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有三蘇①|傳承:尋找回家的路

作者:第一讀者

一座三蘇祠,千年流芳地。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四川眉山考察。在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轼、蘇轍的故居三蘇祠,習近平總書記了解三蘇生平、主要文學成就和家訓家風,以及三蘇祠曆史沿革、東坡文化研究傳承等情況。他駐足感慨:“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

三蘇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始建于北宋,原是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清康熙年間重建,成為全國最負盛名人文景觀之一,也是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憑吊三蘇的文化聖地。

千百年來,蘇家父子三人為文、為人、為政,都被後人推崇為理想的标杆。

在習總書記視察眉山和三蘇祠一周年之際,我們策劃了《中國有三蘇》專題報道,圍繞擲地有聲、意味深長的“傳承”“守護”“源頭”“父子”“家風”“家教”“摯愛”“鄉愁”“根脈”“沃野”等關鍵詞,追尋三蘇的精神根脈,展示三蘇的人格魅力以及三蘇文化的曆史價值。即日起,本報新媒體平台将分10期連續釋出。今天為大家講述“傳承”的故事,這是整個系列的開篇,是對三蘇祠與三蘇文化的概括。

本次策劃由賈璋岷老師主筆,并得到中共眉山市委宣傳部、三蘇文化研究院、三蘇祠博物館等專家團隊的大力支援,在此表示感謝。

中國有三蘇①|傳承:尋找回家的路

▲三蘇祠裡的蘇轼雕像(董小玥/攝)

浩瀚宇宙,星河燦爛。仰望星空,人們總會思索,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

在人類文化的璀璨星空中,有無數顆明亮的巨星。在中國文化中,有一組星座,十分明亮。他們是一家人,一家三父子,光耀千秋。

在眉山市,有一片古建築。這裡,曾是中國著名的三位文化巨匠的家。他們生活在中國的北宋時期(960~1127)。其中,蘇洵是父親,他的兩個兒子叫蘇轼、蘇轍。

他們的家,今天成為了紀念他們的場所。連同家裡的園林,浸透中華文化的綿遠意蘊。它叫“三蘇祠”。

在中國,一提到這一門三父子,人們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一提到這座古建築,都會心生向往之情。它的影響,在世界上越來越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座古建築和園林,作出過評估,于2018年1月,授予三蘇祠“文化遺産保護榮譽證書”,稱其“為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裡流淌着中華文化血脈,充滿了人間煙火,又閃耀着聖潔的光輝。它是中華文化的符号,有着平凡而傳奇的韻味。

中國有三蘇①|傳承:尋找回家的路

▲三蘇祠内的銀杏樹(圖源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官網)

進入三蘇祠大門,庭院有三棵大樹。

兩棵高大的銀杏昂然挺立,遮天蔽日。銀杏,在中國是一種奇妙的樹,它分為雄樹和雌樹。在三蘇祠裡,講解員會說:“這兩棵樹都是雄樹,隻開花不結果,是蘇轼、蘇轍兩兄弟的象征。”

在兩棵大樹的旁邊,有一棵更加遒勁的大樹。這種樹,在中國西南,人們叫它黃葛樹。它的獨特,在于當春天萬木蔥茏的時候,它才開始飄落黃葉,同時萌發嫩綠新芽。枯葉、嫩芽并存一樹,生生不息,構成植物界奇妙景觀。這時,講解員又會告訴遊客:“這一棵千年大樹,象征着父親蘇洵。”

一棵上千年、兩棵上百年的奇妙古樹,代表着蘇家三父子,左右攜手,前後顧盼,其情其勢,動人心魄。

神奇的古樹,當然隻是一種美好的寄托與載體。

一道道幻動的光影,可以活潑起古老虬勁的枝丫。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為什麼千年之下,中國人還對它充滿了崇敬?

植物是造園的重要元素,也是主人品格和感情的外化之物。三蘇祠的這方園子,就是三位文化巨匠的生命世界。

滿園的潇潇竹影,搖動着風吹雨敲的潇灑;回廊相連的消寒館,海棠花嬌豔欲滴;瑞蓮池的滿池紅蓮,寄托着高潔的情操;廊道旁的密葉丹荔,訴說着萬裡之外的思念;楚頌園的橘林,展現着造園者的獨到匠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在授予三蘇祠的榮譽證書中提到,院内亭台樓榭、古木扶疏、翠竹掩映,蘇轼塑像點綴其間,頗具中國古典園林之風韻。

證書裡還說,三蘇祠呈現了蘇氏家族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神聖、莊嚴又具有象征意義;這裡珍藏并陳列有宋、元、明、清時期的古籍、瓷器以及書畫作品。

從南大門進入,三蘇祠主體建築沿中軸線延伸。光影流動,人們的情緒在起伏流暢的格局裡悲欣交集。

三蘇祠的房子崇高而自由。自南向北縱列延展,東西兩旁配以廂房,主體建築群由此分為形制不一、程度不同、大小不等的圍合空間,虛實相對,靜動照應。水光波影,在島狀般的形構裡徜徉,以肅穆的心凝視文物,用甯靜的步伐丈量回廊,幽深的甬道使人沉思,開闊的庭院使人豁達。

一草一木、一廊一亭,都在回望,回望曆史的凝重,回望文化的魅力。這座宅子的主人,三位蘇姓大師,一生仰望星空,心向遠方。在黃州的大江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面對同舟朋友那人生無常的短促感慨,蘇轼以江水、明月為喻,追問宇宙的無窮,“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星空在上,明月在心,在超乎同侪的宇宙觀、人生觀的導引下,他同時也在尋找回到家鄉,回到精神家園的路。

今天的人們,也在回望。回望,就是尋找,就是傳承。我們會用今天的浪花,激蕩遙遠的長河。回望古老的祠,守護好這份人類共同的文化珍寶。(賈璋岷/文)

編輯:董小玥 責任編輯:何建 稽核:周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