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12月7日,最後一隻袋鼠在霍巴特動物園死亡。
這隻母包狼,名叫"本傑明"。
那天,烈日似乎要把身上最後一滴水曬幹了。
本傑明在籠子裡找不到一絲陰涼處,因為飼養員忘了關上動物收容所的門。
她隻能吐舌頭,讓陽光照耀,死去。
本傑明被關押在動物園裡,攝于1933年。圖檔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本傑明的死标志着袋鼠物種在地球上的徹底消失。
在衆多滅絕的動物中,袋鼠應該是最吸引人的。
本傑明去世82年了。但仍然相信袋鼠并沒有滅絕。
每隔三到五點,就會有人聲稱在野外目睹了袋鼠的幽靈。
不幸的是,每次都是完全的誤解。
人類甚至連一袋狼毛都得不到,除了雪花或空洞的嘴巴。
1973年在南澳洲拍攝的"袋狼"其實是一隻狐狸,它的尾巴因為鼹鼠而看起來像袋鼠。
袋鼠,通常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原産于澳洲,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内亞。
他們的食譜包括小袋鼠,中小型爬行動物和小型鳥類。
然而,"老虎"這個頭,是一個嚴重的誤導。
人們稱它純粹是因為它是一種頂級捕食者,它的條紋類似于老虎的條紋。
事實上,袋鼠看起來像一條有條紋的狗或狼。
不過,袋鼠的出現也有些誤導。
說你可能不相信,他們和犬科不僅是近親,血緣相隔10.8萬裡。
袋鼠屬于袋裝動物,其特點是完全發育的胎盤,早産兒應該在母親的育兒袋中吸吮。
另一方面,雌性袋鼠的育兒袋在腹部生長并向後打開。
通過這種方式,早産的幼崽可以更容易地爬進育嬰袋并繼續生長發育。
當然,雄性袋鼠也有袋狀結構,位于陰囊位置。
這種"假育兒袋"被認為可以保護男性陰囊。
雜交野獸的形象
現有的哺乳動物主要分為胎盤類(5500種以上)、袋類(270多種)和這兩類(單孔類很少)。
另一方面,哺乳動物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即混合獸。
是以,混合獸的名字,意思是"氣體是分裂的,混沌是一體的,氣體的開始也是"。
它還發展出真實和後動物特征的混合體,生活在1.26億年前的白垩紀早期。
混合獸化石
後來,雜交獸進化出真正的獸和後獸兩類。
活着的胎盤和它們的化石祖先屬于真正的野獸。
另一方面,袋子和它們的化石祖先從屬于後方野獸。
在這個階段,人們認為最早的袋鼠可能生活在1.25億年前的"中國袋鼠"中。
這是已知最古老的袋裝動物化石。
中國袋鼠化石
在4500萬至3800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澳洲大陸與南極洲和南美洲分離。
從那時起,澳洲已成為一個孤立和獨立的大陸。
而上述運動,植物也開始獨立發育。
同時,兩大品類同根,一直存在競争關系,胎盤類占上風。
但在澳洲的這一部分,包包是一個大赢家。
大陸漂移神學地圖
一種假設是, 1500 萬年前,由于氣候變化,澳洲的大片森林旱的草原所取代。
這也意味着食物的急劇減少,但它對新陳代謝緩慢的袋子是有好處的。
是以,袋子主導着非洲大陸。
長期以來,澳洲一直是袋鼠的天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袋子基本上都在大洋洲(還有一些在美洲和東南亞)。
在其他大陸上,胎盤動物的情況正好相反。
胎盤類和兩個帶袋子的動物陣營就像生活在平行宇宙中的兩個地球。
他們在不同的大陸上進化出獅子(袋獅),劍齒虎(袋劍齒虎),猴子(袋猴)等。
