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是五代少數有才華、卓具文人品格多才藝的士大夫,他廣交賢才,形成了他獨特的文化圈、生活圈,獨特的藝術氛圍。這正是《韓熙載夜宴圖》中所描繪的。

《夜宴圖》是《宣和畫譜》著錄的南唐名迹,卷中滲透和散發出來的其内容意蘊上的深度,藝術構局、人物和音樂主題的表現,均臻于絕妙之境,其中隐秘,以至悠悠歲月難以識破。那我們怎樣來讀《夜宴圖》呢?或者畫家顧闳中是怎樣來構局《夜宴圖》的?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韓熙載夜宴圖》的流動空間

《夜宴圖》展卷自右及左,有五個韓熙載,也即可分為五段,其間時以屏風掩映開合做分隔和暗示。從卷首向卷尾次第以觀,本來是無需置疑的。

如此,順此卷序,五段:(一)宴開琵琶,(二)羯鼓起舞,(三)盥手休憩,(四)箫管餘興,(五)挽留勸客。顧複《平生壯觀》卷六中也分此五段,但标題是(一)“夜宴”(二)“舞□”(三)“沐手”(四)“清吹”(五)“狎客淫女”。但第五段标題最無聊,也不明其尾段題意。《大觀錄》更目之為“狎客秘戲”,真近荒唐。

問題在于,如此順着看,就有說不通、看不明之處。比如,第一段,韓熙載穿黑色衣衫,聽琵琶曲奏,第二段又穿黃色衣衫,卷袖擊鼓,第三段又穿黑色衣衫,坐在榻上沐手,第四段怎麼又穿着白色衣衫,出汗坦露前胸坐于椅上搖扇?第五段怎麼又穿黃色衣衫着鼓槌向賓客舉手示意呢?其間是什麼含意,有所不明(顧複竟以“狎客淫女”目之,前文已為分辨。)再從出場人物來看,第一段男七人、女五人,第二段男六人、女二人,第三段男一人、女七人,第四段男三人、女九人,第五段男三人、女三人。怎麼人數忽多忽少,尤其男女多有懸殊?這怎麼說呢?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夜宴圖》通常被分為五段空間。

筆者在1984年參與《中國名畫鑒賞辭典》編委工作,伍蠡甫先生曾與筆者讨論,當時認為《夜宴圖》其中不連或不全。但從卷中并看不出有裁截之痕。徐邦達先生似也看出其中不能連貫之意,文中稱“有畫處尚完整,亦稍有損補”,并說“似連非連,似斷非斷,這和古本傳稱為顧恺之畫《洛神賦圖》的構圖方法是一脈相承的”。其實顧恺之畫《洛神賦圖》卷,是按曹子建《洛神賦圖》之賦文先後順序而畫,并題以賦文,其中并無先後問題,隻是取舍入畫而已。《夜宴圖》則不同,畫卷并非按某種“文本”順序取舍來畫,也并非畫卷有裁截或毀損。問題何在呢?

原來我們并未看懂《夜宴圖》卷中這種絕妙的流動的空間,那靈動千古的結體構局法。直到1990年代後期,筆者才真正注意并發現及此,并寫了《〈韓熙載夜宴圖〉空間新解》和《〈韓熙載夜宴圖〉非宋摹本》兩篇文章,來重新認識和考辨。

《夜宴圖》卷并非按着畫卷展開前後順序來讀,而是前後五段要按着“前後前後中”右左跳着反複地來讀,是右左切入式地隔段搖曳着看,而結尾是在畫的正中部,猶如現代電影中搖曳切割聯結的蒙太奇手法。太奇妙了,五代顧闳中筆下已有此法。其實顧闳中在畫卷中已有明确無誤的暗示,我們仍按慣性展卷順着觀畫罷了。錯!應根據五個韓熙載所穿衣衫色彩的不同追尋着去看。

第一段韓熙載穿着黑色外衫,靜坐于榻上聽李家明妹妹彈奏琵琶。這一段有七男五女。同榻大紅衣者是狀元郎粲,榻旁背坐者為舒雅,其對面雙手合握谛聽者為太常博士陳雍(或陳緻堯、陳緻雍),奏琵琶者為李家明妹妹,其旁側坐而視者為其兄李家明,其身側嬌小青衣者為王屋山,其身後倚門立者為紫薇朱銑,其身後門邊露半身者或為朱銑女伴,持箫管而正立者為韓熙載又一門人,韓熙載旁淡妝侍立者為其愛妾。這第一段為“夜宴”之主場,聲容極盛。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夜宴圖》第一段

接着卻跳曳到畫卷最後之第五段,韓熙載換了黃色衣衫,手持鼓槌,聽罷琵琶(霓裳羽衣曲),也興起要準備親自擊鼓。但李家明妹妹想退席了,李家明坐在椅上,韓熙載和侍女等來慰留她,韓熙載的又一門生也扶着一位女伴(即第一段倚于門邊半露穿大紅色灑花裙者,或為陳緻堯所同來者),這是一段挽留勸客的場景,隻有三男三女,其他人都在廳中等着。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夜宴圖》第五段

