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媽媽最後的朋友圈令人心碎,别讓網暴譴責掩蓋真實問題

作者:王新喜

文/王新喜

被撞孩子媽媽最後一條朋友圈曝光,留言讓人心碎。

朋友圈背景照片是孩子爸爸抱着兒子,兒子與父親笑的很燦爛,這是一個美滿幸福家庭的畫面。下面的留言是“孩子你是不是很孤單?媽媽想去陪陪你。”這句話其實可以聽到一個媽媽心碎的聲音與輕生的念頭,如果家屬及時發現她的朋友圈這條文字,并及時安撫,可能會避免悲劇的發生。

孩子媽媽最後的朋友圈令人心碎,别讓網暴譴責掩蓋真實問題

從被撞國小生媽媽墜樓前最後一條朋友圈來看,她在那個時候可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了。

壓垮她的稻草是什麼呢?

很多人知道,六一兒童節剛過,看到别的孩子快樂的過兒童節,失去孩子的媽媽肯定會觸景生情,原本是幸福的一家,現在卻支離破碎,心裡無法接受這個現實,過不去這道坎。據知情人介紹,媽媽的母親就是害怕女兒有什麼想不開,才來到家裡陪着她。

又或許是從事發到她結束生命中間,與涉事機關校方經曆過一段不愉快的溝通協商,相關部門怎樣處理等一系列過程與結果,對其影響很大,雖然在報道的鏡頭中,她保持了理性與堅強,但内心早已崩潰,根據當時的報道,學校已經與家屬達成了90萬元的賠償協定,家屬接受了賠償并表示孩子将在下周火化。

如果回過頭來看,在多天的維權中,接受采訪中,她努力克制悲痛、盡可能回憶當時的細節,但在孩子的頭七,看到孩子的遺體被火化,可能精神刺激很大,尤其是此前家屬有說到:“孩子平時手破了都會哭,現在孩子被撞得臉上血肉模糊,該有多疼啊!”孩子母親想到孩子被撞身亡時的慘狀,看到火化後的情景,可能終于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接受不了這個打擊。

是以,這個媽媽可能在後來的幾天,沉浸在悲傷中出不來,覺得孩子走得太可憐,太孤單,就産生了去陪孩子的念頭。

而有沒有可能是網暴讓這個媽媽心理受不了而選擇了輕生的念頭,可能會有,但這個可能性或許并不大。孩子媽媽的心思在這個時候可能不會去理會那些網絡噴子,也不會去刻意關注網絡評論,而從朋友圈最後一條留言來看,她更多是在沉浸在對孩子的過度思念與悲痛情緒中出不來。

是以,目前網絡輿論現在某種程度有些走偏了,網暴者有責任,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相關部門和人員責任更大,如果學校早早實作人車分流,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如果劉某沒有對孩子進行二次碾壓,或許孩子隻是輕傷,并不會傷重身亡。如果沒有二次碾壓,孩子沒有生命危險,孩子媽媽無論如何都不會走到輕生這一步,如果沒有被一個周姓的人譴責說她在學校鬧事,她的情緒也會好一點,如果校方和相關部門還有肇事者但凡能在前期盡量滿足家長的訴求,做好撫慰工作,及時公開道歉,可能母親的悲痛與心結也會少一些。

現在鋪天蓋地的說是網暴問題,全部帽子都扣在了網暴者頭上。一個問題是,短短幾天,小孩媽媽沉浸在失去孩子的巨大悲痛之中,真有心思去拿手機翻看網絡評論嗎?

對于冷血、無情、滿懷惡意的網暴者,無論如何譴責都不為過,但是我想這可能并不是主要原因。

在網際網路上,很多人都發表過激言論,比如說,調侃蔡徐坤、馬保國的人也不少,各種視訊惡搞廣泛存在,是不是都可以列為網暴?而想要實名制評論,也很難做到,可能也會牽扯到言論自由的範疇。

當然,言論自由,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而非惡意诽謗、辱罵與侮辱,正如有人憤怒的說到,言論自由是給人的,不是給牲口的。

但從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各大平台也很難杜絕這種網暴的發生,随意評論他人,第三者凝視,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隻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而且很多言論,很難說清楚,他是在調侃還是在網暴。是以,面對網暴,普通人需要練就強大的内心,屏蔽它,别把它當一回事。

