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9月,太平天國在天京發生了内讧。有關這個内讧,一百多年裡史學界有幾種說法,一說是“楊韋内讧”,一說是“洪楊内讧”,也有說是“天京事變”,近年有認為僅剩的首義四王都先後參加了,就通稱為“天京内讧”。
因為波及了太平天國上司集團和高層次的所有人物,其影響和後果,直接關系到太平天國的興衰和存亡。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它是農耕社會農民領袖勝利時固有的本性之必然走向,也是在處理既得利益時難以避免的遊戲法則。
凱歌頻傳的1856年春天。
在江西戰場凱歌行進,控制了全省二十五個府州,湘軍領袖曾國藩躲在南昌孤城裡,岌岌可危
天京外圍戰場,頂天燕秦日綱和冬官正丞相陳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的部隊,與鎮江守将吳如孝内外夾攻,打敗圍城敵軍,乘勝北上,打垮江北大營,接着是石達開從西征戰場回師。
與秦日綱等軍會合,摧毀江南大營,與太平天國起事前就開始兵戈相見的欽差大臣、江南大營統帥向榮又悲又恐、又氣又急,心火并發,憤懑而死。
也有說向榮是難以向鹹豐皇帝交待,走投無路,上吊自殺。秦日綱大軍鏖戰金壇城下,打算乘勝東征。
于是太平天國解除了自建都以來的威脅,形勢大好,太平天國的勝利達到頂盛。
東王楊秀清更是趾高氣揚,以為這一切都隻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是他的通天之術,拯救了太平天國。此刻,他對天王洪秀全越來越看不上眼了。
在此期間,楊秀清很快就有了新動作,他要替代洪秀全。
《金陵雜記》稱楊秀清“遂私刻太平天國真命主楊秀清”印。
幾天後,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召洪秀全到東王府問話。
他首先發話:“天父在此。”
接着嚴厲責問洪秀全:“爾與東王均為我子,東王有這樣大功勞,何止稱九千歲?”
洪秀全心裡明白,四弟又在學他弄神了,可作法自斃,卻又無可奈何,隻得順着他的口氣回答:“東王打江山,亦當是萬歲。”
假天父得寸進尺,又說:“東世子豈止是千歲。”
洪秀全也知道楊的用意,就順着他的話答:“東王既稱萬歲,世子亦便是萬歲,且世代皆萬歲。”
楊秀清頭腦簡單,自以為“居功逼封”已得逞,心中大喜。
放松了戒備。
他選擇9月23日(陰曆八月二十五日)自己生日那天正式稱萬歲。
天無二日,民無兩主。
其實楊秀清要自稱“萬歲”,完全可以自己任命自己,不需要洪秀全點頭同意;他并非隻要求洪“逼封”,乃是要洪讓出“萬歲”位置。
太平天國隻有一個“萬歲”,正如也隻有一個“九千歲”而已。
有兩個萬歲并存是不應有的,必須擁戴一個,廢除一個。
楊秀清稱“萬歲”,洪秀全就不能稱“萬歲”。
是以天王是不會允許有另一個稱“萬歲”出現的。
本來與上帝相通的,隻是一個能做上帝夢兆的洪秀全。
僅此一家,别無分号。而現在楊秀清随時假天父傳言,欺淩與威震人主、飛揚跋扈不知所忌,剝奪自己固有的神權、君權。洪秀全早就懷恨在心了。
就在此後不久,又有那位在東王府幹事的佐天侯陳承瑢悄悄地趕來告密:楊秀清要在稱萬歲那天,廢除、軟禁洪秀全,取而代之。
人人皆知隻有一個“萬歲”。
洪秀全自赴東王府被“逼封”歸來後,成天成夜,提心吊膽,這正引起了他的警戒。
陳承瑢在秦日綱、胡以晃進王爵後,是當朝首席天侯,位居太平天國第七位交椅,楊秀清也曾欺淩他,當衆侮辱他的人格,但此人出自遊民,喜怒不露于色,每被指責,必低頭哈腰,以緻為楊秀清視為是忠心于主,仍被引為心腹,在東王府兼理國家事務,還擔任天京衛戍司令。
陳承瑢的告密,使天王更認定進階将領們憤懑于楊秀清,多行不義必自斃。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洪秀全終于下定決心,抛出最後一着棋:處置楊秀清,與他徹底決裂、分手。