卻又返觀畫卷的第二段,韓熙載穿着黃色衣衫擊打大紅色半人高的羯鼓,王屋山跳着六幺舞。在場的男賓仍有狀元郎粲、紫薇朱銑、門人舒雅,而多了僧德明,果然李家明及其妹妹、太常博士陳緻堯及其同來之女侍已退席了。這一場隻有五男二女。韓熙載衣色的相同,不着痕迹地将前後畫卷聯為一勢。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夜宴圖》第二段

接着又跳到畫卷的第四段,韓熙載因敲打羯鼓,已身熱有汗,故脫去黃衫,隻穿内衣白衫,坦露前胸,盤坐搖扇,王屋山搖着纨扇,侍妾侍女相與侍立,五人小樂隊清吹着箫笛,隻有得意門生舒雅在坐,打着拍闆。此時一應賓客均已退散,是在内室之中,“夜宴”已為餘興了。這時隻有男三人(男一為屏風前侍立虬髯者,或為内之管家,前段均未在場),而女有九人。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夜宴圖》第四段

全卷之結尾,其實是在畫之正中第三段。此是内室之中,隻有韓熙載一人,而女有七人(包括清吹箫管者、收琵琶者、奉茶者)。韓熙載小憩散涼後又穿上了黑色外衫(與第一段正相呼應),坐在榻上沐手,王屋山捧盒,四侍女同榻而坐。“夜宴”已經結束了,一支高燭燈台張于榻前,點明了“夜宴”的“夜”字。這也正是韓熙載最私密的空間,是外人不能窺探的。也正是李後主想見到的“燈燭”間最隐秘的場景。不知畫家顧闳中如何窺探的?顯然顧闳中非一般之人,他對夜宴和音樂的谙熟實有超出想象者。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夜宴圖》第三段

根據韓熙載所着色彩之改換,來速接内在的空間段落,全卷的程序豁然開朗,真是妙想妙筆。如此音樂層層遞進,男賓逐漸減少,空間從外而内,由客廳至内室,最後隻有韓熙載一人,歸于靜寂。

是以《夜宴圖》之空間程序不是順着畫卷展開看:一二三四五(段),而是應右左跳動搖曳式看:一五二四三。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夜宴圖》以一五二四三為順序的觀看方式。

這種空間結構法,其實有着悠久的淵源,筆者曾舉敦煌壁畫中,北魏的《鹿王本生》為例,也是左右跳曳着,最後結尾(高潮)在中部。鹿王為佛祖的前身,故事講的是善惡報應。畫卷左邊(一)鹿王(梅花白鹿)經過恒河邊,救起落水者。(二)溺水前至畫右,向正在追查鹿王行蹤的國王密告。(三)又向畫左,國王驅車去追尋鹿王。(四)至畫卷中部,鹿王向國王講述救起溺水者的故事。(五)最後溺水者向鹿王跪着求饒,但已滿身生瘡,而梅花白鹿成了鹿王。畫之結構左右搖曳,十分好看。《夜宴圖》此空間結構,更為簡淨,更為純美,也更為天衣無縫,自然流韻。

中國畫的空間流程、空間意識,這種流動的空間,是晉唐時代的傳承,到五代顧闳中也許是最後的一抹豔麗的斜晖,曲終和寡。此後,尤其南宋已再無如此美妙的呈現。五代畫卷的背景仍有晉唐以來壁畫繁榮的背影,“斜晖脈脈水悠悠”,此後不複重睹了。

至于顧闳中為何要以如此流動的空間來構局《夜宴圖》呢?顯然,如果按人物場景内在的變化來逐段描繪,則應該現在卷中的第三段要移置到卷末,那麼一支高燭燈台應出現在卷尾,則燈燭之光太偏後了,放在另一端正中又不相宜。但以如此前後搖曳來組合各段,結局一段正好在畫中部,正是“夜宴”人散、燈火闌珊之時,燈光已點明全卷“夜宴”之題,又變化有味,真是匠心獨運,迥出意外。

《韓熙載夜宴圖》的音樂主題

《夜宴圖》,所謂“夜宴”,實為一場音樂盛典,而餐飲并未描繪,重點在于音樂。雖然座前小案上賓客面前均有果碟杯壺之類,也不過簡單的茶果點心,有盤中紅柿,點名秋仲時節,注壺等似并非酒,而應以茶水為主,看上去也未免有點簡樸。而且韓熙載并不喜酒,“其實熙載生平不能飲”(馬令《南唐書》),于圖中所見已明。長卷分為五段,其中三段涉及音樂場景,次第為:(一)開卷賓客齊集,聽李家明妹妹演奏琵琶(即“胡琴”);(二)韓熙載更衣卷袖親自擊打羯鼓,王屋山舞六幺助奏;(三)韓熙載擊鼓後休憩,女樂一組為之清吹箫管,舒雅拍闆以和,此時已是“夜宴”的餘興,賓客已盡散去。三段音樂,琵琶、羯鼓與箫管,其中是否有内在的聯系?其音樂的主題是什麼?這個問題并未有專門的探讨,但筆者猜想定有其主旨蘊含。紙上無聲,靜寂中樂音袅袅,是發人深思的妙音。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李家明妹妹演奏琵琶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韓熙載更衣卷袖親自擊打羯鼓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女樂一組為之清吹箫管

