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作者:獵奇研究院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 | 獵奇研究院

編輯 | 獵奇研究院

三國中,劉備作為三國時期蜀漢的皇帝,憑借着自己寬仁忠厚,善于用人的特點在曆史上創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劉備當年手下可是有很多人才的,但是最後也因為一些原因最終錯過了。

諸葛亮

諸葛亮可以說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諸葛亮是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人,他的家族是琅琊有名的家族,自小諸葛亮就受到了父親良好的教育,父親去世之後諸葛亮被叔父收養,他從小刻苦鑽研,學習十分的認真,并且博覽群書造就了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年少的時候他還喜歡軍書,學習了許多兵法。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時年二十七歲,劉備和曹操相比就像一個“毛頭小子”一樣,兩人的争鬥最終以劉備兵敗為結局,劉備也被迫前往荊州投奔劉表,劉備彼時還需要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坐鎮,他在荊州遍尋名士,終于在司馬徽的口中知道有一位“卧龍”,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有了它的助陣,劉備的大業指日可待。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劉備一聽心裡十分開心,于是便和自己的兄弟關羽、張飛一起準備去請來這位“卧龍”,諸葛亮當時在湖北的襄陽,距離荊州還有一點距離,于是三人收拾好東西後變向襄陽出發,曆經千辛到達目的地後,諸葛亮卻恰好不在。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那個時候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一通電話就能找到人,于是劉備隻好留下自己的姓名,三人折傳回去。過了一段時間,劉備還想着這件事,關羽見劉備每日茶不思飯不想,就覺得諸葛亮這個人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

劉備在提議再去一趟襄陽的時候張飛。關羽兩個人都不願意去了,張飛脾氣火爆說要把諸葛亮直接綁來,這個提議被劉備否決了,畢竟他們是有事求人家,這樣對人家就成了綁架了。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劉備思來想去還是需要自己親自上門去一趟,于是劉備帶着一些幹糧又去了諸葛亮的住所,這已經是第三次來了,劉備到的時候驚喜的發現諸葛亮在家,但是睡着了,他為了不打擾其休息就在一旁站着等。

諸葛亮下午醒來的時候發現劉備居然一直在等自己,心裡有一些愧疚,又聽說劉備已經是第三次來尋自己,頓時被劉備這樣堅持不懈的精神折服了,于是在劉備的請求中答應了做劉備的軍事。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眼光沒有錯,劉備是一個胸有雄才偉略的帝王,諸葛亮在之後也幫助劉備拿下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并且幫助劉備化險為夷,建立蜀漢政權,輔佐劉家人穩固天下。

傳聞在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時候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崔州平。

崔州平

崔州平也是上述幾人的好友,他出生于名門望族,家族一直淳樸善良所作所為皆為百姓所考慮。

東漢末年,董卓伺機謀奪皇位,但是董卓還考慮到自己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要不然自己這個土皇帝得不到百姓的信服對之後的統治存在危險。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于是他想出了“造太子”的辦法,逐漸從朝堂内部開始腐蝕人心,那是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董卓生性殘暴,對待下屬拳打腳踢都是輕的,在他手下的兵也是繼承了他這種手段,在城内大肆的強搶民女。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不僅如此,董卓還搜刮民脂民膏,如果遇到不服他管教的,他便會當衆殺掉無辜百姓,很快因為他的暴行,百姓開始謀反,各地的起義軍中就有崔州平的隊伍。

崔州平當時管理的部隊身處羲和,但是崔州平一心隻有對付董卓,羲和的後方遭受了匈奴的入侵,帶到他反應過來的時候羲和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崔州平心裡很愧疚,他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判斷失誤才導緻了羲和的破滅。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後來他的父親也被董卓當衆砍頭,這讓崔州平難以接受,國破家亡下崔州平已經沒有再“入世”的打算了。

崔州平也在父親去世後對世俗不再貪戀,過起了隐姓埋名的日子,不願意理會戰争的事情,他留起了胡須來到了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準備就這樣度過餘生,也就是在這裡他遇到了劉備。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崔州平在山中早起耕作,不問世事,可是因為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氣逼人,又遇到了諸葛亮等人,便和他們成為了朋友。

在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的時候,他剛遇見的人就是崔州平,劉備當時将崔州平誤認為諸葛亮,急切地想與他讨論事實,崔州平也并未戳破,于是兩人一番談論下來在最後劉備才知道這人不是諸葛亮,但是還是被他的聰慧所折服。

崔州平看出了劉備的急迫,在談話的最後告訴他凡事都要都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天而行,劉備恍然大悟,果然諸葛亮的朋友都不是一般人,看着崔州平穿的破破爛爛的結果還是一個很有用的人才。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但是崔州平已經厭倦了官場上的謀略,隻是在說完這句話後就離開了,劉備當時着急尋找諸葛亮也對他并沒有挽留。

