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八旗制度是清帝國的核心制度,八旗武力是清帝國維系統治的核心力量,如何維持八旗武力關系到清帝國的政治穩定與統治合法性。八旗在清開國時所向披靡,是清帝國奪取天下的重要武裝力量。然而,定都北京後,八旗軍事傳統逐漸退化,八旗兵丁多沾染惡習,戰鬥力下滑嚴重。清帝國曆代皇帝為提高八旗戰鬥力想出種種辦法,如乾隆年間創立的“冰嬉”活動無疑是一項重要舉措。“事雖遊玩,而習武練勇之法寓其中”,是這一活動的主要特色,作為“國朝盛典”,“冰嬉”活動被更多的賦予了政治意義與文化意義。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冰嬉圖》局部

一、乾隆以前的冰上活動

冰嬉作為大陸古代冰上運動的總稱,在中國曆史悠久。隋唐時期,居住在黑龍江和嫩江流域的室韋人就因“地多積雪”而“騎木而行”,黠戛斯人“乘木馬馳冰上,以闆藉足,屋木支腋,蹴辄百步,勢迅激”,位于今勘察加半島的流鬼國“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踐層冰”,這些生活習俗并不局限于冰上活動,也包括雪上運動,這個時候的“冰車”兼顧生産功用與生活價值,但都可視作冰嬉運動的雛形。

在元代,冰嬉運動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甚至出現了狗拉的冰車。當時征東元帥府轄下地區交通不便,碩德根據當地的山川形勢,采取“夏行舟,冬以犬駕杷駛冰上”,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條件,而這裡的“杷”就是爬犁。為了確定這種狗車正常運作,元代甚至還專門設有“狗站”。此外,在一個叫吉利吉思的地方,當地人在冬天的時候“乘木馬出獵”,這裡的“木馬”指的是像滑雪闆一樣的東西,是當地人在冬天用于捕獵的工具。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爬犁

到了明代,坐冰車成為冬季一項重要的出行方式,甚至有很多貧苦百姓以拉冰車為業,他們“拉拖床以糊口”,“遇雪滿林臯,坐拖床者豔素雜沓,交拉如織”。等到什刹海結冰後,在木闆上放上交床與蒿薦,由一個人在前面拉着繩子,可以在冰面上行動如飛,這種娛樂方式在當時的官僚士大夫階層中頗受歡迎。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皇太子從紫禁城出發,前往西苑拜谒嘉靖帝,因太液池已經結冰,于是乘坐冰車穿過太液池。夏言《浣溪沙》詞有言:“玉樹瓊樓照眼明,互床穩坐度層冰。”由此可見,冰嬉運動不僅深受民間的喜愛,而且也為皇室成員所熱愛,這為清代冰嬉運動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北地區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一年之中河流的結冰期幾近半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得東北地區各少數民族對冰嬉運動非常熟悉。而滿族作為在白山黑水中成長壯大的民族,将冰嬉視為一項官方活動,十分重視。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清太祖率一衆福晉、八旗貝勒及滿、蒙、漢各族官員在太子河附近“玩賞踢球之戲”,有貝勒踢球與福晉賽跑等活動。清軍入關後,冰上運動從關外傳播到京師。康熙年間,皇室成員乘坐拖車在太液池上滑行,同時還有許多八旗子弟腳踩冰鞋做搶球遊戲。這時候冰嬉運動設有專門的獎勵制度,為後世的冰嬉大典的獎勵制度開啟先河。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二、乾隆朝的冰嬉運動:國朝盛典的極盛時期

随着國力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冰嬉運動在乾隆朝逐漸成為定例并趨于極盛,這項運動也從一種宴會形式轉變為一項具有政治意義與軍事意義的重要活動。乾隆朝把冰嬉運動與習滿語、善騎射并列,使之成為重振八旗武力、複興滿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清代冰嬉運動作為皇室内部的運動,已經與百姓日常生活相脫離。既然與皇室相關,那麼冰嬉運動的籌辦規格、表演形式與獎勵制度便形成一套定例,正式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制度。

在清代,内務府負責承辦冰嬉大典,包括籌措銀兩、表演道具,挑選并訓練表演者。趙慎畛在《榆巢雜識》裡記載,每年冬季,内務府從八旗和内務府三旗中挑選善走冰者,向他們提供裝備,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這些人将在冰嬉大典上進行表演。