參與韓熙載夜宴的佳賓,其中有狀元、紫薇等文士,有曾在中主李璟宮中為樂部首領的李家明,有精娴樂曲的門人如舒雅輩,有太常博士陳雍,還有諸多伎樂侍女,其中尤以王屋山最為特出。可以說僅次于南唐内廷的樂部班子,其音樂之造詣可知。畫中透露出的,其實是圍繞霓裳和六幺的組曲。這從琵琶、羯鼓和舞姿可以看出,其中有内在關聯。李家明曾為樂部首領,其妹妹演奏琵琶,雖不知其妹妹與教坊有何關,但受到李家明的指導是自然的。特别是太常博士陳雍,“與韓熙載最善”“妾妓至數百,暇奏霓裳羽衣之聲”。當時在李後主時,大周後精于琵琶,小字娥皇,十九歲(時954年)歸王宮。“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賞其藝,取所禦琵琶,時謂之燒槽者賜焉。”後主即位(961年),冊為國後。李後主時,霓裳羽衣曲重得盛行。“唐之盛時,霓裳羽衣,最為大曲。罹亂瞽師曠職,其音遂絕。後主獨得其譜,樂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譜粗得其聲,而未盡善也。”但又經大周後的“變易訛謬,頗去窪淫繁手,新音清越可聽”(馬令《南唐書》卷六)。是以當時十分流行,李煜詞中也有“鳳箫吹斷水雲閑,重按霓裳歌遍徹”的描寫(《玉樓春》),其實也正是《夜宴圖》的時代,是以畫中琵琶(有兩把)不能不涉及此曲。更何況著名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特别描寫其音樂美,“初為霓裳後六幺”。本來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所制(“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鄉驿望女幾山所作也”)。又一說傳玄宗于天寶國中秋玩月,恍登月宮,見“仙女數百,素練寬衣,舞衣廣庭”,因問其曲,知為“霓裳羽衣”,歸而谕伶官依聲調作此曲。楊貴妃也尤喜此曲,玄宗更善擊羯鼓,沉湎于鼓樂之中。白居易《長恨歌》中兩吟及之。“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玄宗逃奔入川,貴妃賜死。“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想見夢魂也似其舞。霓裳羽衣曲,或非吉征,到玄宗以後,已失傳。但李後主獨得其譜,經過樂工和大周後的按譜變易,又得流行,“新音清越可聽”。李家明和妹妹,既演琵琶,不會不涉其音。尤其韓熙載也善擊羯鼓,正與玄宗同好。羯鼓所起,王屋山又随節跳着六幺。是以《夜宴圖》中正應着“初為霓裳後六幺”之樂舞情節。六幺本為琵琶曲羽調“綠腰”,實為“録要”也[26]。從《夜宴圖》中賓主皆陷入沉思的神情,此曲此舞不無興衰感傷,也正應和着時事的氛圍、國家的盛衰興感。南唐又重複着玄宗的舊事,因霓裳羽衣一曲,走向了衰亡。“中書舍人徐铉聞霓裳羽衣,曰:‘法曲終慢,而此聲太急,何耶?’”按《新唐書·禮樂志》:“凡曲終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畢,引聲益緩。”“曹生曰:其本實慢,而宮中有人易之,然非吉征也。”(馬令《南唐書》)意指大周後将曲改易,節奏加快了,不數年,大周氏即病卒。《夜宴圖》的音樂主題以筆者之見是圍繞着霓裳羽衣曲而展開,是内在層遞深入的。其間應有更多探讨的空間,值得注意。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王屋山舞六麼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舒雅拍闆

《夜宴圖》的音樂主題,雖琵琶細訴、羯鼓時鳴,一片箫管吹奏,但畫中人物,絕無一絲笑容。燈燭樽俎間,不是歡快、縱情聲色,不是荒淫、調笑,而是沉浸在一種亡國之憂的氛圍中,是那種笑不出來的情境,籠着一層淡淡的哀愁和沉思,與音樂之聲相映對比,轉覺深沉,扣入底蘊。南唐将被北宋滅國統一,這一趨勢在韓熙載等有政治眼光或卓越才識的文人中,已形成進退無據的窘境。燈燭歌管,隻能聊此長夜而已。這一層也正是畫家極為深沉哀思之處,不可不細細體味。

藝術開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音樂和空間構局

丁羲元著《中國古書畫審美與鑒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注:本文節選自《中國古書畫審美與鑒定》,作者丁羲元系藝術史家、書畫鑒定家,以中國書畫研究為主業。著作出版包括《虛谷研究》(1987年)、《任伯年年譜·論文·珍存·作品》(1989年)、《晚聽齋詩稿》(1994年,2010年)、《紅樓妙玉》(201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