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早上,已經燒了一個下午加一整夜的“明斯克”号航空母艦的大火終于熄滅了!
從蘇通大橋的監控視訊上,也從現場圍觀群衆拍攝的照片來看,我們終于可以一睹過火之後的“明斯克”号航空母艦全貌了。從火災後的情況看,“明斯克”号航空母艦可謂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它的過火面積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隻是集中在艦體舯部和前部,在其編号“015”的上方可以隐約看見從舷窗裡冒出的煙迹,而起火最嚴重的部分,則集中在艦橋下方的艙室内,而在艦橋後方則基本沒有影響,看不到什麼過火的痕迹;
“憂”的是,“明斯克”号恰恰是艦橋部位,過火最為嚴重,16日晚上咱們已經看到了,從艦橋上竄出來的火焰有10多米高……17日早上好不容易火焰熄滅之後,大家的心涼了半截,“明斯克”号的前部艦橋,包括航海艦橋、航空指揮艦橋到煙囪前方的主桅杆,全燒沒了,堪稱是一片狼藉。
“明斯克”号的艦橋之是以燒的這麼嚴重,後來很快有人拿出了資料,表示“明斯克”号在建造的時候,上層建築就沒有使用鋼材,而是采用了鋁鎂合金主體建造。
相比傳統的鋼材,利用鋁鎂合金建造的上層建築重量可以減輕1/10左右,剛度更高,耐腐蝕性也更好,但缺點是不耐高溫,在火燒的情況下會很快軟化變形,而且會出現類似于鋁熱劑的燃燒效應,燃燒異常猛烈,發出耀眼的強光,就跟16日晚上我們看到的情況那樣。
燃燒異常猛烈的“明斯克”号
上世紀70年代左右,水面艦艇上建使用鋁鎂合金這種“新材料”建造,也算是國際造艦界的潮流,諸如美國海軍的“佩裡”級護衛艦還有英國皇家海軍的42型驅逐艦等,“明斯克”号航空母艦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在馬島戰争後,鋁鎂合金上層建築不耐火,不耐高溫,燃燒之後容易倒塌的問題被發現,于是國際造艦界在其後又紛紛放棄了鋁鎂合金上層建築,改為使用傳統的鋼結構上建,如中國海軍現役的護衛艦上層建築就普遍使用牌号為L907A,屈服強度為390Mpa的艦艇鋼制造。
“明斯克”号作為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艦艇,自然沒有預料到其後國際造艦艦的潮流,沒想到最後就栽在了這個鋁鎂合金上層建築的手上。
火災事故的後續處理
那麼,現在“明斯克”号航空母艦已經燒成了這個樣子,後續怎麼處理?縱觀國際軍用、民用艦艇,船舶過火後的處理方式大約有這樣幾種:
2019年“庫茲涅佐夫”号火災事故
首先是原封不動地修複,最典型的如俄羅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号航母,在進行更新改進的過程中,先後遭遇到了浮船塢斷電沉沒事故和艦體前部火災事故。
事後,俄羅斯海軍都排除萬難,浮船塢沉了、飛行甲闆被鶴嘴吊砸了,就在摩爾曼斯克新挖一個大水池,把“庫”艦挪進去修;艦體前部起火了,重新勘測之後清理了過火面積,給它整吧整吧湊合着還能使。
一些民用船舶的修複也遵循這一原則,在清理了過火面積之後,重新裝修噴漆,勉強也能繼續使用。
但是,這種原封不動的修複,必須滿足這樣幾個條件:
其一,是修船方必須拿到全船的設計和建造技術資料,不然的話你連哪個艙室對哪個艙室都搞不清楚,連全船的強度資料都不全,你怎麼修這船?
其二,是有專門的團隊根據技術資料上船勘測,尤其是搞清楚艙室和全船在過火之後強度還能不能滿足修複要求,還有沒有修複價值;
其三,要進行相應的成本計算,這船在過火之後殘值還有多少,你修要花多少錢,修好之後還能給你創造出多少錢的效益,不然的話,我花幾個億把船修好,結果隻能給我創造幾千萬的價值,我為什麼要修這船呢?