具體流程為,每年十月,從前鋒營、護軍營、健銳營等京師八旗精銳中抽取“善走冰者”1600人(每旗200人),設立由冰鞋處直接上司的“技勇冰鞋營”,八旗兵丁稱為“冰鞋”,教練就是“冰鞋教習”。“技勇冰鞋營”的編制分為翼、營、隊、堆四類,一翼有翼長,轄四營;一營有營總,轄五隊;一隊有隊長,轄五堆;每堆各有一名堆長。内務府預備冰鞋行頭、弓箭與球架這些基本道具。冬至以後,皇帝駕幸西苑三海,視察八旗兵丁的訓練成果。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冰嬉圖》局部

乾隆年間的冰嬉運動趨于極盛,各種冰上活動種類繁多、層出不窮,頗具代表性。其中最主要的有:搶等,搶球,轉龍射球,擺山子,花樣滑冰,打滑撻。

搶等類似于現在的速度滑冰,設立起點和終點,先到達終點者為勝。清代潘蓉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說:“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鐵齒,流行冰上,如星馳電掣,争先奪标取勝。”搶等的終點在皇帝乘坐的冰床附近,而起點在兩三裡外,由皇帝發炮施令,宣布比賽開始,在臨近終點之時,有侍衛協助減速。最後,按照到達的先後順序分為頭等、二等,領取賞賜各異。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搶球作為一種集體性冰上項目,不允許用腳踢,隻允許用手投擲争奪,搶球的時候分為左、右兩隊,左隊着紅衣,右隊着黃衣。在禦前侍衛把球踢到中間後,左、右兩隊馬上開始争奪,兩隊各有一個球門,在一場中把球投到對方球門數量最多者勝。

轉龍射球這一活動把彎弓搭箭與滑冰相結合,提高了技術要求。在這一活動中,八旗每旗各出一隊,按照旗色順序前後相接,在彎曲的軌道上表演各種平衡動作。而弓矢兵則負責射中旌門上的天球與地球。正如樊彬在《燕都雜詠》裡所說:“太液凍初堅,冰嬉對對連。彎弧兼肄武,仰射采球圓。”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八旗兵丁冰嬉運動

對參與冰嬉的八旗兵丁也會給予一定的賞賜,一等十兩,二等八兩,三等六兩,其餘兵丁均為四兩。其中有些表現尤為突出的人還會得到皇帝特别的嘉獎。有一個苗族青年喜桂因為自創的“燕子三點水”動作被皇帝賜名為“冰上燕兒”,并被特準加入旗籍。

三、國俗家法:清王朝冰嬉運動的政治意義

清王朝的皇帝以金、元兩朝為借鑒,非常重視騎射,并視之為滿洲根本,正所謂“肄武訓兵,誠為要務”,冰嬉運動是檢驗八旗兵丁騎射水準的一個重要手段。清王朝的曆代皇帝都十分重視冰嬉運動,将它擡高到國俗家法的高度,使冰嬉運動與滿語、騎射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冰嬉運動在有清一代超越了娛樂這一單純含義,更多的具有了政治意義與軍事意義。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乾隆帝

乾隆帝認為冰嬉運動有利于提高八旗的戰鬥力,是以将冰嬉稱為“冰技”。他多次在詩文中表達出對冰嬉運動的重視:“順時陳國俗,擇地視雄觀”,冰嬉運動“蓋以肄武習勞,不忘家法”,乾隆帝認為,冰嬉運動有利于重振滿洲人尚武習性,提高八旗兵丁的組織紀律性,增強八旗的戰鬥力,進而維護滿洲統治的穩定。

除此之外,清王朝還會邀請一些外藩使臣一同檢閱八旗兵丁的訓練成果,不僅展現了清朝皇帝對他們的禮遇,還借此機會宣示大清國威,震懾四夷。而廣泛的賞賜制度更是讓一些失去生計、被迫舉債度日的八旗子弟能夠繼續存活下去。嘉慶帝指出:“冰嬉之制,藉習武以行賞赍,示嘉惠兵丁之至意。”皇家的冰嬉活動主要在年末舉行,在這時向八旗兵丁發放大量的賞賜,不僅能夠解決他們過年的問題,還能讓八旗兵丁們感受到皇恩浩蕩,進而更加重視這一項冬訓活動,最終有利于八旗戰鬥力的提高。

冰嬉運動為什麼成為大清國朝盛典?因為它關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穩定

文史君說

冰嬉運動在清代得以發揚光大,為曆代帝王所重視,成為一項定制。清代的冰嬉運動與前代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更多地突出了政治意義與軍事意義,強調提高八旗兵丁的戰鬥力以維系滿洲的統治,鞏固政權的穩定。在清代,冰嬉也被稱為“冰技”,這展現了滿洲習武的民族傳統,也展現了清朝皇帝對國俗家法的傳承。

參考文獻

[清]潘蓉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趙慎畛:《榆巢雜識》,中華書局,2001年。

(作者:浩然文史·神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曆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