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作者:博古說

前言

意大利歌劇在19世紀達到了全盛時期。這一時期形成了一種浪漫派的歌劇,它以“Bel canto”演唱為核心,強調想象和情感,其樂曲和詠歎調都帶有作曲家自己的創作風格,并突出表現了那個時代的強烈情感。

羅西尼,多尼采蒂,貝利尼等人的先後登場,更是把它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音樂和文學的融合是這一時期的一種創作潮流,這一時期的意大利歌劇大多是從同一時期或前一時期的名著、小說、戲劇和戲劇中提取出來的。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尤其是威爾第,他的很多歌劇劇目都是從文學作品中改編而來。例如,根據德國作家席勒的名作《陰謀與愛情》改編的《路易莎·米勒》;《弄臣》是根據法國作家雨果的名作《國王尋歡》和其他作品而創作的。無論從文學還是藝術上來說,這兩部作品都可以被認為是意大利歌劇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

《麥克白》與《威爾第》都以麥克白與奧泰羅為主角,他們在莎士比亞亞的悲劇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人不僅是悲劇的施害者,也是悲劇的犧牲者,他們都是一對被自己摧毀的悲劇性人物。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相似性

黑暗是造成悲劇的原因。麥克白是鄧肯國王的堂兄,他曾多次參加過戰争,是以他在王室和人民中都很受歡迎。但是,麥克白心中被個人的欲望和對王位的貪欲所充斥,他對自己所處的位置并不滿意,是以,他萌生了“弑君”的想法。無窮無盡的占有,使他變成了一個殘忍的人,使他殺死了班柯、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孩子。

奧泰羅既是一位勇敢的将軍,又是一位對心上人黛絲戴莫娜一往情深的男人。但奧泰羅天生就是個“摩爾人”,這讓他對别人充滿了嫉妒和懷疑。他對卡西奧這個“當地人”的助手很是羨慕,而且他的口才也很好,這使他常常在公衆面前大放異彩。雅戈就是利用了這一點,殺死了黛西.戴莫娜。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由外在刺激引起的悲劇。麥克白所受的外在刺激是由三個巫婆和麥克白夫人引起的。在《麥克白》的第1幕中,麥克白在凱旋而歸的途中,遇見了三個巫婆,并從三個巫婆那裡得知他将登基為蘇格蘭之王。三個巫婆的預言在麥克白的心中引起了一種潛在的對王位的渴望。後來,麥克白夫人的挑釁和挑釁,讓麥克白更加下定決心要殺死鄧肯,加快了他的計劃。

奧泰羅所受的外在激勵,是由雅戈的“挑撥”所緻。劇中雅戈利用奧泰羅送給黛絲戴莫娜的“手帕”,利用奧泰羅對卡西奧的妒忌,制造出黛絲戴莫娜和卡西奧的“奸情”,并以此作為的替代品。在那之後,雅戈一直在向奧泰羅傳遞“奸情”的消息,還和奧泰羅一同向上帝宣誓,讓奧泰羅完全相信了他的話,最後才将黛絲戴莫娜殺害。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行兇者和受害者的雙重身份。麥克白受巫師的預言以及他的夫人慫恿,起了謀害鄧肯國王的野心,他先後殺死了他的助手班柯,并殺死了麥克德夫貴族的妻兒。

而這一系列的事件,也讓他變得越來越瘋狂,越來越孤立無援。在這出戲的第四幕裡,麥克白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感羞愧,對自己的死期充滿了怨恨,最後,他也成為了這出戲的犧牲品,因為他同麥克德夫率領的叛軍發生了沖突。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而雅戈的謊言和謊言,更是讓奧泰羅懷有疑慮,對自己的情人黛絲戴莫娜的忠誠,一怒之下殺死了自己的情人。這使奧泰羅成了行兇者。然而,當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之後,卻是懊悔不已。

在這出戲的最後一幕裡,奧泰羅向黛絲戴莫娜表達了他對她的愛,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她的愛。然而,他卻沒有任何用處,因為失去了心愛之人,他在心愛之人的屍首前,拔刀自盡,自己也毫無疑問成為了這個悲劇的犧牲品。

差別

身份與社會地位。從戲劇和歌劇的角度來看,麥克白成為了鄧肯的堂兄。在這個故事中,麥克白身為一名頗有聲望的大貴族,有着輝煌的戰績和良好的口碑。

至于奧泰羅,他是一個來自底層的摩爾人,盡管他很勇敢,也很受手下的尊敬,但在威尼斯這個以白人為主的地方,他并不受上流社會的歡迎,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奧泰羅并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外族人”。麥克白和奧泰羅由于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的差異,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人品與精神狀況。麥克白生性英勇,率領部下屢戰屢勝,但是麥克白生性猶豫不決。對于殺死鄧肯國王,他表現出了猶豫和猶豫,而且他的心态也在這出戲裡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第一幕裡,他和麥克白夫人進行了許多次的交流,他在麥克白太太的鼓勵和他自己的好心之間作了一場激烈的鬥争。到了後期,殺戮成魔的麥克白性情暴虐,心理和理智都近乎癫狂。

奧泰羅是個很簡單的人,但很容易被激怒。雅戈和奧泰羅一起發下了誓言,頭腦發熱的奧泰羅沒有詢問,也沒有詢問,就決定要殺了黛絲戴莫娜。因為出身卑微,又常年征戰沙場,是以他的性格有些孤僻,不擅長與人相處,是以才會一怒之下,将自己的心愛之人斬殺。但是,奧泰羅也經曆了從天真、傲慢到狂躁、懷疑的轉變。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選擇死亡。麥克白和奧泰羅都不幸地死去,但是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死去。麥克白一聽說叛軍馬上就要來了,就對自己的部下說:“我幹嘛要像羅馬人一樣,用刀砍死自己?我的劍本來就是用來殺人的。”可見他對自己是死是活,亦有過遲疑。而他卻選擇了勇敢地沖向了叛軍,結果被麥克德夫幹掉了。同時,也反映出麥克白以自殺為恥,甯可戰死的高貴精神。

《奧泰羅》則不同,奧泰羅面對的是死亡的恐懼,他知道了事實,卻感到無比的痛苦。他對着黛絲戴莫娜的屍體說了幾句情話,然後拔出了自己的長劍,抹了自己的脖子。表明了他甯可一死,也要和自己的夫妻同歸于盡。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

結語

以威爾第的《麥克白》、《奧泰羅》作為“中心”,從威爾第的歌劇創作的總體特點、兩部作品中“主人公”詠歎調的樂曲分析、對比等兩個角度,來探讨莎士比亞亞的悲劇人物在樂曲上的表現特色。麥克白與奧泰羅的共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内心情感、外在的刺激、加害者和受害者的雙重身分上。

他們之間的差別,就是他們的身份,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心理,他們對死亡的選擇。此外,威爾第的戲劇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悲劇情節。可以說,威爾第對莎士比亞戲中的人物性格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思想,進而使劇情得以順利地通過音樂表現出來。

歌劇《麥克白》和《奧泰羅》中悲劇性角色的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