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短評:世界環境日,敬畏一個美好世界

作者:華輿

裝置藝術作品《無塑》在北京展出;舒展靈動的“生态國術”在杭州上演;20餘家主流媒體近距離體驗甯夏首座花園式再生水廠;百名最美生态環境志願者齊聚山東2023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在這個倡導注重環保、正視環境問題的節日推展超過半個世紀後,群眾對于環境問題的認識有怎樣的改變?中國又為世界環保做了哪些貢獻?

短評:世界環境日,敬畏一個美好世界

  ▲2022年11月12日,習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出席COP27生态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邊會作主旨發言。(圖檔來自中新社)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到現在各國政府每年在6月5日開展各項活動,聚焦宣傳、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環境日開創了現代環保活動,也不斷啟發人們思考: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其根源究竟在哪裡?西方學界的代表性觀點中,有的把人口快速膨脹鎖定為頭号根源;有的強調世界經濟增長把生态推入困境之中;有的堅信技術發展是罪魁禍首;有的歸因于消費和不當的生活方式;還有的認為環保主義者制造威脅論限制社會發展。

盡管觀點各執一詞,但共同的一點是,人們已經意識到,環保問題關系人類社會的前途與命運,關系到各國的不同利益,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博弈、複雜的全球議題。

短評:世界環境日,敬畏一個美好世界

  ▲2021年11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閉幕,各締約方最終完成了《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秘書處供圖)

在國際政治博弈中,西方國家常常借各類環保問題限制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如指責中國在快速發展中,資源需求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顯著,要求中國接受與發達國家一緻的減排任務。歐盟、美國打的“環保牌”,一度令中國十分被動。

而在過去十年,随着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和節能減排的成效顯著提升,在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生态環境品質也在持續改善,碳排放強度大幅下降,環保已被中國提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在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方面,中國已是全球“主力軍”:

2021年10月,《自然》雜志報道,在NASA傳回的衛星圖像資料中,中國多地在悄然變綠。從2000年到2017年,地球綠化面積增加了相當于一塊亞馬遜雨林的面積,其中1/4歸功于中國。相較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森林覆寫率僅有8.6%,如今中國的森林覆寫率,已經達到23.04%;

中國外交部稱,2017年至2021年,中國萬元國内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連續下降,其中2019年底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标;

中國國家統計局披露,中國機關GDP碳排放強度下降34.4%。2021年,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首次超過煤電,清潔能源發電裝機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

中國環保部通報,十年來,中國重點城市PM2.5濃度累計下降57%,全國地表水Ⅰ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23.8%,達到87.9%,已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從這組公開報道的數字中可以窺見,中國環保力量一直在行動,幾十年來雖然有不足;有曲折;有反思;但更有努力地奮進前行,取得的不僅是卓著的成績,更創造了一個美好宜居的環境。特别是近十年來,成效更是令世人刮目。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中國人對于環境和生态的重視,其實深深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由荀子的“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可見一斑。

短評:世界環境日,敬畏一個美好世界

  ▲北京故宮外的“千裡江山圖”雕塑傳遞着中國文化的自然審美情趣。(圖檔來自中新社)

從古至今,華夏民族都是一個“環境友好型”民族。《莊子》中就認為,人與自然萬物應該和諧統一,互利共生。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體制決定古人熱愛自然并敬畏自然,認為對大自然的任何破壞都會反噬到人自身,人隻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生存下來。

人類處于自然之中,而非自然之上,自然環境是萬千生命共享的栖息地,環保不是政治家間的讨價還價,用真心呵護環境,當常懷敬畏之心,始終保持定力。(完)

作者/王肅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