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系列

1989–1990年

德國攝影師勞倫茲•貝爾格斯(Laurenz Berges) 的照片展現了記憶和地點的概念,即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在其關于攝影的開創性著作《明室》( Camera Lucida ) (1980) 中如此雄辯地談論的“已然存在”,以及在攝影受到新數字技術威脅的時代,我們對攝影媒介持續着迷的支柱。

初次觀看時,貝爾格斯目前項目中的圖像更準确地歸類為非地點,即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的那種不起眼的普通場所——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平凡中,在我們從電影中提取的劇照中,在我們潛意識的深處——并且始終存在,随時準備從我們的視覺記憶庫中調用。貝爾格斯用清晰、準确的彩色圖像記錄了杜塞爾多夫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周邊的幾個地方,即使對于從未真正去過這些地方的觀衆來說,這些照片也讓人覺得似曾相識。一方面,這凸顯了攝影描述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觀看的主觀性。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克洛彭堡。平凡中的藝術魅力

芭芭拉·霍夫曼·約翰遜

“我有時會想,是什麼促使我們花費這麼多時間研究這些場景。但我們當然都知道。戈達爾說了什麼?……‘對我們來說,未來比現在更真實。’”

——羅伯特·亞當斯在給勞倫茲·貝爾格斯的一封信中

景觀是文化空間。它們基于人類的感覺、解釋和設計。無論占據地理區域,無論是原始或人工自然環境,還是以建築和交通網絡為特征的城市環境,作為文化産物,景觀都代表了我們世俗經驗的一個特殊方面。這一方面以及各自的藝術和美學特點使景觀成為藝術中反複出現的主題,在這種情況下,也是攝影中反複出現的主題。自從這種媒介及其各種可視化方法發展以來,一方面出現了自然和景觀分析中反複出現的“崇高”方面,而在20世紀攝影史上,基于事實記錄的視覺語言,藝術焦點往往是那些平淡無奇和司空見慣的東西。

本出版物中介紹的勞倫茲•貝爾格斯早期作品中的彩色攝影系列《克洛彭堡》可以視為其中的一個例子。該系列于 1989/90年在藝術家的家鄉德國下薩克森州創作,此前他在紐約居住了一年。這位藝術家現在已在杜塞爾多夫生活了25年多,但他仍然與克洛彭堡有着個人和家庭聯系。

在國際當代藝術攝影的背景下,勞倫茲•貝爾格斯因其柔和的彩色照片而聞名,這些照片描繪了廢棄房間和人煙稀少的地方的内部細節,在抽象和簡化的叙事時刻之間搖擺不定。其中包括 1990 年代創作的《軍營》系列,該系列以兩德統一後東德廢棄的俄羅斯軍營為繪畫主題,以及《埃茨韋勒》系列,該系列描繪了杜倫周圍褐煤礦區廢棄村莊的内部,以及後來在杜伊斯堡和魯爾谷創作的主題。如果考慮到這些後期系列作品中短暫性和抽象圖像細節的基本方面,很明顯這些特征已經存在于克洛彭堡系列的某些主題中。

早在學習攝影之前,勞倫茲·貝爾格斯就已開始研究20世紀風光攝影和紀實攝影的發展和傳統,以及黑白攝影領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如美國的沃克·埃文斯 (Walker Evans) 或羅伯特·弗蘭克 (Robert Frank),或德國的阿爾伯特·倫格-帕茨施 (Albert Renger-Patzsch) 和海因裡希·裡伯塞爾 (Heinrich Riebesehl),以及美國新彩色攝影的發展和影響。在1970年代,斯蒂芬·肖爾 (Stephen Shore) 等人屬于那些以日常美國風光和社會學參考主題為導向、在概念上緻力于彩色攝影的攝影師,他們也影響了德國攝影的發展。

除了貝恩德和希拉·貝歇爾 (Bernd and Hilla Becher) 之外,他們和上面提到的許多美國攝影師一樣,1975/76年在羅切斯特參加了“新地形:人為改變的風景照片”傳奇展覽。并與斯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等人保持着密切聯系——邁克爾·施密特(Michael Schmidt)首先邀請劉易斯·巴爾茨(Lewis Baltz)、斯蒂芬·肖爾或羅伯特·亞當斯(Robert Adams)到他在德國柏林克羅伊茨貝格的“攝影工作室”授課,進而讓勞倫茲·貝爾格斯等人有機會結識他們。[1] 後來,勞倫茲·貝爾格斯還與其中一些藝術家建立了長期的個人交流,例如羅伯特·亞當斯,這是在2002年由托馬斯·韋斯基(Thomas Weski)和海因茨·利斯布魯克(Heinz Liesbrock)策劃的一次集體展覽的背景下和之後,兩位藝術家與約阿希姆·布羅姆、伯恩哈德·福克斯(Bernhard Fuchs)和西蒙娜·尼維格(Simone Nieweg)一起參加了這次展覽。[2]

本次展覽還探讨了城市外圍和定居地區的人為景觀變化。在勞倫茲•貝爾格斯的《克洛彭堡》系列中,單獨應用于典型德國景觀的方面從此變得可以了解……

克洛彭堡可以被認為是德國下薩克森州許多地區城鎮和小城鎮、村莊和地方的典範。區鎮在文化曆史上已經發展了幾個世紀,融入了一個平坦的環境,由原為沼澤地和荒地組成,由田地、森林、農業和畜牧業組成。紅褐色的,有時是白色的磚砌建築,形成了它的抵抗性和功能性建築,與下薩克森州以新教為主的城鎮不同,羅馬天主教人口在克洛彭堡占主導地位。一個獨特的城市,可以被确定為社會安全的一個方面,在環境的某些部分,是以也可以在勞倫茲•貝爾格斯系列的幾張照片中看到。

