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決策是少部分人的事,但執行卻是一個龐大的機構,覆寫了一個王朝的方方面面,比如,隋唐之後的尚書省六部。
秦漢是三公九卿的設計,天下的所有事務都由包括郎中令、典客、廷尉、治粟内史等在内的九卿和丞相府諸曹來負責打理。
當時的執行機構分為兩部: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少府、宗正屬于宮廷政治,為皇帝服務;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屬于外朝系統,歸丞相府管理。
從這就可以看出,秦漢時代,皇權和相權之間是有一道巨大的鴻溝的,宰相的覆寫範圍其實是要比皇帝更大的。丞相曹參和皇帝劉盈的沖突就可以看作是皇權和相權之間的一次博弈,丞相獲勝。
是以,皇權向相權的亮劍肯定是必然,于是,就有了漢武帝發展内朝以尚書群體來制衡外朝宰相的過程。經過幾代皇帝的過渡,尚書群體已經發展成為了漢王朝的決策機構,當時的實權人物,誰的頭上要是沒有“錄尚書事”這個标簽,那麼他的職位不管有多高,都是沒有實權的。比如,司馬遷的女婿楊敞做丞相的時候,大權其實是在大将軍、領尚書事的霍光手裡。
經過時間的不斷疊加,尚書省不僅壟斷了決策權,就是其下轄的各部也在執行層面對九卿的業務進行了大面積的滲透,尚書省替代九卿已經成為必然。
到了隋朝,尚書省的各部就被獨立了出來,設定了六部,分别為: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正式出爐。但由于中書、門下的滲透,尚書省實際上隻剩下對決策的執行,一直到明清,都是這一格局。
但由于政治比重以及掌管事務的不同,六部的地位也是不一樣的。
排在第一位的,絕對是吏部,因為他掌管着帝國的人事權。是以,地方上重量級的督撫上調到京師之後一般都會擔任吏部的尚書或者侍郎,屬于平級調動,而且,就是吏部的侍郎都有機會進入軍機處。
吏部下設“文選司”“考功司”“稽勳司”和“驗封司”四個司,分别負責官員選拔任免、考核獎懲、官員檔案管理、爵位撫恤管理等和人事相關的業務,各司的負責人是郎中、員外郎、主事,稱為“司官”。
吏部的覆寫範圍雖然是所有官員,但地方上的督撫、布政使、按察使等重要人選的敲定還得皇帝來拍闆,吏部隻有考察、提名的權力。
這很好了解,皇帝隻有将督撫級别的任命權掌控在自己手裡才能達到對帝國的絕對掌控,隋文帝就曾明确規定: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任命,六品以上的歸尚書省管,當時的尚書令還屬于宰相群體。唐朝時,李治雖然躲在幕後,但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都掌握在他的手裡,武則天隻能決定中下層官吏的人選,後來的慈禧雖然一時歸政光緒,但還是将要員的任免權牢牢掌控。
▲慈禧 圖源/劇照
就是吏部内部“文選司”和“考功司”職務的任免都歸皇帝來管。
說白了就是,帝王通過對關鍵崗位的布局來實作皇權的延伸。是以,留給吏部的發揮空間隻剩下中基層官吏的任免。
當然,大小官員的檔案及入離職程式都由吏部來辦理。
除了四司之外,吏部還有如司務廳、清檔司、本房、飯銀處、督催所等一些行政和後勤部門負責後勤工作和一些雜事。
地位僅次于吏部的就是戶部了,因為其畢竟管理着帝國的錢袋子,戶部負責全國的财政、民政、人口戶籍、礦藏資源、海關、稅務、審計等業務。
戶部以省為機關設定了十四個司來掌管一省或者數省的業務,同時兼管一項全國性專項業務。比如,雲南司不僅管理雲南的财務同時還兼管漕運。
除了十四司,戶部還有一些重要部門:“八旗俸饷處”專管八旗子弟的俸祿;“錢法堂”,專門負責鑄币。
同時,朝廷的銀庫、緞帶庫、顔料庫也由戶部管理,隻不過三庫的官員都由滿人來擔任。
由于地位在六部中僅次于吏部,戶部的侍郎也有進入軍機的可能。和珅此前就曾執掌過戶部。
▲和珅 圖源/劇照
排在第三位的是禮部。禮部負責朝廷的禮法、文教、科舉等業務。禮部下轄四個司:“儀制司”“祠祭司”“主客司”“精膳司”,分别負責朝廷的禮儀、祭祀、朝貢冊封、各種慶典等業務。
同時,禮部還有一個“鑄印局”,專門負責各部門官印的鑄造。
接着就是掌管司法、刑獄事務的刑部了。說明一點,刑部和吏部一樣,并不能對自身的業務進行全國性覆寫,關于重大案件審理和死刑判決的權力都掌握在皇帝手裡,許多案件,皇帝還會下令由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進行“三司會審”。
沒辦法,“刑”“賞”是皇帝手中最重要的兩張牌,皇帝不會完全放手尚書省來完全操控。
而且,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案件,刑部還要會同宗人府一同來審理,涉及少數民族的案件,刑部還要會同理藩院來審理。
和戶部一樣,刑部也是以省為機關下設了十七個司,分别主管一省或者數省的司法案件,同時兼管一項全國性專項業務。比如,四川司同時要負責“秋審”的行文。
同時,刑部還要負責立法。
排在刑部之後的是兵部。一般來說,軍事是一個王朝的一張要牌,兵部的地位應該更高,但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軍事業務已經被細分為:決策調兵權、軍事指揮權、軍政管理權三大闆塊。就像宋朝的樞密院,他的功能隻在調兵和軍政管理,軍隊的日常管理由三衙系統來負責。
是以,明清的兵部也隻負責軍政,至于調兵、指揮則屬于皇權的範疇,皇帝決策之後,臨時派遣一名将軍去指揮戰争,而各省的軍事也由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将軍和提督來管理。
▲清朝将軍 圖源/劇照
同時,兵部也延續了宋朝時文人管理軍事機構的做法,避免了專業軍事人員對軍隊和軍政的同時滲透。更重要的是,以文人來鉗制武将群體。
兵部也是下設四個司:“武選司”“車駕司”“職方司”“武庫司”,分别管理軍官的任免、軍馬驿站、軍官考核獎懲、軍械管理等業務。
排在末尾的是工部,工部和其它五部的差別是:工部是純粹的技術部門,而其它五部則是屬于政治範疇。由于屬性的巨大差別,工部也就排在了末尾,當然了,大部分人也不願意去工部上班,因為升遷實在太難。
工部的業務範疇是:負責帝國的工程建設、船舶等機械制造、度量衡等。同樣,工部也是下設四個司:營繕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分别負責工程造價修繕、統一度量衡、路橋水利等工程建設、皇帝的陵墓修繕等工作。
但在用錢方面,工部的發揮空間并不大,清朝規定:凡是造價超過五十兩白銀、料價超過二百兩白銀的工程都要奏報皇帝批示。如果造價在一千兩白銀以上的工程,皇帝還要派大臣去監督。
制度的精細化将工部尚書的權力壓縮到最小。
怎麼說呢,六部的業務範疇實際上已經覆寫了帝國的全領域,讀懂了六部的崗位職責,也就讀懂了一個王朝的内涵以及組織架構,也能從中讀出一個王朝的興衰。
是以,制度層面也是曆史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