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漢、唐、明三朝宦官之差異

作者:遺木行人
東漢、唐、明三朝宦官之差異

東漢、唐、明是中國古代三個宦官都發生了很大影響力的朝代,這三朝也是宦官也是被士大夫抨擊最多的群體之一。

東漢、唐、明三朝宦官之差異

我們首先要搞明白一件事,士大夫是古代掌握話語權的一個群體,我們對古代群體的認識很多都源于他們的評價,但他們說的不一定符合事實。因為他們更多是站在他們的利益角度發言。宦官其實最為士大夫诟病的,其實就是他們作為一個新興群體搶奪了士大夫的權力。是以自古權臣有好有壞,要一分為二地看,但隻要談起宦官似乎就沒有好的。

東漢、唐、明三朝宦官之差異

那麼宦官是如何獲得權力的呢?更多是出于皇帝的無奈而獲得的私人授權。皇帝為什麼信任宦官?第一是因為這些宦官貼身服侍皇帝,離皇帝最近容易獲得信任。第二則是宦官無後而且多為草根出身,除了皇帝沒有依靠。是以就是再怎麼權勢滔天的宦官,皇帝都很容易廢黜。比如明朝的劉瑾、魏忠賢,皇帝一言就可以定生死。另外一個方面,古代大多數士大夫,有師生、同鄉、戚屬種種關系盤根錯節,很多時候未必與皇帝乃至國家同心同德。就拿崇祯皇帝來說上任之初盡廢宦官,可是過幾年又開始重用宦官插手各種事務。為什麼呢?其實崇祯自己就曾對大臣們說過,若是你們肯實心人事,我又何必使用這些人呢?宦官掌握權力是皇權專政的展現,也是當外部出現強大力量威脅到皇權的一種不得已。這外部力量在東漢是外戚,在唐朝是軍鎮,在明朝則是文人士大夫。

東漢、唐、明三朝宦官之差異

東漢外戚勢力強大,一是由于東漢自三代帝王之後,多是幼主繼位太後攝政;二是東漢的皇後多出生于強大的豪族,多為開國功臣之後,本身就有強大的父兄可以依靠。東漢宦官上位起因是漢和帝為了親政,在鄭衆等宦官的幫助下鏟除了外戚大将軍窦憲,并給立功的宦官封侯,使其成為新興的豪族。東漢士大夫與宦官的沖突,也就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新興豪族與老牌豪族的沖突。

東漢、唐、明三朝宦官之差異

唐朝本來就有宦官用事的傳統,但是權力真正膨脹是在唐德宗之後。唐德宗本來也是一個較為有為的皇帝,上任之後一開始也罷黜了宦官,但是遭遇禁軍叛亂出逃長安後,發現陪在自己身邊的竟然隻有宦官。由此使他下了想明白兩個道理,一是皇帝必須親自擁有軍權,于是他擴大了神策軍的規模;二是宦官其實比臣子可靠,于是他讓宦官當了神策軍中尉掌握了禁軍,宦官的實力一下子膨脹了起來。從這裡不難看出,皇權專制常常造成皇帝孤立無援的地步,不是皇帝想用宦官而是隻能用宦官。宋人說,陛下與士大夫共天下。但皇帝隻有一個,士大夫有一群。那到底是皇帝的天下還是士大夫的天下呢?極端情況下皇帝都可以換,比如土木堡之變,但是士大夫怎麼換都是那群人。這是宋明以後皇帝要面臨的問題。

東漢、唐、明三朝宦官之差異

明朝宦官和特務政治相表裡,一方面廢除宰相,替皇帝掌管文書的司禮監太監接近了決策權,另一方面掌管東廠特務的太監又擁有皇帝獨授的執法權司法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哪個崇祯皇帝提出的問題,明朝經過唐宋以來的科舉制士大夫已經成長為了一個制約乃至操縱皇權有着自己獨特利益的群體。明朝皇帝為了對抗這個群體,洪武、永樂以殘暴,正德企圖用軍權不成而落得荒唐之名,嘉靖以權術,萬曆前期企圖有為而不得而終于走上了怠政之路。

問題在哪裡?在皇權越來越獨尊的條件下,臣子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行政權,做得太多便成為了權臣容易引起皇帝忌憚,如張居正,做得太少又讓皇帝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回到今天,解決之道何在?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不是皇帝一個人的,也不是士大夫那一個群體的。隻有真正實作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政治,才能終結這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