這兩類動物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是,一個"無包"完全是在孩子出生時出生的,一個"包"也要依靠育兒袋來撫養後代。
是以,袋鼠真的不熟悉我們熟悉的犬科動物。
很難攀登關系,袋鼠和袋鼠的關系,比起與狼或狗的親吻。
袋鼠和澳洲野狗
袋鼠的外觀與狼相似,因為趨同和進化。
在類似的生态系統中,占據相同生态位置的物種在自然選擇下可以進化出相似的身體結構或功能。
即使它不是澳洲袋裝動物,也有很多這種不相關但外觀相似的動物的例子。
海鹦(一種已滅絕的物種),如果不是那麼多人認為他們見過企鵝
例如,生活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企鵝和生活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海鹦是典型的趨同進化。
兩者之間沒有親屬關系,但它們幾乎完全相同。
他們還放棄了飛行,進化出流線型的體型、防水羽毛等等。
袋鼠和狼在兩個相似的生态系統中占據相同的生态位。
這就是為什麼袋鼠如此像狼。
它們都有細長的鼻子,鋒利的犬齒和剪刀狀的臼齒,使它們成為捕捉,殺死和肢解獵物的理想選擇。
與狼的頭骨不同,袋鼠的牙齒數量為46顆,而狼袋鼠的數量為44顆
在澳洲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袋鼠已經是袋類中的頂級捕食者。
但不同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袋鼠可能更像貓一樣捕獵。
它們的前肢關節更靈活,前肢和手腕都可以扭曲以對抗獵物。
是以,從邏輯上講,袋鼠也應該像貓一樣作為伏擊獵人。
他們沒有像犬科動物那樣長時間追逐獵物,而是疲憊不堪,被殺死了。
這也意味着它們在狩獵方法方面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比"袋鼠"更适合。
1906年,兩隻袋鼠,一隻雄性和一隻雌性,在華盛頓特區.C動物園
但事實上,袋鼠屬于袋鼠群體。
科學家普遍認為,幾代人以來,最接近袋鼠的是袋鼠。
一些科學研究表明,袋鼠或食蟻獸是它們的生物近親。
是以難怪袋鼠在人類心目中的形象如此神秘。
包眼下的成員
但是沒有辦法,因為袋鼠已經滅絕了。
科學家們希望研究袋鼠,從化石和屍體開始。人類對這種動物的習性和行為知之甚少。
雖然有一些來自獵人或農民的口頭描述,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資訊有多準确。
因為袋鼠的消失是由于當時人類對它們的誤解和解讀。
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史前壁畫上的袋狼
在晚期重生和早期重生中,這些動物遍布澳洲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州。
即使在新幾内亞,也可以找到他們的腳印。
但兩百多年前,當西方移民湧入澳洲各地時,袋鼠從大陸和新幾内亞等地消失了。
到那時,袋鼠已經撤退到塔斯馬尼亞。
在這個約65,000平方公裡的島嶼上,袋鼠很幸運地活到了現代。
塔斯馬尼亞
袋鼠在大約3000年前消失在澳洲的土地上,由于各種各樣的争議。
一種傳統觀點認為,正是澳洲本土野狗(Canis lupus dingo)導緻了袋鼠的滅絕。
因為袋鼠和澳洲野狗是競争關系,最後一隻袋鼠很快就會被殺死。
但沒有人能确切地說出澳洲野狗對袋鼠的威脅有多大。
有口頭報道說,澳洲野狗害怕袋鼠,也有人說澳洲野狗經常聯手與袋鼠競争......
