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周六小暑,老人說今年小暑不一般,有三個特點,早了解早打算
七月到了,而在7月6日就是小暑節氣了,也就是這周的星期六。小暑是24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倒數第二個節氣。
小暑節氣在古代還是幹支曆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當小暑節氣到了,就意味着最熱的三伏天近在咫尺了。老話也說了“小暑到,一日熱三分”,并且在民間還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可見其是非常熱的。
然而今年的小暑節氣,卻有些不同之處,因為它帶有三個鮮明的特點,這也引發了許多農民朋友的廣泛關注。
老人們常說,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的産物,而了解節氣的變化,能夠提前預知未來的天氣和農事活動。那今年的小暑節氣都有哪些獨特之處呢?周六就是小暑了,我們不妨一起來提前了解下吧。
第一,今年的小暑節氣恰好落在六月頭。
關于小暑,古人的記載是:“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說的就是小暑節氣是農曆六月份的節氣,其中暑就是熱的意思,而熱又可以分為大和小,其中月初就是小熱,而月中就是大熱了,即最熱的時候到了。
另外關于小暑節氣到的時間點,過去都是以北鬥七星指向辛位,太陽到達黃經105度,于每年公曆7月6-8日交節,而今年的小暑節氣來的有點早,是在7月6日。
不過古代基本都是通用農曆來記事,而今年的小暑就很特别,是在農曆的六月初一。也就是在農曆的“六月頭”,在民間就有句和它相關的諺語:“小暑在頭,七月大旱;小暑在尾,七月大水。”
這句話意味着,如果小暑出現在六月初,那麼接下來的七月可能會面臨嚴重的幹旱;而如果小暑出現在六月末,則可能預示着七月會有大量的降水。
另外還有一句類似的諺語:“小暑在頭,熱死老牛;小暑在尾,六月穿棉”。指的是小暑節氣在農曆的六月頭,那麼後面就會比較炎熱,而小暑是在農曆六月下旬的話,則預示着後面不會很熱,至于“六月穿棉”肯定是誇張的說法。
而今年的小暑節氣就恰好是在六月頭,根據這些諺語來看,這意味着我們或許需要為即将到來的七月幹旱做好準備,并且也預示着七月份三伏天期間是非常的炎熱的,大家要提前做好準備。
第二,今年的小暑不僅是朔日(農曆每月的第一天),還是“出梅”的日子。
今年的小暑還有一個特殊之處,那就是它正好落在六月初一這一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初一往往被視為新的開始,代表着希望和變化,也是一個月中最重要的日子。
在過去民間也把農曆每月的第一天,稱之為朔日。而小暑逢朔日就是多年難得一遇的,這是非常難得的。
另外還有一個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今年的小暑節氣當天還是“出梅”的日子。古人把“芒種逢丙日入梅”,而“小暑逢末出梅”。
今年的小暑節氣當天是在7月6日,當天的幹支曆就是“辛末日”。是以就是小暑節氣當天就出梅了,意味着黃梅雨季節的結束,我們将迎來更加炎熱的夏季。
然而,在民間還有一句諺語:“小暑一聲雷,24個倒黃梅。”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小暑節氣出現雷聲,那麼可能會再次出現倒黃梅的現象,即梅雨季節結束後又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
而根據過去古人的經驗,一般小暑節氣都是下雨的,并且古人還認為小暑節氣下雨才好,在民間就有“小暑雨是銀,大暑雨是金”。
是以如果在小暑節氣當天下雨了,那就可能會出現“倒黃梅”,而這對農業是不利的,尤其是出現持續的陰雨天氣,那麼就容易導緻洪澇災害。這提醒我們,即使出梅了,也不能掉以輕心,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做好應對準備。
第三,今年的小暑節氣還特别熱。
估計很多人都已經發現了,今年的夏季熱的早,很多地方早早就重新整理了往年的最熱記錄,相比于往年的最熱時間段提前了十來天。
在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适應夏日的炎熱時,很多地方已經熱如三伏天了。這種異常的高溫現象也讓人們不禁感到擔憂和不安。
而且在民間也有一些老祖宗傳下來的諺語,比較經典的就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飕飕。”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小暑時節就熱得透不過氣來,那麼到了大暑時節反而可能會相對涼爽一些。
同時還有“小暑熱過頭,秋天冷得早”的說法,就是說在小暑節氣就很熱了,甚至比往年同期溫度都要熱,那麼當年的秋季就會冷的早,即酷熱天也結束得早。
不過對于這種說法,雖然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但是小編認為今年的天氣很特殊,尤其是在近些年的氣候也有點反常,夏季是一年比一年熱了,是以即便是小暑以後很熱了,但是後面的秋季也不會來的太早,相反暑熱天還會持續的時間更長,不信的話大家拭目以待。
以上就是關于今年小暑節氣的三大特點,綜上所述确實可以看出來,今年的小暑節氣是有些非同尋常。
它不僅出現在六月頭,預示着可能出現的幹旱天氣;而且還與六月初一和“出梅”的日子重合,提醒我們關注天氣變化;
同時,異常的高溫現象,再加上近幾年的極端天氣頻發等,尤其是今年入夏後東南亞很多國家出現的超級高溫天氣,這也讓我們更加警惕和擔憂。
然而,正如古人所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面對自然界的變化和挑戰,我們需要保持冷靜和理性,積極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大家要及時關注天氣變化,早做打算。#長文創作激勵計劃##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