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作者:淩軒a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文 | 淩軒

編輯 | 淩軒

●—≺ 前言 ≻—●

2012年,一隊穿着考究的文物專家來到陝西鹹陽的一個邊陲小村莊,他們這次來的目的隻有一個,找到照片上這個叫做孔忠良的男人。

這個男人看上去人如其名,十分憨厚老實。他這一生都在村裡種田,養家糊口,與村裡的其他人别無二緻。

文物專家們千裡迢迢,從西安專程跑到鹹陽來找他,究竟意欲何為?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 天遇奇緣 ≻—●

故事還要從四十四年前的一個奇遇講起,這一年孔忠良年十三,是個正在經曆小升初的少年郎。

1968年秋的一天,剛剛升上國中的孔忠良還沒有習慣老師的教學節奏,他在教室裡整理好上課筆記後,教室裡已經空無一人,孔忠良整理好書包準備回家。

回家路上途經一條小溪,溪流兩側布滿了零碎的小鵝卵石,孔忠良路過時,就挑起幾顆手感上佳的石子打水漂,這是每天下課回家路上必不可少的娛樂環節。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孔忠良正在專心緻志挑選趁手的石頭,旁邊一塊長得像老虎的石塊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孩子最是寶貝這樣長相奇特的石頭,更别提這塊石頭通體透白,晶瑩而有潤澤,摸起來手感好極了。

孔忠良将石頭揣進了兜裡,埋頭接着挑選石塊,到玩盡興之後,孔忠良這才繼續往家的方向走。回到家中父母張羅着他吃飯,小孩子撿到好東西總是要忍不住和大人炫耀一番。他掏出了剛剛在河邊撿到的白色石塊,和父親孔祥發分享。

孔祥發接過兒子遞過來的石塊,心下也覺得驚奇。這石頭一看就是人工打磨出來的,模樣倒像是一個印章。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他讀書少識字不多,印章上雕刻字研究半響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孔祥發是聽着撿寶奇遇故事長大的,他有一種預感,兒子可能真的撿到寶了。

近些年陝西的土夫子猖獗,雖然還不清楚這石頭究竟是不是文物,但是小心一點還是好的,免得被賊人盯上。

孔祥發想了想,不如就直接将這東西交給當地的文物局,要是真的就讓他們來保管,家裡頭也能少操一份心,如果隻普通的什麼小玩意,就給兒子當作玩具了。

打定主意後,孔祥發就開始翻月曆,找個自己有空的日子準備帶兒子進城一趟。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拾“寶”不昧 ≻—●

這天,孔祥發早早起了床,帶着兒子坐上前往西安市中心的車。經過三個小時颠簸,終于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父子兩人都是第一次來這麼大的文化中心,看着友善的接待員有些局促。

孔祥發直接向從業人員說明了他們的來意。“您先帶着小朋友到接待室裡坐一下,我去通知館長。”從業人員見父子倆長途跋涉,引着他們先去休息,倒了兩杯水放在他們面前。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沒一會兒館長就趕來了,父子兩人見館長來起身迎接,館長連忙帶着兩人又坐下。孔祥發将印章遞給了館長,将自己兒子撿到玉的過程一五一十說給館長聽。

館長剛剛摸到印章就發現了其中的玄機,這是一塊由上等和阗玉制成,玉石緻密堅硬,純淨無暇,即使不是文物,僅憑材質就價值不菲。

館長認出了印章上所雕刻似虎非虎的異獸,這種神獸名叫螭虎。相傳龍生九子,第九子螭虎是龍與虎的孩子。

印章下有四個大字,摸着鏡像紋路館長也無法分辨究竟是什麼字,想了想讓從業人員拿印泥和白紙來。等到朱紅色的字被清晰印在紙上,館長将四個字念了出來,分别是“皇後之玺”。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看印章所示,這應該是一枚皇後的玉玺,像這樣的玉玺十分罕見,館長也無法直接判斷出究竟是哪位皇後的,後續還需要交由專家鑒定才能知曉答案。

這個玉玺對文物曆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父子倆聽了館長的話十分高興,他們這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能為國家做出一點貢獻對這對淳樸農村父子來說是天大的好事。

父子兩當即就表示願意将這枚印章交給博物館,館長知道他們的态度後很感動,用力握了握孔祥發的手,還慈愛地撫摸小朋友的腦袋。

“感謝你們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會向上級請示,給你們争取一筆獎金!”館長激動地對着孔祥發父子說到。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父子倆卻立刻拒絕了館長:“這都是應該的,這種貴重文物本來就是屬于國家和所有人民,俺們就是物歸原主,不用這麼大費周章。”

館長又解釋了幾句,見父子倆依舊不願意接受,隻好作罷。但一聽說父子兩是千裡迢迢從鹹陽趕過來的,說什麼也要把父子倆的路費報帳了。

孔祥發一開始也不願意接受,與館長一陣推脫,館長态度十分堅定,見父親不收就把錢塞到了兒子的兜裡,小孩抓着錢有些不知所措。事已至此,父子倆也隻好收下這筆20塊錢的路費。