澳洲野狗
無論如何,我們還沒有發現袋鼠是如何從澳洲大陸消失的。
但在最後一個位置,塔斯馬尼亞,很明顯為什麼袋鼠很快就被殺死了。
如果在澳洲大陸和新幾内亞,選擇消滅袋鼠是很自然的。
在塔斯馬尼亞,是歐洲人把他們送到了西方。
1910年,袋鼠一家住在霍巴特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塔斯馬尼亞當地人偶爾會捕獵袋鼠。
然而,這次捕獲并沒有影響袋鼠的生存。
幾千年來,土著和袋鼠一直處于平衡狀态。
悲慘的開始始于1642年荷蘭航海家發現該島。
後來,英國和法國等歐洲人進來了。
1770年,占領塔斯馬尼亞的英國人釋出了一項殘酷的指令。
抓住一個活着的原住民成年人,得到5英鎊的獎勵,一個孩子2英鎊的獎勵。
随着大屠殺的指令,該地區的土着人口迅速從10,000人下降到2,000人。
到1831年,隻剩下不到200名原住民。
然後他們被重新安置到弗林德斯島。
最後一位純正的土著婦女于1876年去世。
《最後的塔斯馬尼亞原住民》
袋鼠的命運與土着人民的命運如此相似。
随着島上的歐洲移民逐漸取代原住民,畜牧業也迅速發展。
當時,大面積的桉樹叢林,灌木叢,草原等被開墾為牧場。
袋鼠的栖息地減少到半地,這也直接導緻袋鼠食物的快速下降。
此外,歐洲人帶來了大量的犬科動物,成為袋鼠的競争對手。
袋狼獵人
那時,袋鼠,一直在接縫中生存。
但更糟糕的是,這是歐洲對袋鼠的殺戮令。
起初,牧場主認為袋鼠會偷羊和家禽。
居住在塔斯馬尼亞的歐洲移民開始嘴對口地認為袋鼠會攻擊家禽并成為食肉怪物。
是以,牧場主開始殺死離農場和社群更近的袋鼠。
到1888年,為了發展畜牧業,政府啟動了賞金計劃。
與最初對塔斯馬尼亞人的狩獵類似,獵人每殺死一隻成年袋鼠就會得到一磅,而幼崽則少了10先令。
在1888年至1908年的20年中,政府共發放了2,184英鎊的賞金。
如果全部被獵殺,至少有2,184隻袋鼠被殺。
被獵殺的袋鼠挂在牆上
然而,被殺死的袋鼠數量可能遠遠超過獲得獎勵的袋鼠數量。
首先,大量受傷的成年袋鼠可能在逃跑過程中死亡,并沒有落入獵人手中。
此外,成年袋鼠的被捕和殺戮也可能導緻尚未長大的幼崽死亡。
正是在這一系列的行動中,獵人開始發現袋鼠的迹象變得越來越少見。
到1909年,政府隻支付了兩英鎊的賞金。
1888年至1909年的賞金
但袋鼠真的如此令人發指嗎?
當然,也不排除有袋鼠殺死了人類牲畜。
随着栖息地的減少,袋鼠的食物也在減少,潛入農場偷獵并非不可能。
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袋鼠應對殺死牲畜負責。
與袋鼠吃雞的照片合影
所謂的袋鼠攻擊家禽的唯一照片隻是一個姿勢。
照片中的袋鼠早已死亡,并被制成标本,但被人類用作雞賊。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澳洲野狗是牧場主最大的敵人。
很大一部分沒有翅膀的牲畜被澳洲野狗吃掉或被小偷偷走。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随着袋鼠的數量迅速減少,人們對這種珍稀動物的興趣越來越大。
除了毛皮貿易外,袋鼠還被大量運往動物園,馬戲團,或制成标本儲存在博物館中。
再加上當時在袋鼠中,還盛行了一顆痣,往往導緻袋鼠感染的死亡。
記錄顯示,最後一隻野生袋鼠在1930年被槍殺。
袋鼠在逃跑。
最後一隻野生袋鼠死了
事實上,在20世紀初,就有一個保護袋鼠的提議。
然而,政府的反應太慢。
直到 1936 年 7 月 10 日,當地政府才頒布了針對袋鼠的保護令。
但為時已晚。
文章開頭提到的"孤狼本傑明",由于管理者的疏忽,僅僅兩個月後就被太陽烤活了。
本傑明,1933年
更有趣的是,袋鼠保護區是在1966年才建立的。
與過去的獎勵相反,政府已經證明殺死袋鼠是罰款。
但仔細看看當時的節點,距離最後一隻袋鼠死亡已經過去了27年,以及袋鼠保護的來源。
袋鼠最終在1986年被列為滅絕,因為沒有人證明它的存在。
為了紀念袋鼠塔斯馬尼亞政府,它被添加到官方徽章中
但直到今天,人類還不相信袋鼠已經永遠離開了。
許多人認為袋鼠隻是躲藏起來,很難被人類看到。
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新聞報道看到野生袋鼠。僅在1960年至1980年的20年中,就有320多起目擊事件。
然而,每一次,它都是空洞的喜悅。或者,直到失去才知道如何珍惜。
引用
袋狼博物館
袋狼。維基百科
Marc Tollis.趨同進化的案例研究:狼和袋狼.2014
菲蓋裡多,賈尼斯.袋狼的捕食行為:塔斯馬尼亞虎還是有袋狼?生物學快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