後來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成功建立漢朝,在自己的彌留之際他忽然想起了崔州平之前說過的話,原來在崔州平的眼中漢朝已經到了衰敗的時候,在努力隻是徒勞,而當時劉備與他講述的“興漢”的時候他才告訴劉備那兩句話。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劉備也許也後悔過,如果當年他将崔州平也請出來,有他和諸葛亮兩個人一起坐鎮會不會現在結局會有所改變,劉備的後代并沒有繼承劉備的雄心,有人勸說諸葛亮謀反,但是他始終謹記自己當年答應劉備照顧劉家後代的事,一篇出師表也是感人至深,隻是蜀國也再也沒有往日的輝煌了。

劉備錯失良将

除了崔州平意外,劉備的麾下還有一位錯失的人才名叫陳群。陳群在劉備進入徐州的時候就跟着他了,陳群這個人也是肚子裡面有東西的,是以在劉備手下顯得很有幹勁,想做出一番事業。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陳群也是看到了劉備的帝王氣質,是以在當時的戰亂年代依然選擇跟随劉備麾下。在劉備準備攻打徐州得到時候,陳群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當時的劉備還并不是手握千軍萬馬,貿然的攻下徐州可能引來其他國家的偷襲。

然而這個時候劉備意氣風發根本聽不進去陳群的話,還在衆人面前斥責了陳群,但是陳群的話還是讓劉備有所忌憚,但是劉表卻認為這兩人太過懦弱,于是将擅自帶人攻去了徐州。

劉備知道後找到劉表狠狠地責罵一頓,這個時候陳群卻站出來維護劉表,他認為劉表這麼做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劉備看到當初反對他攻打徐州的陳群這個時候站出來,心裡氣不打一處來連帶着陳群也是臭罵一頓。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陳群也不是一個善茬,和劉備吵得不可開交,最終劉備容忍不了陳群決定将陳群趕出部隊,并斥責陳群是一個兩面三刀的小人,陳群徹底對劉備失望了,離開了部隊。

陳群原本認為劉備是一個擁有大局觀的人,也想和劉備一起創立一個政權,但是因為一個這麼小的沖突就把自己趕出部隊,這讓陳群難以了解,他開始覺得兩人的目标可能并不是一緻的,他看錯了劉備。

陳群離開後得知曹操的部下也在招人,他不想自己一身本事無處施展于是便投靠了曹操,曹操和劉備不同,他很看好陳群,事事都會和陳群一起商議,甚至一些要緊的任務都會讓陳群獨自完成,這也可以看出曹操對陳群的信任,兩人的品行也很相似,陳群的一身才能終于在曹操的部下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因為自己的才能他在曹操面前舉足輕重,最後成為了鎮國大将軍,也和曹操一起建立政權。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不知道劉備在看到陳群在曹操陣營時自己心裡作何想法,陳群的才能我相信劉備肯定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能會在陳群之前的提議放棄徐州的時候自己猶豫,怪隻怪自己的一時生氣錯失了陳群這個精兵良将,反而給了曹操可乘之機,但是世上怎麼能有後悔藥,劉備也隻能在深夜偷偷的悔恨。

可是讓他後悔的事還不知有這一件,他也後悔自己錯放了一個天才。

劉備身邊的軍師除了諸葛亮還有一位名叫田豫的軍事天才,田豫從小就展露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再投奔劉備之前他在公孫瓒的的身邊已經是一個大有可為的人,劉備得到田豫的時候心裡十分高興。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在劉備的身邊田豫也是發揮自己的一切來幫助劉備,可是天不遂人願田豫因為母親身患重病,不得不回家照顧母親。兩人不知道的是這一别再見已經是兩個陣營的人了,田豫在照顧完母親之後去了曹操的陣營。

結語

曹操的重用讓田豫舍棄了劉備,并且成為了曹操麾下和陳群一樣重要的人,他也在曹操身邊擔任很多重要的位置,劉備錯失這位天才實屬“運氣”,劉備當時出于人道主義放田豫回家沒想到這一放卻再也沒等來田豫。

就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劉備錯失這麼多人才,是以再知道諸葛亮的能力之後,劉備再也沒有選擇放開諸葛靈,讓它成為輔佐自己最重要的人。

劉備一生銘記的錯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錯失另一位高人

就算是善于用人的劉備都有過這些失誤,從他的身上我們更應該可以明白用人識人的重要性,對待朋友不能頭腦發熱的一吐為快,在遇到人才的時候也要牢牢抓住。

也許轉動命運齒輪,這些人會改變曆史,但是曆史已定,我們也不可能做到提前預知自己的命運,是以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要做的就是做一個有準備的人,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機會也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遇到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就像劉備明知道陳群的能力,還是在生氣的時候說出傷人的話導緻自己錯失良将,這樣的失誤有可能就是決定一生的命運。

我們雖然是看故事的人,也要在故事中尋找讓自己得益的東西,這也不枉費三國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