尤其是尋求和追究網暴者的過程中又會産生新的無法控制的網絡暴力,比如如今網友在評論區網暴一個叫菲兒的網暴者。這讓同名的網友受到牽連,目前已有叫菲兒的釋出視訊澄清自己并非網友所說的菲兒。是以,如果讓情緒繼續蔓延下去,業内也擔心其他無辜的人被牽連進去,如果按照防止網絡暴力的标準來限制發言,網際網路很多評論都出不來。

别讓網暴譴責掩蓋真實問題

如果要追究網暴者的責任,那些粉絲幾百萬的自媒體部落客是否可以追究他們的連帶責任,那些大的媒體與自媒體在釋出當事人的視訊時,是否有打馬賽克呢?是否故意引導輿論往顔值穿搭方面?平台是否及時對不良言論進行隐藏,是否保護當事人賬号?而不是特意标注。

當然,如今網暴的事情鬧這麼大,隻能對那些噴子說,對待特殊群體尤其是受害者群體一定要保持足夠的尊重與同理心,尊重生命,上網發言要有敬畏之心。在網暴者人人喊打的當下,你對别人的網暴,一旦引發公憤,可能就會被網友大軍網暴,從目前的事情來看,很多網友已經在評論區集體人肉某些網暴的節奏帶領者,可以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但是作為平台,也還是要有更加嚴厲的賬号追蹤機制來盡量避免網暴情況波及平台公信力,娛樂化的平台不代表要娛樂至死,不去消費别人苦難,這是做人的起碼良知與底線,也是一種獨立思考。

當然,我們更不能讓網暴的譴責掩蓋了事件的真實沖突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記者坦言自己曾經去支援國内某露天煤礦塌方事件,因某些原因,這次事故在公開管道被禁止讨論,但他接觸了大量遇難者家屬,發現有一部分在和公家、礦場談判時因為某些訴求難以達到,被扣上了“胡攪蠻纏”、無理取鬧的帽子,最後在異地維權時一輪輪談判的軟磨硬泡下終于松口接受。

那麼放到孩子母親身上,在前期與校方談判的時候,也是遭遇了類似的情況,某些訴求難以達到,前期也是遲遲不肯道歉,也有說到一個叫周俊的人譴責說她們在這裡鬧事,對學校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孩子媽媽最後的朋友圈令人心碎,别讓網暴譴責掩蓋真實問題

這些訴求的不順肯定也在前期對孩子母親造成了一些心結,是以,如果把所有的輿論焦點都放到網暴者身上,而忽略了孩子母親在現實中遭遇了什麼,避開了校方的責任與進行中的過失,其實是一種失焦了,對于其中的責任相關方說,他們其實也是希望網絡輿論轉移到與碾壓案子本身沒有關系的網暴者身上,讓網暴者承擔起所有的責任。

當然,這對網暴者無疑也是個教訓,在悲劇面前,你如果用你的冷血、惡意、語言暴力來對待受害者,可能,你可能就要承擔起事件的全部焦點與譴責甚至幫助責任人去承擔責任。這麼大的責任,你們承擔的起嗎?

是以說,目前網暴者引發衆怒背後,其實也給很多網友上了一課,普通人在釋出一個評論時,最好想一下背後可能會有什麼代價。

而對于這件事情本身,這不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而是校園安全責任事故。索要賠償也好,追究刑責也好,家長怎麼做都不過分。在此之前孩子母親曾經面對鏡頭公開說過她現實裡受到一個自稱周俊的警務人員言語暴力,這種現實裡的言語暴力性質比網暴要惡劣的多。

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在這類公共安全事故發生時,如何更有溫度與有效率且能公開、合理的解決受害者的實際訴求,解決事情的真實問題與主要沖突,網暴是對受害者傷口撒鹽的一方面原因,但不是事件本身的主要沖突,也别讓未來類似事故發生,讓網暴轉移輿論核心焦點,别讓對網暴的譴責掩蓋了事件本身的真實沖突與真實問題以及實際解決訴求的路徑,這可能也是人們需要關注并且令人擔憂的地方。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