該系列的52張獨立圖像集中于人類和人造環境、建築、生态和交通相關的基礎設施,這些圖像的細節大多是無人居住的,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柔和的配色方案,減少了叙事的景觀畫面。在一些照片中出現的相同的人物似乎很幽默,有點像電影的臨時演員,在系列的其餘部分以及勞倫茲·貝爾格斯的後期作品中相當不尋常。作為一輛車裡模糊的紅色人物,在人行道上或墓地裡被匿名地從後面拍下來,他們成為了具有代表性的感性活動,揭示了藝術家從遠處觀察到的對居民和他們在克洛彭堡的生活的一種叙事參考。即使是停在偏僻地方的汽車,也會不時地提到他們,這很諷刺。

這些照片是在秋冬季節的白天或夜晚的特定光線條件下,用紀實性視覺語言拍攝的,重點不在于克洛彭堡能提供的具有文化曆史意義的個體,而是在于一種對風景圖檔的處理方式,在這種處理方式中,平淡無奇的東西發展出自己的表現力,并通過勞倫茲·貝爾格斯選擇的攝影視角和細節,一種專注于從照片到真實的方式。街道和小徑反複地用田野、樹木和房屋的細節劃分畫面空間,将視線引導到水準、垂直和對角線上,以便根據風景圖像的經典構圖打開畫面視野。在後續的圖像中,它們從特寫鏡頭逐漸變化,為畫面空間增添節奏,與建築、田野的“條帶”、毗鄰的草地或透過樹木的垂直視角互動。此外,一排排車庫讓人聯想彩色繪畫的遺迹,或倉庫,其不同的幾何形狀橫跨畫面空間,與周圍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在圖像序列中呈現為抽象的美學瞬間。不同的公司字型排版在美學上将其基礎置于不同的時間背景中,其中一些帶有商店櫥窗裝飾的圖檔、帶有引人注目圖案的舞台風格的室内裝飾,似乎來自20世紀70年代的花卉裝飾牆紙,或者帶有魚裝飾壁畫的主題,都是典型的例子。

在攝影史的背景下,櫥窗照片也讓人想起 20 世紀初尤金·阿傑特(Eugène Atget) 拍攝的著名巴黎櫥窗照片——他希望通過概念化的類型邏輯圖像,用攝影捕捉未來日益城市化的巴黎中正在消失的、美學上獨特的勢頭。

從對未來變化的認識出發捕捉當下,用圖像記錄時間及其叙事痕迹,這是攝影的典型特征。在《克洛彭堡》系列中,這一點可以從各種集中的畫面構圖中看出;對于勞倫茲·貝爾格斯來說,這是創作該系列作品的基本動機。[3]

遵循不同的拍攝原則,将事實和時間變量轉化為具有單獨細節的圖像,《克洛彭堡》的這些不尋常的主題表現為互相關聯的風景畫面,其中,帶着對未來的預感,普遍的有效性和循環事件發展出自己的魅力。

————————————————

作者:

芭芭拉·霍夫曼·約翰遜(Barbara Hofmann-Johnson),自2016年起擔任布倫瑞克攝影博物館館長。她學習過藝術史、德語語言和文學、戲劇、電影和電視研究,并擔任過自由策展人,專注于當代藝術和攝影。2003年至2016年期間,她是攝影收藏館/SK文化基金會的自由撰稿人,并擔任過各種教學職位,包括在埃森福克旺根藝術大學。2018 年,她擔任阿姆斯特丹馬賽攝影博物館“貝恩德、希拉和其他人——來自杜塞爾多夫的攝影”展覽的客座策展人。

注釋:

[1]開創性的展覽“新地形”,由威廉·詹金斯(William Jenkins)策劃。1975/76 年在羅切斯特展出的《人為改變的風景》照片及其接受的曆史仍然影響着目前對攝影風景圖像的看法,也可以與《克洛彭堡》系列相關。參見:《新地形 - 文本和接收》,上奧地利州立博物館林茨國家美術館/攝影收藏/ SK 文化基金會,薩爾茨堡 2010年。

[2]羅伯特·亞當斯(Robert Adams)、約阿希姆·布羅姆(Joachim Brohm)、勞倫茲·貝爾格斯(Laurenz Berges)、伯恩哈德·福克斯(Bernhard Fuchs)和西蒙·尼維格( Simone Nieweg)拍攝的照片,下薩克森儲蓄銀行基金會巡回展覽,2002年,由海因茨·利斯布羅克(Heinz Liesbrock)和托馬斯·韋斯基(Thomas Weski)策劃;出版物由羅伯特•亞當斯、海因茨·利斯布羅克和托馬斯•韋斯基撰寫,施泰德爾/哥廷根,2002 年。

[3]本出版物中的勞倫茲•貝爾格斯的短文。頁?。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克洛彭堡,1989–1990年 ⓒLaurenz Berges

***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的攝影作品《克洛彭堡,1989-1990年》,克洛彭堡藝術館,2019年,安裝視圖

關于

勞倫茲•貝爾格斯(Laurenz Berges),1966年出生于下德國薩克森州克洛彭堡,1986年–1993年在埃森大學(福克旺根)學習傳播設計。1988年–1989年留在紐約,任攝影師伊芙琳•霍弗(Evelyn Hofer)的助理,1992年就讀于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師從貝恩德•貝歇爾(Bernd Becher),1993年埃森大學畢業,1996年貝恩德•貝歇爾教授的碩士生,自2010年以來奧爾登堡藝術協會董事會成員,自2024年起柏林邁克爾•施密特檔案館攝影與媒體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在杜塞爾多夫生活和工作。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
勞倫茲•貝爾格斯 | 克洛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