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作者:凱叔講故事

#這才是家庭教育#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作者 | 葉聽楓

每天早晨,鄰居「咆哮大嬸」對一年級兒子的催促聲都能響徹整個樓道。

「還不快點起床,馬上要遲到了!」

「刷個牙磨磨蹭蹭的,快點!」

「還剩5分鐘就出門了,快點吃!」

鄰居常跟我抱怨:「一早晨就耗盡了一天的力氣,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真的傷不起!」

的确,很多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都有做事拖延、磨蹭,缺乏專注力、自制力,低效率等問題。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效率。

孩子隻有有了時間觀念,才會懂得時間管理。

但是,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後天培養的。

我們需要先了解孩子的磨蹭,才能解決孩子的磨蹭問題。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總是磨蹭的孩子,也許被冤枉了

有時我們會發現,好像越催促,孩子越慢,真是急死人了!

其實,孩子們着實被冤枉了。

6歲以下的孩子愛磨蹭,沒有時間觀念,皆因為他們真的不認識時間。

大人嘴裡的1分鐘、5分鐘、10分鐘,孩子根本不知道有多長,也就無法在規定時間内完成要做的事。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心理學家發現:

孩子2.5-3歲,時間觀念才開始發展。

到了6歲,大部分孩子仍然不會認表,對于具體時間有多長也沒什麼感覺和概念。

一直到8歲上國小後,孩子才有了一點時間概念,知道按時上學,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6歲以下的孩子愛磨蹭,還因為生理能力不足,以及做事的動力不足。

有次我要先送5歲的兒子和奶奶去動物園,然後趕着去開9點的公司會議。

他在門口慢吞吞穿鞋,魔術貼粘好又一遍遍撕開,然後又說要去廁所拉臭臭,急得我團團轉,不停大聲喊他:「快點,快點!」

而兒子坐在馬桶上不緊不慢地答:「為什麼要快?我們去早了,說不定那些動物還沒吃早飯,不肯出來呢!」

讓人哭笑不得。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從3歲到7歲,孩子的大腦一直在發育,腦容量不斷增加,神經元連結不斷增加,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做到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快速反應。

是以,面對孩子的磨蹭,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一定的時間頻率下,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提高熟練性;同時調動起做事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做事的效率。

孩子會做了、想做了,當然做得就快了!

成長需要時間,父母更需要耐心。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很多磨蹭的小孩,是父母一手養出來的

媽媽們覺得不停唠叨、催促的生活痛苦異常,可對于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同樣呢?

有個孩子說,我真不想回家,一回家我媽就跟個機關槍似的唠叨,吵得我什麼都做不下去,做不好。

磨蹭,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往往就是這麼養出來的。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1. 父母催太多,擾亂孩子節奏

有次去朋友家做客,她兒子從幼稚園回來,剛進門,朋友就大喊:「快去洗手,外面髒死了!」

孩子剛走到衛生間,朋友又尖叫一聲:「怎麼不換鞋呢,快去換鞋!」

孩子又跑着去拖鞋,朋友又去拽孩子的衣服:「全是土,快點脫下來!」

最後,孩子又氣又急,衣服沒脫,手也沒洗,賭氣鑽進自己的小屋裡。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朋友歎口氣:「這孩子又磨蹭又不聽話,真不好管……」

其實,哪裡是孩子的問題呢,明明是大人督促太多,操心太多,完全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做事的節奏。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無法一次性接收兩個以上的要求指令,否則思維就會被打亂,手忙腳亂,容易出錯,更何談計劃性、條理性和時間觀念。

2. 父母包辦太多,讓孩子産生惰性

閨蜜的兒子6歲,幼稚園大班了,可一家人還拿他當小寶寶一樣「伺候」。

每天早晨,媽媽給他穿衣服,外婆幫他擦臉、刷牙、喂飯,爸爸幫他背書包、穿鞋子......

