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看來,水濕為患,頗為難纏。為什麼呢?因為《孫子兵法》中講了一個道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是以不容易将這些病邪徹底鏟除。但是,雖然“沒有常形”的水濕,但是古老的中醫卻找到了針對這些病邪的良藥,比如澤瀉就是其中頗具代表的中藥。為什麼會選中澤瀉?可能是古人通過取象比類的方式,發現澤瀉這種中藥大多是水生或沼生,也有一種“出淤不染”的境界。
澤瀉這味中藥,藥用曆史悠久,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認為澤瀉具有“主風寒濕痹”“消水”的核心作用,除此之外,還講到澤瀉具有“養五髒,益氣力”的作用,不過關于澤瀉是否具有補性,曆代醫家對此一直存在争議。但對于澤瀉消水除濕的作用,曆代本草均有詳述,《名醫别錄》中記載,澤瀉“止洩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藥性論》中記載,澤瀉“治五淋,利膀胱熱,直通水道”。由此可見,澤瀉這種生于水邊或沼澤的植物,的确對消除水濕十分在行。
水濕病邪不僅會病勢纏綿,也會變化多端,形成新的病邪,比如寒熱,比如痰飲,這些都會與水濕形成“合謀”,來傷害身體健康。然而,澤瀉這味中藥,好巧不巧,似乎就是專門來針對“水無常形”的。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家張元素指出,澤瀉“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水腫,滲洩止渴”;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指出,澤瀉“滲濕熱,行痰飲”。由此不難看出,澤瀉不僅專供水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預判對手的預判”,堪稱具有智慧的中藥。
如果一句話總結澤瀉的作用,誠如《本草蒙筌》所說,“除濕止渴聖藥,通淋利水仙丹”;也如《本草彙言》所說“專通利下焦,去胞中之垢,消蓄積之水”。但對于澤瀉臨床的實用性,《本草彙言》卻頗有高見,首先肯定了澤瀉的功效主旨,認為“澤瀉,宣行水道之藥也”,并進一步指出“此藥寒淡下行,以疏滲利竅為事,故前古統治一切水病”。如果要詳述臨床應用範圍,那便是:“凡濕熱黃疸,四肢水腫,寒濕腳氣,陰汗濕癢,小便癃閉,淋瀝白濁,或心忡悸動,奔豚疝瘕,如上中下三焦停水之證,并皆治之。”不得不說,澤瀉除濕止渴、通淋利水、通利除垢方面的作用,堪稱強大。
澤瀉在臨床使用的時候,對于配伍也十分講究,比如在治療水濕内停所導緻的水腫、小便不利,可與白術、茯苓、豬苓等中藥配伍;如果用于治療濕盛所緻的水瀉,可與厚樸、蒼術、豬苓等中藥配伍;如果用于治療痰飲停聚、清陽不升所緻的頭暈目眩,可與白術配伍;如果用于治療濕熱蘊結下焦所緻的小便淋瀝澀痛,可與木通、車前子等中藥配伍;如果用于治療腎陰不足、相火妄動所緻的遺精滑洩、潮熱盜汗,可與知母、黃柏、熟地黃等中藥配伍。而對于澤瀉配伍的著名方劑,莫過于六味地黃丸、金匮腎氣丸、五苓散、胃苓湯、澤瀉湯了,但也由此可知,澤瀉一藥,我們可能對它的了解還是太少了。
對于澤瀉這味中藥,在炮制上也是有講究的,不過一般來說,澤瀉的炮制飲片主要分為生澤瀉、鹽澤瀉、麸澤瀉三種。生澤瀉的功效主要以利水滲濕為主,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洩瀉、淋濁、濕熱黃疸、濕熱帶下、痰飲等病症;而鹽澤瀉的功效主要以滋陰、洩熱、利尿為主,還可以引藥下行,主要用于小便淋澀、遺精淋漓、腰部重痛等病症;麸澤瀉的功效主要以滲濕和脾、降濁升清為主,主要用于脾濕洩瀉、痰濕眩暈、脾虛洩瀉、久瀉等病症[1]。是以說,中藥用得好,炮制少不了。
對于澤瀉這味中藥,從中藥學的角度來看,它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主要具有利水滲濕、洩熱、化濁降脂的作用。但是現代藥理對它也有過比較深入的研究,發現了澤瀉更多奇妙的作用。藥理研究表明,澤瀉具有利尿及抑制腎結石,降血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糖,抗脂肪肝及保肝作用,抗炎及免疫調節,抗癌等藥理作用[2]。不僅如此,澤瀉還有抗血小闆聚集和抗血栓,減肥[3]等藥理作用。《神農本草經》《名醫别錄》《日華子本草》等本草經典記載了澤瀉的補益作用,讓後世醫家對此表示懷疑,但是藥理研究證明了澤瀉具有肝保護、腎保護、免疫調節等作用,這雖不能直接證明澤瀉的補益作用,但至少可以作為一個研究思路,以期發現古典醫籍所記載的澤瀉功效的全貌。
對于澤瀉這味中藥來說,它的第一功效,還是利水滲濕,誠如《藥品化義》所說,“除濕熱,通淋瀝,分消痞滿,透三焦蓄熱停水,此為利水第一良品”。但是,對于澤瀉這味中藥來說,是需要身體确系有水濕為患,如果沒有水濕病邪,那麼,就不要貿然使用澤瀉。一般來說,腎虛滑精、無濕熱的,不适合使用澤瀉,另外,孕婦慎用澤瀉。在煎煮含有澤瀉的中藥時,一般不要使用鐵鍋,盡量選用砂鍋,且在服用含有澤瀉中藥的期間,不宜食用紫菜、海帶、菠菜、芹菜等含鐵比較豐富的食物。
參考文獻
[1]葉定江,張世臣,吳皓.中醫藥學進階叢書·中藥炮制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黃春麗,馮光維,許義紅,等.澤瀉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廣東化工,2021,48(10):106-108.
[3]沈映君.中醫藥學進階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