城堡,然後在河豚被山西清軍擊敗, 然後進入Theolin鎮搶劫的領土。《更新陝西同治征兵》記載榆林縣如下:"鹹豐季年、路營停、軍民遇險、遷徙"。随着七年回族人民戰争的統治,雖然城市堅持,但四個鄉鎮的蹂躏更大。有三四個人流亡。"[2]577

6.回族人民軍在神木

同年七年,馬正和率領回族人民軍隊進攻榆林博克,反而突破了高家堡、謝家堡、柏林堡被燒毀。19日進入強行神木,20日闖入城中,燃燒,火焰燃燒了好幾天沒有熄滅,城市建築焦土,居民死亡,"惡屍,掩護大隊"。從4月到5月,回族軍隊兩次傳回,殺死了新縣和數百名居民。神木縣孤山村趙世邊村有清同濟十三年(1874年)南山寺紀念碑,記載南山寺、東西寺"從同治七年後土匪歸來"并毀壞,用十二年統治開始修繕。《神木縣地方史》(功夫戶口)記載,同一統治七年後,回族人蹂躏了高家堡等兩個地方,屠殺了全縣英人89%,其餘兩人中一人,其餘幸存者也有156%。這一生聚集了四十多年,精神還沒結束"。

7.回族人民軍在荊邊

經過六年的統治,回族人民軍隊進入荊邊。在對甯賽堡的攻擊中,随着炮火襲擊城市,點燃的桌子和凳子燒毀了城門,城市崩潰了,城市官員和市民都失去了。在對杜家台的攻擊中,回族人軍用濃煙逼迫老幼兒躲在懸崖窯裡,沒有生命。在對穆甯鎮酒吧光束的攻擊中,婦女們服用毒藥,懸挂光束,投擲井矢無數。逃亡者,因為環形街道,深溝有一段時間很難穿越,互相踐踏,直到屍體填滿戰壕。"大約有10萬人死亡","百年雄鎮,曾經的秋市"。

回族人民起義軍在陝北其他省縣的活動是一樣的,給陝西北部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回族起義對陝北人口結構的影響

同期,陝西回族起義是明末李子成起義後陝北人口災難的原因,起義對各地人口的影響有記載在縣記錄和曆史資料中。例如:

"秦濟吉"承載路燈三年(1823年),裘德本四縣總人口,共33.1萬人,而在1953年的人口普查中,得克薩斯州人口約為51.9萬人。按照2%的人口增長率計算,到鹹豐十一年,該州人口應達到35.7萬人,而回族人民戰争中全州人口損失約3.6萬人,占人口損失比例的10%。

《神木縣地方史》(Gongfu hukou)記載:"七年同治,回族人蹂躏了其城市和高家堡兩地,屠殺了全縣英人89%,幸存者占十分之一,其餘幸存者也是1056人。據此,在這場回族人的戰争中,神木縣的人口損失将不低于40%,曹書基先生在《中國口史》(第5卷,下一部)一書中用回顧性的方法介紹了神木縣最後一年的人口,人口約為12.4萬人,是以戰争損失了約5萬人。

民國《續簽陝西同治草案》第31卷《戶口》記載,河豚縣在"同規初改,四鄉五死敵,殉道、箍、逃亡、送别國人,在一半之内。"道光三年府谷縣人口隻有8.2萬人,年均300萬人,到鹹豐十一年末應該有9.2萬人,鹹豐在這場戰争中損失了約一半的人口。

陝北其他地區的人口流失也是如此。曹書記先生在《中國嘴巴的曆史》(下文第五卷)一書中說,在回族人民戰争中,除陝北地區外,陝西約有416萬人死亡。戰前陝北約有170萬人,如果将30%的失散人口算作戰前人口,那麼陝北的死亡人數約為50萬人。

從史料記載和學者們的論述中,我們看到了回族人民戰争給陝北人民造成的巨大損失。戰争摧毀了陝北人民的安息和休養,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大大降低,異常人口死亡率急劇上升。此後,陝北人口長期沒有恢複到戰前水準。

回族人民戰争不僅減少了陝北地區的人口和移民,而且引起了陝北民族結構的變化。同期陝西回族起義後,許多回族人在戰争中陣亡,有的被遷往甘肅、青海等地,此後陝西回族人所剩無幾,這無疑是人口民族構成的重要變化,陝北也是如此。民國時期居住在陝西省西安市的回民馬啟光說:"(戰後)陝西,除了省内,秦嶺以南,那裡有三個輔助和陝北地區,沒有我教人的足迹。"[9]214

回族起義最初是由回族人民發起的,以抵抗清政府的種族歧視和階級壓迫,但結果,回族人民在這次起義中傷害了許多無辜的人。一些無辜的漢族人在戰争中被殺,有的逃亡,有的被強行遷出,填飽原來的回族聚居區,戰後,戰争中幸存下來的漢族人與被迫安排在陝北地區的回族人等移民一起來到這裡,等等, 共同形成了陝北新的人口和民族結構,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生産和生活。陝北人口的民族結構就這樣被打破和重組。

同濟元年發生在關中地區的回族起義,對關中地區和陝北地區都産生了重要影響。起義不僅改變了陝北的人口結構,而且嚴重傷害了陝北人民和回族人民的民族心理,使陝北一些地區仍稱起義為"回亂",說明起義給陝北人民留下的傷疤難以愈合。是以,我們應該牢記回族起義的慘痛教訓,堅決支援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使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大家庭生活在和諧昌盛和發展之中。

(參考資料)

曹樹吉.中國曆史: M. 上海地下第5卷: 複旦大學出版社, 2001.

周國祥.《陝北省古代史編年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榆林區指導小組。榆林區學報.西安: 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3.

曹樹吉.中國曆史: 第五卷: 上海: 複旦大學出版社, 2001.

馬的長壽。同一統治時期陝西省回族起義的曆史調查記錄。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3.

(接收日期) 2015-03-14

胡震(1989-),女,延安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方向:中國文化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