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哺乳動物,有翅膀,會飛。它們的形狀像老鼠,是以也被稱為飛鼠或仙女松鼠。蝙蝠最大的特點就是夜間呆在室外捕食蚊子等昆蟲。唐代元稹曾這樣形容蝙蝠:“簾破螢火來,窗明蝙蝠飛”。
蝙蝠在中國是一種吉祥動物,因為它的名字中有“蝠”字,與“福”字諧音,符合人們美好的心理期待和暗示,總希望幸運降臨。給他們。
(刺繡圖案中的蝙蝠)
是以,在大陸,蝙蝠自古以來就與吉祥、幸福聯系在一起,成為美好願望實作的美好象征。
正是因為蝙蝠具有如此美好的象征意義,人們才将其醜陋的形象誇張、簡化或變形為各種動感優美、寓意豐富的圖案,刻在各種顯赫的器物上,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常在人在絲綢織錦和家具上使用蝙蝠圖案。在婚禮、生日、生育等喜慶場合,服裝、頭飾、餐具也有蝙蝠圖案。例如“五福”是由五個蝙蝠圖案組合而成,寓意“長壽、富貴、健康、善良、名聲”。例如,展出的盒子裡飛出的五隻蝙蝠代表“福祉和諧”,對主人來說意味着“幸福、收入、長壽、幸福和财富”。例如,男孩捉住一隻蝙蝠,放入瓶子裡,寓意“平安五福”。此外,人們在神社旁邊懸挂蝙蝠圖案,寓意“福氣到家”。在門的兩邊挂上蝙蝠,寓意雙倍的福氣會降臨到你家門口。
古人除了将單個蝙蝠塑造成圖案或裝飾品外,還将蝙蝠與鹿結合起來,寓意“長久富貴”。
可見,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幸福長壽的寓意。
但在西方,蝙蝠被認為是陰險邪惡的野獸,代表着黑暗和死亡。它們總是與罪惡和邪惡勢力聯系在一起,成為邪惡的象征。
(代表邪惡的蝙蝠)
那麼西方為何持這種觀點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西方人說“蝙蝠”這個詞時,并沒有像“福”這樣的諧音。這種諧音不存在,是以蝙蝠形象的其他方面都被誇大了。哪些方面被誇大了?
首先,蝙蝠很醜。
蝙蝠的頭部和身體酷似老鼠,外表看上去異常兇猛。三角形的大耳朵前面是一個頂部呈“V”形的鼻子。口吻短,呈圓錐形。四肢和尾巴之間有一層皮質膜。雖然它會飛,但它是哺乳動物。這種“似鳥似獸”的奇特形象,非常符合我們中國“大一統”的文化傳統,就像傳說中的龍、麒麟等,古人常常将其視為神奇的生物一樣。
在西方人眼裡,“鳥獸”非常醜陋,成了不顯眼的代名詞,不符合他們的審美标準。
其次,蝙蝠的一個特點是白天休眠,晚上出來。
蝙蝠通常成群地生活在黑暗、潮濕的洞穴中。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它們的栖息地也是黑暗的。不僅洞壁潮濕,洞底還堆積了一層厚厚的蝙蝠糞,散發出陣陣惡臭。
晚上,當人們關燈休息時,蝙蝠大量前來,捕食夜空中的小昆蟲。它們出現在黑暗中的特性被西方人認為是黑暗力量和不祥的象征。
(基督教信徒)
第三,臭名昭著的吸血蝙蝠。
我們西方人讨厭蝙蝠的原因也與吸血蝙蝠有關。是以,在西方影視場景中,蝙蝠常常與吸血鬼僵屍等邪惡形象一起出現。或者他們經常伴随着黑暗的人物,如女巫和吸血鬼,如德古拉。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光明和溫暖。蝙蝠是一種動物,不僅生活在潮濕、陰暗、寒冷的角落,而且還喜歡在黑暗中捕食。這與西方的信念相反。
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對于血統有着非常複雜的感情。一方面,他們相信血液充滿靈魂和生命,并對血液充滿敬畏。同時,血液被認為是不純淨的,就像女人的經血一樣,代表着罪惡。
是以當蝙蝠以吸血鬼的身份出現,在黑暗的環境中靠吸食其他動物的血液為生時,就注定不受西方人的歡迎,吸血鬼的銀幕形象也就這樣産生了。
事實上,吸血蝙蝠生活在南美洲的一些地區。幾年前,有報道稱巴西、秘魯等國已有2000多人被蝙蝠咬傷,甚至有10多名兒童死于該病毒。
是以,在西方人眼中,吸血蝙蝠就成了邪惡的化身,給人一種毛骨悚然、恐怖的感覺。同樣的,即使其他蝙蝠不吸血,它們的形象自然也會受損。
(參考:《中西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