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盡管早已立秋,直到白露才感受到涼爽秋風,才看到秋意漸濃。今年的秋,那些藏在書裡的詩詞,都等着你去自己翻閱、感受。
天氣始寒,白露已秋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繁忙且高壓的職場,家裡的瑣碎日常耗費了我們多半的精力,我們向往慢節奏的生活卻又都是匆匆趕路的人。
其實,立秋到現在已有一個月的時間,但屬于秋季每個階段細微的變化,我們沒有花太多時間去發現、去捕捉。當絲絲涼意來襲,當泛黃枝葉漸漸增多,我們才猛然驚覺,才會發自内心的說一句:“秋天真的來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我們已能感受到一早一晚的涼意,我們晨起時也能看到凝結在草木間的露水。是的,排在第十五的節氣白露到了。
提到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詳細的描述,“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對應“金”,當凝結在草木表面的露珠經過清晨陽光的照射後,看上去就像晶瑩透亮、潔白無暇的精靈,故而取“白”字來形容秋露,這也是最具典型的物候特征。換言之,“白露”節氣的命名由來分别取白色、露水之義。
白露三候,時序更替
《禮記·月令》中是這樣描述白露的物候特征,“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一候鴻雁來。“鴻雁”俗稱“大雁”,白露之後,北方漸冷,候鳥大雁就成群結隊地飛到南方過冬了。
二候玄鳥歸。“玄鳥”在古代被譽為“神鳥”,是以自古以來便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說法。現如今,“玄鳥”指代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
三候群鳥養羞。《禮記》注曰:“‘羞者,所美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羞”同“馐”,指美食。“養羞”是指諸鳥感覺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馔,就好像人要儲物過冬一樣。
秋意漸濃,詩情生畫意
提到白露,那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為大家所熟悉。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漸漸結成霜。心目中的意中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白露”這一意象将整首詩的意境烘托的恰到好處,此情此景都滲透着感傷。
而在與白露息息相關的詩作中,詩人們感覺時節變化的敏銳度、刻畫眼前風景的精準度讓我們驚歎中華語言之精美。
白露是白居易刻畫湖中景物的蕭瑟之美,“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
白露秋景圖在杜甫筆下形象生動,“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栖。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白露還是杜甫心中的家國之情,“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白露在元稹眼中,不僅僅有秋景美,更是秋收之忙碌與喜悅,“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葉下和秋吹,驚看兩鬓毛。養羞因野鳥,為客訝蓬蒿。火急收田種,晨昏莫辭勞。”
讀詩,其實是滋養自身的方式之一。我們在詩中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看到最美的風景,感受古人在面對時間流轉、季節更替的感受,真切且美好。
白露秋來,天氣轉涼,記得早晚添衣。同時,不要忘了找尋片刻時光,與古人對話,與詩對話,感受詩意與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