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話說“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該怎樣了解?說得有道理嗎?

作者:農人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文化中,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許多智慧,其中的俗語,更是言簡意赅,曆經千年歲月仍長盛不衰,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日常生活中,我們看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通常用精氣神來形容,比如身體很健康,就會說精氣神十足,相反生病了,就會用精氣神差來形容。

民間也流傳着一些相關的俗語,譬如“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這句俗語,說得就很有道理,放到現在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俗話說“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該怎樣了解?說得有道理嗎?

據了解,“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實際上是從《黃帝内經》裡的一句話演化而來,很是富有内涵。

文中說:人二十者,四日一洩;三十者,八日一洩;四十者,十六日一洩;年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洩;年六十者,一月一洩。

這裡所說的“精”和“火”屬于道教術語,分别指代精氣和陽氣,合起來稱作“精氣神”,是構成人體生命意識的基礎,并且這三者關系十分密切,往往相輔相成。

俗話說“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該怎樣了解?說得有道理嗎?

老不洩殘精。意思是人老了以後,對于殘留的精氣不要輕易排出或消耗,這裡的“精”又指的是精血,延伸至男性的那點事,這對于有點閱曆的成年人,都不難了解。

人的年齡大了,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精力旺盛,要克制自己的沖動,節制自己的欲望,以免縱欲過度,透支身體。

尤其是過了五旬之後的人們,身體内所含的“精”則會越少,一定要引起重視,切不可将自己僅存的一點精氣神都消耗殆盡,這樣隻會釀成苦果,追悔莫及。

是以,步入老年後,身體各個器官已經衰老,應該量力而行,别總是不服老,事事逞強鬥猛,養精蓄銳、留住精氣神才是王道,所謂的“老不洩殘精”蘊含的就是這個道理。

俗話說“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該怎樣了解?說得有道理嗎?

少不食壯火。意思是年輕人本就生龍活虎,身強體壯,身上的陽氣本身就很足,即使幹活勞累一天,隻要休息睡一覺,活力很快就能恢複。

但是,一些人為了補身體,大量食用補品,營養已經超出了身體的負荷,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僅精力沒提上去,還可能是以而耗散人體的正氣,進而還容易患病。

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年輕人本來就身強體壯,肝火旺盛,此時如果大補特補,看似對身體好,精力更旺盛,實際上等于提前透支身體,将來後患無窮。

古代曆朝曆代帝王,為了延年益壽、香火旺盛,青春鼎盛之時不思如何強身健體,反而追求那些“陽火”之物,最終反受其噬,自吞惡果。

俗話說“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該怎樣了解?說得有道理嗎?

總的來說,通過上文解讀後,相信大家對于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有了更好的了解。

健康是成功的命脈,是生活的本錢,沒了健康,一切都是浮雲,同時也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要量體裁衣,凡事要有一個度才行,超過這個度之後,反而會過猶不及,朝着相反的方面發展。

寫作是一種修行,渡人亦渡己。

如果你看後有所受益,或者看後有所醒悟,感謝你的關注和分享,願我們一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有緣相識,關注我們一起前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