燒的一塌糊塗的俄羅斯20385型護衛艦
除了原封不動的修複,還有拆東牆補西牆、換頭式的修複,這種修複一般出現在艦艇某一部位受損嚴重,但其它部位相對完好的情況下:
比如俄羅斯海軍剛剛下水的20385型護衛艦二号艦“靈活”号,該艦在2021年12月17日下水前的最後階段,其上層建築發生嚴重失火,由于使用了複合材料上建,幾乎全都燒光了,全船就剩下一個光秃秃的艦體。後來負責承建的“北方”造船廠不得不又重新制造了一個複合材料上建,代替已經被燒光的部分,就這樣居然也把“靈活”号給修複了。
燒的隻剩骨架的法國“珍珠”号
又比如法國海軍,法國海軍的“珍珠”号攻擊型核潛艇2020年6月12日,在土倫港進行塢修時發生大火,整個頭部非耐壓殼結構被燒毀,隻剩下架構。法國海軍經過判斷後認為,“珍珠”号的艇艏部位失去修複價值,無奈之下,法軍隻好從另一艘已經退役的同級艇“藍寶石”号上切割了一個艇艏下來,用來修複“珍珠”号,這才算把它修完。
又比如美國海軍現在在修的“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康涅狄格”号,預計也會采用“換頭術”,重新制造一個艇艏,把之前撞海底山撞得稀巴爛的艇艏給換掉。
缺少頭部聲呐罩的“康涅狄格”号
但是,要在艦體上搞“換頭術”,面臨的難題和全船修複是差不多的:
首先你得有這艘船全船的設計、建造技術資料,沒資料你就得上去測繪,不然的話,你連這船的結構都搞不清楚,你怎麼對損管的艦體部分進行重新制造呢?
其次,你還得有相關的建造技術,能夠原樣複原出一個相同的結構來。比如法國在修複“珍珠”号的時候,一開始就遭遇到了問題,由于“紅寶石”級的建造已經結束,所有的工裝都已銷毀,勞工也都遣散,想再制造一個艇艏已經不可能,是以才退而求其次地從“藍寶石”号核潛艇上拆了一個二手艇艏下來。
最後,你要更換的部分,還需要相對獨立,且對于全船結構強度沒有太大的影響,比如艦艏,比如上層建築,你總不可能把艦體舯部給切割出來換了吧,這跟重新造一艘船有啥差別?
那麼如果修複不了,這過火的船就隻能放棄了,其實這麼些年來,過火的艦艇被放棄的也不少:
2020年“好人理查德”号兩栖攻擊艦全艦失火,最終提前退役
比如2020年7月在聖疊戈海軍基地起火的“好人理查德”号兩栖攻擊艦,該艦起火之後美國海軍對它進行了評估,評估結果是該艦要進行修複的話,耗時太長而且花錢太多,修複之後也服役不了幾年又要退役,是以被認為沒有修複價值,隻能直接廢棄。
失火後的“邁阿密”号
再比如2012年5月23日發生在緬因州樸茨茅斯造船廠的688I型攻擊型核潛艇“邁阿密”号被維修水兵故意縱火事故,該艇起火後美國海軍對它進行了評估,認為修複費用需要4.5億美元甚至更高,而且該艇已經服役22年,就算修好了也服役不了幾年,于是決定将“邁阿密”号退役。
明斯克号之後的命運
是以,看了這麼多艦船修複或者廢棄的案例之後,咱們大概總結一下,艦船要修複或者廢棄的一些技術要素:
其一,是要看艦船的損毀情況,損毀不嚴重就能修,損毀嚴重了就修不了。
其二,是要看手頭有沒有艦船的設計和建造技術資料,有沒有專門的修船團隊介入,有技術資料才能修,沒技術資料的話就要費老鼻子勁兒重新測繪。
其三,要看有沒有配套的生産線,比如上層建築沒了你得重新造一個,艦艏壞了你得重新造一個,有這個技術才能修,沒這個技術修不了。
其四,要看修複的成本效益,修複之後産生的效益可以覆寫修複的成本支出,那就可以修,修好之後用不了幾年、代價覆寫不了成本的,就沒有進行維修的必要了。
從這個角度回看現在的“明斯克”号,我們隻能說,情況确實不妙,光是目前已經被燒塌了的上層建築,想複原就難上加難:
首先,我們手頭沒有“明斯克”号航空母艦的設計和建造技術資料,要找的話怕是還得去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的檔案館裡邊扒拉去,沒有技術資料你想修船,大概還得去大連船舶重工和中船某所,把當年對“瓦良格”号航母進行勘測的團隊拉過來,這就等于直接是國家隊入場了。
而已經燒塌了的“明斯克”号上層建築,咱們連修都沒法修,哪個船廠肯承接這種差事,光是修複肯定就是一大筆費用,而且沒有辦法現場維修,還得拖到船塢裡邊去塢修,而折騰了這麼一大圈之後,所為的僅僅是搞一個航母主題公園,而且效益什麼的全都不清楚……
那這還有什麼好說的?這根本就是艦船損毀嚴重,修理的話面臨一大堆技術難題,而且修船的代價和得到的收益不對等,所有的雷都占了。
是以,大伊萬的觀點,“明斯克”号已經完全失去了修複價值,也許把它拆解了賣廢鋼,或者幹脆丢在原地不管不問,亦或是賣給中國海軍當靶船來測試手裡反艦飛彈的戰鬥力,才是更好的選擇。
“明斯克”号已經在我們的眼中,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