本來孩子都能自己做的事,全家都替他做了。

閨蜜無奈地說:「沒辦法啊,早晨的時間太緊張了,他又磨磨蹭蹭的幹不好!」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其實,很多磨蹭、拖延、懶散、缺乏自理能力的小孩,都是愛包辦的父母一手培養出來的。

從一開始的孩子磨蹭被催促、被責罵,到後來父母為節約時間一手包辦,慢慢的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

「反正我也做不好,反正做不好會被罵,那還不如不做!」

美國一所中學有個規定:不允許家長幫孩子把忘在家裡的午餐、課本、作業、運動鞋等物品帶到學校,就是要讓孩子們自己承擔責任,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隻有孩子有了責任心,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才能建立時間觀念。

3. 父母不信任孩子,會讓磨蹭更糟糕

我表姐對兒子有句口頭禅:「你看看你這個磨蹭勁兒,跟你爸一模一樣!」

每次聽到這話,那男孩總是難過地咬一下嘴唇,然後迅速低下頭。

這句話向孩子傳遞了一個消極的暗示資訊:

「你就是一個天生磨蹭的孩子,再努力也沒辦法改變。」

「我對你沒信心,我不監視你做事,你就不能按時完成!」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被父母貼上這種标簽的孩子,很難體驗到快樂、積極的情緒,做事就會更磨蹭、懶散——「是啊,你看,我就是這麼慢。」

惡性循環就這麼造成了。

要想孩子有效率、有時間觀念,正向鼓勵比惡語打壓更管用。

不磨蹭、有時間觀念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都做了這些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适當放手,給孩子支配時間的權力,承擔後果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學會安排時間,養成自律、自我管理的習慣。

給孩子積極的、有目的性指令

比起不停地催促孩子「快點,快點」,更好的解決孩子磨蹭的方法是給他一個能調動積極性、有目的性的指令——「你做好什麼,我們就怎樣......」

比如:

「如果快一點把褲子穿好,我們就能第一個到遊樂園了!」

「如果趕快背好書包,就會比好朋友琪琪早點到幼稚園。」

這樣,孩子就能意識到時間的緊張,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速度。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讓孩子快起來,還可以跟孩子玩比賽的遊戲。

有段時間,我兒子早晨起床都不願意穿衣服。孩子爸就拿着衣服跟他一起鑽到「被子帳篷」裡,比賽誰先穿好衣服,誰第一個鑽出帳篷。每次兒子都玩得不亦樂乎,屢試不爽。

幫孩子建立時間知覺

我們給孩子下達指令時,經常會說「一會兒怎樣怎樣」的模糊話語,這樣不利于孩子對時間的長短建立感覺。

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一定要讓孩子看到、感覺到真真切切的時間。

更好的說法是告知具體時間,提前約定,比如:

「我們再玩10分鐘就去練琴了!」

「再看5分鐘電視就要去上床睡覺了!」

這樣,孩子慢慢就會對1分鐘、5分鐘、10分鐘的時間長短有了感覺,進而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節奏。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約定好了時間,父母提前提醒或定好鬧鐘也很重要,遵守承諾是孩子願意做的事。

比如,每次跟兒子約定好30分鐘後回家,我就會定好鬧鐘,并提前提醒他:「還有10分鐘哦!」「還有5分鐘哦!」

時間一到,鬧鐘一響,我一喊,兒子就會很配合地跟我回家了,而不是來回拉鋸,磨蹭着不肯走。

幫孩子規律作息,習慣養成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

上了國小後,課業壓力加大,孩子的時間就變得更緊張了。

一位國小班主任曾說:「班上40個孩子,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除了學習習慣好,時間觀念也非常不錯。有了時間觀念,孩子才能更自律,做事更有效率。」

柯維先生在《快樂孩子的7個習慣》中說:

做事要分主次,先工作,後娛樂。

不該做的事,勇于說不,在重要的事情上花時間;

學會制定優先級,做日程表,并執行計劃;

對自己有紀律,做事井井有條。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通過列清單、畫時間餅、建立規律的時間表的方式,幫孩子提前記錄一天要做的事有哪些,并确定哪些是必須要做的事,哪些事要在什麼時間做。

當孩子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打一個勾或者貼一顆小星星,讓他們體驗把時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成就感。

及時鼓勵好過不停指責

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父母給予及時的獎勵很關鍵,比如「這次比上次快多了!」「真好,這次不用媽媽提醒就做好了!」

通過獎勵和鼓勵,會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讓孩子更加自律,受益終生。

心理學家說,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學不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做錯了3件事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總急于對孩子做出好或壞的評判。

給孩子一點時間去适應,一點空間去施展,一點自我去釋放,再加一點為人父母适當的牽引,相信孩子一定能從幼芽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沐浴陽光,熠熠生輝。

或許這份磨蹭,正是成長最可愛的模樣。

- End -

作者:兒童教育心理學碩士,家庭教育研習者,看書,烹茶,帶娃娃。本文部分圖檔來自故宮淘寶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