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船隻在意大利威尼斯大運河變成熒光綠色的水域中航行。圖/新華社
據路透社、《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報道,當地時間5月28日,威尼斯大運河裡亞爾托橋附近的一片水體變成了熒光綠色。當地警方、環保部門和其他地方機構已對此展開了調查。
威尼斯大運河周邊遍布曆史建築,是遊客主要的“打卡”景點,裡亞爾托橋更是大運河上最古老的橋梁,被視為文藝複興時期的标志性建築。
威尼斯大運河不是第一次“變色”了。1968年,阿根廷畫家尼古拉斯·加西亞·烏裡武魯曾向大運河中投放熒光素,讓水體産生了熒光效果,以此提醒公衆注意保護環境。由于這段掌故,有專業人士猜測,這一次威尼斯大運河變綠,要麼是藻類爆發所緻,要麼就是環保組織所為。
由旱轉澇導緻藻類滋生
威尼斯水網與亞得裡亞海西北部盡頭的潟湖連通,威尼斯水網攜帶的泥沙對潟湖的淤積已經持續了上千年。潟湖盆底的淤泥越攢越多,不僅導緻海平面上升,讓威尼斯時常遭遇洪澇,還使城市建築不斷下沉。
威尼斯多水,是以藻類自然生長繁茂。2021年2月,威尼斯因降雨量過少水位下降,藻類植物一度還爬到了建築外牆上。
事實上在10多年前,威尼斯就曾投入數億美元,希望通過豐富的藻類植物産生光合作用,把海藻轉化為能源,讓威尼斯成為全球第一個以藻類為主要能源的城市。
在2021年,也就是上一屆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一系列的藻類實驗裝置曾引發廣泛關注。這類實驗其實就是借助海藻晶體能夠捕捉少量陽光,傳遞到周圍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從人的視角看有時候确實會發光。環境評估機構表示,運河中的水被一種名為熒光素的無毒物質染色,熒光素是存在于一些動物、藻類和真菌中的化合物。
而進入5月以來,意大利由旱轉澇,威尼斯也啟動了沿海防汛裝置以對抗5月通常罕見的高潮洪水。是以,藻類滋生是導緻威尼斯大運河變綠的主因,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威尼斯當地媒體更傾向認為是激進環保組織所為。
當地時間2023年5月19日,意大利威尼斯,威尼斯舉行第18屆建築雙年展,參觀者在觀看澳洲館展出的裝置。圖/IC photo
激進環保組織嫌疑難除
當地媒體之是以這般懷疑,是因為最近幾個月,意大利、德國等國的激進環保組織又活躍起來了。
就在5月21日,羅馬的著名景點特萊維噴泉,剛被激進環保組織“最後一代”的7名成員傾倒了大量含有木炭的液體,把噴泉池染成了一攤黑水。
特萊維噴泉是著名電影《羅馬假日》的取景地,許多遊客會在這裡許願。
“最後一代”在去年歐洲多地文物遭破壞事件中就曾露臉。去年7月,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館藏波提切利的名畫《春》,被“最後一代”的兩名極端環保分子用膠水将手粘在畫上,幸好有防護玻璃,這幅名畫才沒有受損。
在威尼斯大運河變綠後,“最後一代”出面否認是其所為,但在去年他們也曾多次否認與歐洲文物遭破壞有關,比如否認其成員把豌豆湯潑向名畫《夕陽下的播種者》,但始終沒有完全撇清。
而且,威尼斯大運河被污與特萊維噴泉被污,在手法上也有相似之處,這就更令人懷疑“最後一代”是否主導了此事。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4日,德國柏林,由于極端環保組織“最後一代”涉嫌組建犯罪組織,德國警方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突擊搜查。圖/IC photo
背後或有其他動機
假如真是“最後一代”所為,那麼為何選擇在5月28日動手呢?
有猜測認為,或許與周末在當地舉行的帆船賽有關。在體育賽事舉行期間搞事,确實是歐洲激進環保分子常用的手段。同時,另外兩個事件也可能是促使激進環保分子搞事的理由。
最近,德國總理朔爾茨剛剛嚴厲抨擊了“最後一代”,稱該組織的行為完全失去了理智。5月25日,德國警方以通過籌款吸納犯罪資金為由,對德國境内的“最後一代”進行了大規模搜查。
或許,把威尼斯大運河染綠,是要傳遞在遭遇德國打擊後,“最後一代”不會屈服的信号。
此外,為期長達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又一次開幕了。今年的雙年展突出探讨“殖民主義景觀”“跨國采掘主義”造成的環境災難,想象在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将複古。這些原本正常的理念展示或許為激進環保主義者提供了意外的靈感和動機。
多年以來,威尼斯一直在脆弱的生态環境中努力維護着其光彩。而如今,這座水城似乎正面對另一重考驗,即歐洲激進環保組織變換花樣刷存在感所帶來的新威脅。
撰稿/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遲道華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