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切疾病,源于3件事

作者:七裡河釋出

《黃帝内經》說:“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

天地萬物,皆遵循陰陽節律。

人食五谷,與萬物共沉浮、互交感,自然也受四時五行的影響。

失常就會生病,無節便會染疾。

人體的一切疾病,無不源于3件事!

一切疾病,源于3件事

01

飲食不節

《本草綱目》說:“飲食不節,傷人頃刻。”

飲食不加節制,吃得過飽,會損傷脾胃。

三分饑餓,有助于補精益氣,更利于健康。

醫學泰鬥鐘南山,87歲的高齡仍精神矍铄、走路帶風,除運動健身外,得益于三餐不食過飽。

然而,面對世間美味,許多人隻顧口腹之欲,無視身體康健,最終自食苦果。

南北朝時期,宋明帝劉彧便是個飲食無節之人。

據《南史》記載,他一頓能吃好幾斤魚鳔和兩百片臘肉。

後來,他身患重病,仍不知節制,每頓依舊吃到肚撐才肯停下來。

一次,他不顧宮人勸谏,堅持吃下幾大碗肉羹,最終因腸胃不堪重負,活活撐死。

《養生延年錄》說:“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壽;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不僅不能食得過飽,還不能過于油膩葷腥。

自然界中,肉食動物都是尖齒,素食動物皆是平牙。

人類有32顆牙齒,28顆是平牙,隻有4顆是尖齒,可想而知,應少葷多素。

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三餐均衡搭配,有節有度,方能遠離疾患,長命百歲。

一切疾病,源于3件事

02

起居無常

古時的先民,對陰陽時令十分重視。

他們将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子時入眠,卯時醒來,是為順應自然。

子時(23:00至1:00),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此時陰氣最盛,陽氣最弱。

若在此時熬夜,将十分損耗氣血,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

卯時(5:00至7:00),也是日出之時,是清腸胃、排毒素的最佳時間。

此時醒來,利于人體新陳代謝,促進氣血循環,也讓一天的精力更加充沛。

古時候的人,以農耕為主,看似辛苦勞累,卻筋骨強健,很少生病。

而今時的人,生活條件比古人優越百倍千倍,卻常晚睡晚起。

導緻年紀輕輕,便面色暗黃、精神萎靡、肌體無力。

清代名醫張隐庵說:“起居有常,養其神也。”

起居有規律,才能頤養心神,使精神抖擻,生命力旺盛。

曾國藩初到京城任職時,因晚睡晚起,導緻整個人精力虧損。

直到一場大病之後,才幡然醒悟,改變了作息。

不僅氣色變好,處理起政務也更得心應手。

後來,他多次在家書中告誡弟弟,要早睡早起,不要起居無常。

違背自然規律,人體陰陽失衡,就是在透支生命,消耗健康。

一切疾病,源于3件事

03

情緒不穩

古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中說:“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氣。”

情緒不穩,氣就不順,人很容易陷入焦慮、抑郁、擔憂、驚恐之中。

若長期得不到纾解,就會讓人體免疫系統變弱,引發器質上的病變。

古時,有位男子花重金買下了一座四合院。

他看着開闊的院落和院中的大樹,内心歡喜不已。

一天,一位路人神情慌張地告訴他:“這棵樹不吉利,得趕緊砍掉。”

男子大驚,詢問緣由。

路人說:“四方院子,中間一棵樹,此乃‘困’字。”

男子一聽,也覺晦氣,決心砍掉大樹。

此時,又有一人路過,見狀連忙制止:“如果沒了樹,四方的院子裡隻有一個人,豈不成了‘囚’嗎?”

男子聽後,放棄了砍樹的念頭。

此後數日,看着院中的大樹,男子焦慮難安,竟然一病不起。

一位禅師經過,聽聞此事,笑着告訴男子:

“砍了樹,院子陽光充足;留下樹,可納涼消暑。何苦愁出病來?”

中醫認為: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腎主恐。

情緒與五髒相連,一旦喜怒無常,思慮過重,就會讓疾病趁虛而入。

《莊子》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最進階的養生,便是順應自然,順應變化,保持内心的平和穩定。

心緒安甯,才能氣血歸經;情緒穩定,方能百病不侵。

《韓非子》說:“萬物莫不有規矩。”

若想遠離疾病,延年益壽,應當順應四時規律,合乎陰陽五行。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情緒順達。

人生自然無憂無恙,歲歲長安。

來源:詩詞天地

一切疾病,源于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