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妙筆生花創作挑戰##農村#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夥兒聊一聊農村喪葬習俗中的"擡棺",特别是"四類人不能擡棺"這個不成文的"潛規則"。
在農村,人死後入殓、出殡、安葬等一系列喪葬流程中,"擡棺"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了。擡棺的目的,就是把裝着逝者遺體的棺材,從靈堂擡到墓地,讓逝者"入土為安"。一般由村裡年富力強的小夥子擔任"擡棺人",人數多則16人,少則8人。
農村喪葬習俗中,有這麼一條"江湖潛規則":擡棺時,有4類人是被嚴格"拒之門外"的。他們分别是:與逝者生肖相沖的人、尚未結婚的青年、逝者的直系親屬,以及年逾古稀的老人。這條"潛規則"代代相傳,若有違犯,輕則遭人非議,重則影響亡者安甯。那麼,這條"潛規則"到底因何而來?它蘊含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玄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挖掘民俗禁忌背後的文化密碼,感受古樸智慧的魅力。
首先,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生肖相沖者不得擡棺"這一禁忌上。我曾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的老家,有一位姓李的老人去世,她的生肖屬虎。按照老規矩,屬猴的人與屬虎的人相沖,本不該參與擡棺。可村裡的小劉不信這個邪,執意要去幫忙,結果不到半路,就一個趔趄摔倒在地,差點兒砸到棺材。事後,村裡的老人議論紛紛,都說這是沖犯了"忌諱",惹惱了亡者。
這個故事,折射出農村社會對"生死沖突"的敏感和忌憚。在民間信仰中,生肖相沖者猶如兩股相斥的磁場,彼此碰撞,"天雷勾地火",勢必會驚擾亡靈、牽連生者。是以,為了亡者的超度,為了生者的平安,生肖相沖者就被"拒之門外"了。這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也展現了農村社會對生命的敬畏、對因果的敏感,可謂用心良苦。
其次,讓我們再品味一下"未婚青年不能擡棺"的禁忌。記得小時候,村裡有個叫阿寶的小夥子,因為擡棺時被長輩呵斥"你個黃毛小子瞎摻和啥",傷心欲絕,幾個月都不願意走親訪友。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這也是一條古老的"約定俗成"。
原來啊,在農村,未婚青年猶如"待字閨中"的黃花大姑娘,一旦"犯忌",很容易沾染亡者的晦氣,影響自身的姻緣。特别是在某些地方,還留存着"冥婚"的習俗,即讓未婚男女殉葬,以成就陰間的姻緣。是以,為了保護未婚青年的姻緣,也為了尊重冥婚習俗,他們就被"拒之門外"了。
再者,讓我們體會一下"直系親屬不能擡棺"的禁忌。前不久,我去參加一位親戚的葬禮。當靈車啟動的那一刻,逝者的兒子突然跪在車前,哀求讓自己送父親最後一程。可家人們怎麼也不同意,甚至強行将他拽了回來。事後,主持喪事的老人說,直系親屬本就傷心欲絕了,再讓他們擡棺,無異于"在傷口上撒鹽",而且過于悲痛,也容易出差錯,影響亡者的"風水"。
這則"潛規則",展現了農村喪葬文化對生者的體恤、對喪家的呵護。試想,若讓本就心力交瘁的親屬再去擡棺,一旦力不從心,豈不是"傷筋動骨"?再者,在很多地方,送别親人還有"破五"的講究,即親屬要在靈堂哭喪,以表達對逝者的追思和不舍。若是親屬去擡棺了,豈不是"悲喜交加",有違禮數?是以,這條"潛規則",既是對生者身心的呵護,也是對逝者靈魂的交代。
最後,我們來看看"60歲以上老人不能擡棺"的禁忌。在我的老家,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話說村裡有個孝順的老漢,年近70了,非要參加兒媳婦的葬禮,堅持要幫忙擡棺,說是最後盡一次孝道。葬禮那天,老漢硬是用顫巍巍的脊梁扛起了沉重的棺木,一步一個跟頭地往山上走。望着老漢蹒跚的背影,在場的人無不淚眼婆娑,都說老漢是"真性情"。
這個故事,生動诠釋了"60歲以上老人不能擡棺"的禁忌緣由。在農村社會,60歲是一個象征性的年齡門檻,意味着步入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了。讓他們去幹體力活,本就有違"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何況是擡棺這樣的"重體力活"?若是在擡棺途中出了意外,豈不是"福壽雙損"?是以,這條"潛規則",既是對老年群體的呵護,也是農村社會孝道觀念的展現。
當然,這些"潛規則"隻是農村喪葬文化的冰山一角。在擡棺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和禁忌,比如要用青布蓋住棺材、擡棺的路線要避開村中的井口、擡棺人要步調一緻、交替換肩等等。這些看似繁瑣的"規矩",無一不飽含着農村社會的生死智慧和人文情懷。
今天,當我們再次"打開"農村喪葬文化這個"潘多拉魔盒"時,不禁要問: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這些傳統習俗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面對"花錢買吉利"的風氣,我們還能堅守"敬畏生命、敬重亡靈"的古樸情懷嗎?
誠然,時代在進步,觀念在變遷,一些習俗和禁忌或許已不合時宜,但我相信,蘊藏其中的生命禮敬、孝道傳承、人文關懷,依然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财富,值得我們去傳承和弘揚。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的家鄉是否也有類似的喪葬禁忌?
你是否也曾親曆或耳聞過這樣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分享心中的"民俗百寶箱",一起探尋習俗背後的文化密碼,
讓優秀的傳統在紛繁複雜的當下閃耀别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