天王送出兩道密诏,要正在江西督師的韋昌輝和近在金壇前線的秦日綱星夜回京。他知道韋昌輝、秦日綱經常受到楊秀清的人身侮辱,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
據說洪秀全也有密诏給在湖北督師的石達開。
石達開有否受過楊秀清的氣,未見于時人記載,但石顯然也不滿于楊的。
韋昌輝與石達開、秦日綱是大齊一心,在家計議起首共事之人,後東王威逼太過,此三人積怒于心,口順而心不息。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東,後被北王将東王殺害,原是北王與翼王二人密議,獨殺東王一人,因東王天王實信,權托太重過度,要逼天王封其萬歲。那時權柄皆在東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北、翼兩王不服,君臣不别,東欲專尊,後北與翼計殺東王。(《李秀成供詞》)
楊秀清身為實際領袖,缺乏大度,不學無術、剛愎自用,處處時時要顯示自己的高明,還憑借些小聰明,擺噱頭,常找芝麻綠豆細事,存心侮辱、欺淩天王和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等人。
楊秀清常假托天父下凡,在大庭廣衆前,指令脫下韋昌輝褲子,打屁股數十下,不給他一點面子;打了後,韋還必須感謝四兄的教誨,否則不知己錯也。
楊秀清還喜歡故意作弄韋昌輝。有一年派韋昌輝出征湖北,但故意拖延時日,後來又借多人禀奏挽留,又不讓他出征了;三個月後,又命他赴湖北,行至安徽采石矶,又下令命他趕回來,改調石達開前往。
一次韋昌輝命北殿丞相張子朋出征湖南湘潭,張狐假虎威拿着北王令箭,赴水營強征船隻,引起水師将士憤怒,差點要激起兵變。
楊秀清得悉後,立即趕往北王府,杖責韋昌輝數百。
又有一次,韋昌輝之兄某國宗與楊秀清一個妻舅争奪房屋,妻舅向楊告狀,楊以為是對己觸犯,找來韋昌輝,要殺韋兄。
韋昌輝無奈,隻得裝矮子認罪,為表示忠誠,甚至建議對其兄處以五馬分屍的酷刑,說不如此不足以儆衆。
秦日綱的牧馬人,因見到楊秀清同庚叔沒有起身行禮,即被鞭撻二百下,同庚叔仍未息怒,竟要掌管刑部的翼貴丈黃玉昆加杖,黃打圓場,好心勸慰:“既鞭可勿杖。”
同庚叔不服,竟然推倒黃的公案,還向楊秀清訴說。
打狗看主人。
楊以為是觸犯了自己的威信,即令石達開鎖拿黃玉昆。黃憤而辭職,秦日綱、陳承瑢聞悉也相繼呈文辭職。楊秀清認為是将領們聯手向他抗議,大怒,下令杖秦日綱一百下,陳承瑢二百下,黃玉昆三百下,牧馬人五馬分屍。
太平天國刑律極其殘酷,而最重懲罰,莫如點天燈和五馬分屍。五馬分屍乃古刑。太平天國就用以“如有被妖魔迷懞反草通妖,自有天父下凡指出,即治以點天燈、五馬分屍之罪”(《賊情彙纂》卷八)。此處楊秀清随意行使“五馬分屍”,足見東王權力應用之濫。
楊秀清喜怒無常,時而莫名其妙地發火,憑個人的感覺就可定一批進階将領的罪。《天父聖旨》有丙辰六年七月初九(1856年8月15日):“秦日綱幫妖,陳承瑢幫妖,放煷(火)燒朕城了矣。未有救矣。”
忽而給秦日綱、陳承瑢加以“幫妖”的叛逆罪名,但忽而又恢複他們的身份。
這些朝三暮四、尤其是實在上不得台面的瑣細事,因被他處理得如此荒唐、草率,而卻要借此立威,有意把它宣揚,以至衆所周知,奔走相告,鬧得滿城風雨、路人皆知,連城外的敵人也知道了。
《賊情彙纂》編著者張德堅就預測了“楊賊與昌輝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果然一年後,就發生了韋昌輝殺楊的内讧。
洪秀全對楊秀清的飛揚跋扈當然也是一清二楚,對當年金田起義時期的老兄弟韋昌輝、秦日綱和陳承瑢等人在誅楊中,能站在自己同一戰線上,是深信不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