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福退休以後,安傑陪江德福回了一次老家。
這次回老家,安傑意外看到了伫立在風中頭發灰白、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落寞的張桂蘭。
可見,張桂蘭過得非常不好,在一堆破舊的磚瓦房前,和江德福年齡相仿的她顯得格外老,更像是安傑的長輩,晚年生活凄涼。
按理說江昌義在部隊已經混得風生水起了,多少對老娘也該有所關照呀,她不應該生活得如此窮困潦倒。
這隻能說明江昌義沒怎麼照顧張桂蘭。
其實從江昌義做的事情也可以看出,江昌義是個特别自私,唯利是圖的人,他不孝敬張桂蘭在前面情節已經有了鋪墊。
01
江昌義能到松山島認“爹”,說明他為了自己的前途,可以不考慮母親和家族的名譽。
畢竟一聲爹就意味着江德福對原配的背叛,是發達後的忘恩負義,是被人唾棄的陳世美。
江昌義的心裡隻有自己的前途,對于給江德福造成的影響、給家族帶來的傷害,他都不顧及。
對于他來說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前途重要,他再也不想臉朝黃土背朝天、過那種沒有未來的日子,他想要出人頭地,他想要換一種更優越的活法。
他的自私和對未來的不顧一切的追求,讓他仇恨母親當初的放蕩,如果不是母親出軌,也許他的生活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生活在司令大院的應該是他,他也不用因為出身而被人指指點點,被人欺負,被人辱罵,整天擡不起頭。
可以說江昌義對于母親的感情是複雜的。他沒考慮過母親當初一個人在家裡生活的孤獨寂寞和艱辛,沒考慮過母親漫漫長夜獨守空房的無奈。
他想到的就是母親因為一時的沖動而送葬了他本來該有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
這種情感支配着他,讓他攀上高枝以後,不想回家面對母親,因為一看到母親,就讓他想起不堪回首的童年,想起母親不守婦道造成的嚴重後果,想起他為了謀個好前程在島上受到的那一個月的不待見,想起他曾經受到的委屈和傷害。
02
江昌義是知道自己的身世的。
後來母親改嫁,他在家裡應該是沒有存在感的。
這是人之常情,在農村這種繼子在家族裡沒有位置,畢竟他不是這個家族的人。
對于江昌義來說,那個家對于他來說隻是童年生活的地方,是童年給他遮風擋雨的地方。
在那個家裡,他始終是個外人。在别人眼裡,他也是個外人。
母親、繼父和弟弟才是一家人。
這種觀念在上一輩人的心裡根深蒂固。
那個家,對于江昌義來說沒有溫暖,更沒有留戀,有的隻是不願想起的回憶,不願提及的過去。
一個曾經帶給他無限傷痕的地方,他又怎麼願意回去面對?
更何況後來的江昌義在仕途上越來越好,就更不願回到那個讓他傷心的地方。
03
江昌義和安然在一起後,安然的生活理念和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安傑相似的。
對于一個接受過教育、經濟獨立的新時代女性來說,她肯定和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婆婆有着巨大的代溝和隔閡。
想想安傑和德華,兩個同齡人剛開始在一起都過得雞飛狗跳,讓江德福夾在當中左右為難,可想而知如果張桂蘭生活在江昌義和安然之間,那日子不知道要過成什麼樣呢。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生活觀念的問題,很多觀念都是根深蒂固的,誰也改變不了誰的,在一起隻會沖突不斷,生活一地雞毛。
顯然,江昌義希望各自安好。
況且張桂蘭在家裡還有老公和兒子,有團團圓圓的一家人,有愛她的人也有她牽挂的人。
畢竟那裡也是她生活了一輩子的有感情的地方。
讓她跟着江昌義,年齡大了再到一個新的環境開始生活,會有很多的不适應,會感到陌生,感到孤獨。
是以張桂蘭生活在農村,沒跟着江昌義去享福,也是情理之中。
04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不願跟着孩子一起生活。
因為生活習慣不同,作息方式不一樣,在一起難免有磕磕碰碰。
張桂蘭沒跟着江昌義一起生活,但是不代表江昌義不表達孝心,也可能是張桂蘭勤儉節約習慣了,舍不得花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