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整合,是新一輪競争周期的關鍵詞。
從晶片、傳感器,到域控制器;從三電總成到智能底盤,不管是特斯拉、比亞迪,還是蔚來、零跑、哪吒等後來者,自研+自産+自銷,玩法不一。
比如,特斯拉率先開啟智能駕駛晶片的自研,徹底奠定了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地位(不受制于第三方晶片供應商)。從算法(軟體甚至功能)出發設計晶片架構,成為車企自研的關鍵優勢之一。
近日,蔚來汽車科技副總裁白劍在微網誌上表示,公司将能夠在1到2年内量産其自主開發的自動駕駛(AD)晶片。此前,蔚來的座艙/智駕域控制器已經是自主設計+委托代工模式。
此外,從一開始就采取自研大部分核心零部件的零跑汽車,在今年初對外透露,電驅産品、電池産品均收到外部訂單,将開始對第三方供貨。
同時,随着零跑汽車推出下一代中央內建式電子電氣架構(名為“四葉草”),也将開啟對外提供多種不同的技術合作模式,包括:四葉草架構+周邊控制器,四葉草架構+周邊控制器+動力總成部件等。
此外,零跑汽車與大華股份的合資公司—華銳捷,也在與包括零跑在内的國内部分汽車廠商進行合作。這家企業聚焦智能車載産品及自動駕駛領域,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以及域控制器産品領域均有布局。
今年5月,理想汽車對外披露,成立兩家子公司。其中,江蘇常想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經營範圍包括內建電路晶片設計及服務、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電動機制造等。
另一家,江蘇常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8億元,經營範圍包括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
此外,包括長城汽車、長安汽車、比亞迪、路特斯等多家車企也都成立或參股合資成立智能化技術相關的公司,一方面服務内部,另一方面也都在尋求方案對外銷售。
這其中,毫米波雷達作為智能駕駛系統的核心傳感器之一,由于上車搭載量在過去幾年持續上升,成為新一輪車企與傳統第三方供應商争奪的焦點。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前裝标配搭載ADAS毫米波雷達(前向、後向、盲區)傳遞1795.27萬顆,同比增長31.21%;其中,前向搭載同比增長25.21%,盲區同比增長37.73%。
今年1-6月,ADAS毫米波雷達标配傳遞937.92萬顆,同比增長26.36%;其中,前向毫米波雷達搭載量459.29萬顆,同比增長27.02%,滲透率49.41%;角雷達477.51萬顆,同比增長25.63%,滲透率21.81%。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預測資料顯示,随着L2及L2+持續處于市場增長的高速期,到2025年,毫米波雷達搭載總量将達到3532萬顆,2020-2025年複合年增長率達到29.90%。
此外,從早期單前向雷達,支援AEB、ACC,到1R+2R支援BSD、變道輔助,再到1R+4R支援NOA、行泊一體;從傳統的3D雷達到4D成像雷達,技術更新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2023年1-6月,國内新車搭載3R方案的新車傳遞量為128萬輛,同比增長34.30%;搭載5R方案的新車傳遞量為34.26萬輛,同比增長15.67%。
這讓不少主機廠看到了内部降本以及從中獲利的機會。
今年3月,比亞迪旗下弗迪科技正式對外釋出新一代RF1平台前向毫米波雷達。在此之前,角雷達已經陸續上車。此外,4D成像雷達、智能車門雷達、艙内活體檢測雷達也将陸續量産。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賽道的領跑企業,比亞迪此前主要采用博世、Veoneer、海拉等外資供應商的雷達方案。而在「缺芯」周期,部分國内本土供應商開始進入比亞迪供應鍊「救火」。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以2022年為例,比亞迪3R配置新車傳遞達到61.96萬輛,占整體市場比重接近20%。而随着5R方案逐漸在比亞迪新車搭載傳遞,讓比亞迪更加堅定了自研的政策。
比如,以前向雷達為例,2021年之前,博世、Veoneer是比亞迪的主力供應商;此後,承泰科技作為本土供應商開始進入比亞迪體系,并陸續在宋、唐、漢等車型開始規模傳遞。
如今,随着比亞迪自研前向雷達的落地,現有供應商的份額也将被逐漸搶占。
而在角雷達部分,從海拉、博世到Veoneer,也都曾是比亞迪的核心供應商。不過,自從推出自研的RB1平台後,比亞迪(弗迪科技)對外披露,2022年底出貨量突破百萬顆,并承接了比亞迪角雷達全部份額。
這意味着,對于正在傳遞及部分新增定點的比亞迪第三方雷達供應商,将進入異常艱難的周期,要麼降價(和弗迪拼價格),要麼被逐漸清退。資料顯示,不含出口,2022年比亞迪旗下乘用車搭載超230萬顆毫米波雷達。
長城汽車,也在去年正式推出了内部孵化的感覺硬體公司「睿博感覺」,主要聚焦智能傳感器研發,包括4D毫米波雷達和高清攝像頭等。
公開資訊顯示,此前「睿博感覺」業務隸屬于長城汽車旗下的的零部件子公司曼德,2023年1月正式拆分獨立。目前,已拿到長城内部多個車型項目。
按照計劃,角雷達與前向4D雷達将于今年9月量産,下一代分布式4D雷達(資料處理轉移至域控制器)正在與整車進行深度協作和驗證,計劃于2024年中期實作量産落地。
截至目前,博世、安波福、Veoneer是長城的毫米波雷達主力供應商。資料顯示,2022年(不含出口)長城旗下乘用車搭載接近60萬顆毫米波雷達。
「對于那些在手訂單的客戶(車企),已經在布局自研的背景下,第三方毫米波雷達廠商的後續成長空間以及估值,都是一個大大的問号。」一些投資機構負責人表示。
在上述人士看來,市面上那些正在供貨比亞迪,或者拿到定點的第三方供應商,正在面臨巨大的不确定性風險。
而在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看來,在智能電動賽道,随着越來越多的車企跨過規模化的門檻,垂直整合的趨勢,已經不可逆。同時,市場競争也将日趨白熱化。
圖文源自網際網路,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内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