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西方國家集體對俄羅斯實施了一系列制裁,但事情的發展并沒有按照他們預期的方式進行。俄羅斯經濟并沒有崩潰,反而迅速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之一。而那些煽動俄烏沖突的幕後黑手之一,即英國,卻陷入了困境。
據多家英國媒體報道,伯明翰市議會在當地時間9月5日釋出了“114條款通知”,這通常用于描述地方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産。他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挑戰,将伯明翰市推向了這一境地。議會認為,企業稅收減少、通貨膨脹激增等因素,以及與“同工同酬”的索賠有關,是導緻破産的原因。回顧2012年,英國最高法院裁定伯明翰市在薪酬方面對待女性員工存在歧視,并通過了“同工同酬索賠法案”。在過去的十年中,該市已支付了11億英鎊的賠償給170名前員工,目前的負債高達6.5億至7.5億英鎊,每月還在不斷積累500萬至1400萬英鎊的利息債務。簡而言之,伯明翰因為170名員工的“同工同酬”索賠而付出了7.6億英鎊的代價,而已支付的賠償達到了11億英鎊,這導緻英國第二大城市陷入了破産的境地,這種情況着實離奇。然而,主要原因在于社會保障成本上升、通貨膨脹加劇和收入減少等問題,這不僅僅是伯明翰市的問題,英格蘭及威爾士各地的議會都面臨着巨大的财政壓力。
有人或許會說,英國政府本可以支援地方政府,但這次地方政府宣布破産是因為英國政府拒絕提供支援,即便是為烏克蘭提供支援也未獲撥款。是以,地方政府不得不宣布破産。英國地方政府的破産宣告典型地采用了西方的甩鍋政策,暗示着“我已經破産了,我不再承擔任何債務”,這将導緻停止一切新的支出,包括停止支付終身俸、公務員工資,以及醫療費用。不過,誰才能明确定義“弱勢群體”呢?伯明翰自1982年以來失業了25萬鋼鐵勞工,他們算不算弱勢群體呢?但是否聽說過英國政府對他們的救助呢?實際上,英國政府在曆次勞工運動中采取了強硬手段。英國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應對方式不盡相同,他們都擁有“有法可依”的資本主義政府,對抗經驗豐富。
過去20多年裡,中國部分消費者熱衷于購買歐美和日本的産品,但英國的特色産業是金融,彙集了大量的銀行、保險、投資等機構,導緻工業逐漸空心化。是以,英國的制造業實際上已經衰退了30多年。而俄烏沖突再次向世人證明了,實體經濟與金融相比,更為強大。俄羅斯憑借其大宗能源和食品等領域的實體經濟,成功抵抗了西方的全面金融封鎖。與此不同,西方國家濫用金融工具,導緻自身失去了金融信譽,這是幾十年甚至一百年都難以恢複的。就連一直标榜中立的瑞士也從與沙特的投資中感受到了深刻的教訓。
一旦破産,地方政府可以出售公共資源來償還債務,包括道路、公園、醫院、公共交通等,這正好契合了撒切爾夫人提倡的“自由市場經濟”和“小政府”理念。西方城市破産的案例可以參考美國曾經輝煌的“汽車城”底特律,底特律的汽車産業曾經被日本、南韓和德國的汽車業競争搞垮。破産意味着停滞不前的市政建設,一切将交給私人公司。底特律市中心出現大量空置的房屋,中産階級及以上人群紛紛離去,店鋪紛紛關門,失業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曾經的汽車城如今變成了一座“鬼城”。
英國并非唯一受到俄烏沖突波及的國家,德國由于能源成本的飙升,工業也受到了嚴重沖擊,而美國則在幫助德國“去工業化”。法國也面臨着内外交困,西非國家頻繁爆發政治動蕩,動搖了法國在非洲的新殖民地基礎。法國的高福利社會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廉價采購”非洲,每年從非洲國家獲得的利潤高達數千億歐元,甚至超過了法國的财政收入,但馬克龍政府也隻能強行通過延遲退休制度等措施來應對财政壓力。是以,這些年來,世界格局每天都在快速變化,西方國家也展現出了其真實面貌。過度依賴金融工具、高附加值技術、新殖民主義方式來擷取财富,最終将變成泡沫。盡管他們的财政基礎目前看起來仍然很強大,但他們的黃金時代日益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