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
大陸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
搭乘“雪龍2”号極地科考破冰船
抵達上海
标志着本次北冰洋科考
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考察順利結束
《新聞聯播》帶你了解
曆時78天、總航程15000餘海裡的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
多項試驗首次在北冰洋開展
對優化完善大陸海冰模式很有意義
本次考察在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區
加克洋中脊和北極點區域
圍繞環境關鍵要素
長期觀監測、洋中脊調查等
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工作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
首席科學家陳陟介紹說
“我們這次科考
無論是在長期業務化的觀測監測方面
還是國家的重大科研計劃方面
都取得了大量的資料和樣品
海冰内應力浮标
海冰光學的剖面浮标
還有次網格尺度的浮标陣列
都是首次在北冰洋試驗
有助于我們精細化地了解
海冰的動力學、熱力學過程
對大陸海冰模式的進一步優化完善
都很有意義”
“雪龍2”号首次抵達北極點
填補大陸相關區域資料空白
據了解
此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成果豐碩
在自主裝備研發、新型技術應用等方面
取得多項新突破
在環境關鍵要素長期觀監測方面
共計完成49個站位的海洋綜合調查
完成6個短期冰站
和1個長期冰站作業
開展了海面氣象、冰區海冰
和船舶應力測試等工作
取得了大量有效資料
洋中脊調查方面
完成海底地震測量、地質取樣等
在内的8項作業
同時
成功完成布放回收
7台海底大地電磁儀和5台海底地震儀
其中地震儀回收率100%
重新整理高緯密集冰區回收紀錄
在科學研究方面
完成海冰、環流等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44項
首次開展海冰厚度無人化智能觀測
首次開展多波段合成孔徑雷達海冰觀測
擷取了長時間連續的高分辨率
生态環境資訊
為北極快速變化下北冰洋生态系統
快速響應提供科學資料支撐
在國際合作方面
首次在北冰洋考察中開展了中泰合作
為全球微塑膠污染的研究和治理
提供借鑒和參考
圍繞重力磁力等多種測量方式
進一步深化了
中-俄加克洋中脊地球實體合作調查
為雙方共同開展
北冰洋地質構造研究合作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科考過程中
“雪龍2”号首次抵達北極點
開展冰站調查和海洋綜合調查
這是大陸科考船第一次抵達該區域
填補了大陸北冰洋考察
在北極點區域的資料空白
進一步驗證
大陸自主建造的
破冰船破冰和調查能力
為高緯冰區航行和開展科考作業
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
領隊王金輝說
考察任務的
圓滿完成以及取得的突破
進一步提升了大陸
在北冰洋的環境保護、污染物評估
以及北極快速變化響應的能力
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國家
在認識北極、保護北極方面的能力
(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