館長和從業人員将這對憨厚可愛的父子一路送出博物館,看着他們揮手告别,叮囑了好幾句路上注意安全。

而這一别,卻落下了一個遺憾。父子倆趕時間走得急,從業人員忘了問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 表彰大會 ≻—●

這枚玉玺在專家鑒定之後,确認為是現存已知等級最高的一枚秦漢皇後印玺,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陝西博物館。

2012年陝西省成立了文化保護基金會,為了表彰那些對文物保護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基金會開始尋找早年向博物館捐贈貴重文物的人。

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四十四年前捐贈鎮館之寶“皇後之玺”的孔祥發、孔忠良父子。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從業人員在比對博物館檔案時赫然發現,館内資料對這對父子倆除了名字竟一無所知,加之年代久遠,曾經接待過這對父子倆的館長和接待人員已相繼離世或辭職,誰也不能确定這對父子倆是否還在陝西境内。

那個時候的資訊系統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兩個人如同大海撈針。經過從業人員順藤摸瓜層層排查,終于在陝西鹹陽一個名叫“狼家溝”的小村莊裡,找到了當年那個十三歲的小男孩。

從業人員找到孔忠良本人時,他已經是個兩鬓斑白的花甲老人,父親孔祥發早已去世。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這位老人一生都在踐行父親為他起的名字“忠厚純良”,繼承家裡的耕地後勤勤懇懇種地幹活,鄰裡若有需要,他會第一時間前去幫忙。

靠天吃飯的農民大多生活拮據,孔忠良的生活也不寬裕。從業人員看着淳厚的老人十分慚愧,孔忠良聽力有些衰退,就一遍一遍耐心解釋尋找找他的目的。

孔忠良拒絕了基金會的表彰和獎金,說出了父親拒絕館長一樣的理由。他表示曾經館長留給父子的二十塊錢對農村人來說已經是一筆“巨款”,不再需要國家更多的獎勵後。

從業人員也不氣餒,他們知道這是老一輩人的堅守,是以他們找來村支書,幾個人好說歹說說服了孔忠良。

見老人終于願意接受這份早就該屬于他的榮譽,從業人員開心極了,帶着老人踏上返程。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在表彰大會上,孔忠良作為傑出貢獻代表,受邀上台釋出演講。老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表達了自己捐獻國寶的責任和拳拳愛國之心。言語之誠懇,在場聽衆無不動容。

可能會有人疑惑了,“皇後之玺”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能夠力壓十三朝古都陝西的其餘奇珍異寶,坐上鎮館之寶的寶座?這就不得不提曆史上著名的大漢皇後,劉邦發妻——呂雉。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 皇後之玺 ≻—●

作為曆史上第一位記載全面的皇後,呂雉的名字家喻戶曉,但多數人隻知其計殺韓信,生性善妒,手段狠辣。刨去這些,呂後是一名有謀略,有遠見的政治家。

呂雉臨朝稱制時期,為了鞏固大漢江山,呂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讓剛剛經曆戰火蹂躏的華夏疆土得以喘息。面對北匈奴挑釁和冒頓單于的羞辱,呂後強忍起兵的欲望,堅持采用和親政策。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中原百姓不再受戰火侵擾,大力發展生産,為大漢後續的繁榮打下厚實的基礎,給“文景之治”開了個好頭。

孔忠良發現這枚玉玺的溪流十分靠近漢高祖和呂後的合葬陵,在呂後聽政時期曾頒布過一道禁止與南越貨物往來的诏令,上面落印正是“皇後之玺”,後續專家經過字型比對,确定此玉玺為呂後生前之物。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據考證,玉玺上的螭虎紋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螭虎在不同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形象,但無論外形如何變換都不改“龍虎精神”的含義。“龍”代表皇權不可侵犯,“虎”則是兵權的象征,古人會将調兵遣将的符令稱為“虎符”,可見老虎意象在軍事中的地位。

螭虎是戰亂年代的産物,“龍虎之子”彰顯尊皇尚武。秦始皇有一枚“傳世玉玺”,上面所雕刻的神獸也是螭虎。自秦漢後螭虎的核心重心逐漸開始偏移,兇煞更多轉為庇護,老百姓将螭虎紋用在日常裝飾物上祈求平安。

68年13歲男孩撿到玉玺,上交後獲20元獎勵,44年後專家再次上門

由此可以說,戰國秦漢的螭虎是最接近這個意象誕生之初的含義,後續這個形象即使再精美鮮明,始終少了那一股“精神氣”。

是以,這枚出自漢初的“皇後之玺”被後人視為瑰寶中的瑰寶。這些文物是中國上下千年的曆史憑證,保護他們,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孔祥發和孔忠良父子這樣的拾“寶”不昧的人,值得我們歌頌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