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好的親子關系,不焦慮、不内卷、不内耗。

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互相成長、不越界、不控制,如此方能養出真正健康快樂的孩子!

作者 | 夏天

前幾天,我看了一段戴建業老師的采訪視訊。

他在視訊裡眼含淚水地說道:

“如果我再有一個孩子,我肯定不這樣教育。

現在全社會的家長都焦慮緊張的要死,孩子補這個課,補那個課,我現在回過頭來看,統統都不對。”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看着戴建業老師後悔不已的樣子,我突然想到我的兒子不也正在經曆着這樣的教育嗎?

一想到這,我突然有些難過。

記得中國教育學會的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曾經說過:

“學習不能講競争。

我們現在過度的競争,失去了對教育的初心。

考試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而不是為了最後的學習成績。”

确實。

雞娃的隐患已經漸漸顯露。

如今的我們想要讓孩子在這個焦慮肆虐,内卷嚴重的環境中得到真正優秀且長足的發展,就一定要擁有這三種“反向”能力。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反焦慮:擁有一個平穩的心态

華人卡内基之父,慢養教育理念創始人黑幼龍先生曾經說過:

“中國家長90%的養育難題,大多是因為太急了。”

很多父母急于讓孩子赢過同齡人,不惜超前搶跑,瘋狂雞娃。

10歲男孩考了99.5分,被強勢的父親痛罵:

“怎麼才99.5分,還有0.5分被你吃了。”

瘋魔雞娃的媽媽緊接着給他布置了更多寫不完的練習題。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結果,孩子在超強的壓力和巨大的心理壓抑中被逼成了癔症。

7歲男孩在一個暑假裡,被媽媽逼着做了376張卷子;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結果,孩子變得自卑、膽怯且敏感。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山西男孩因為背不熟化學知識點,被媽媽狂扇巴掌。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985雙碩士父母被學渣兒子氣得常備速效救心丸。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仔細想想我們會發現: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在現實與期待的落差感中,成了“焦慮”的受害者。

父母的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孩子的壓力越大,内心卻越脆弱。

想起作家李向龍曾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總是充滿着恐懼,把所有時間都用來焦慮的人,很難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焦慮的教育亦是如此。

在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國民健康心理調查中:中學生抑郁症的檢出率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狀。

在國家衛健委做的流行病學調查中:17.5%的兒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礙。

在南京腦科醫院所做的研究中顯示:全國中國小生自殺性自我傷害的發生率高達27%。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這些殘酷的資料,無不是在警醒我們: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作家慶山有段話讓我深感贊同: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變成自己真正的樣子。

就像種子一樣,按照内在的節奏和秩序,發芽生長。”

《了不起的媽媽》裡有一個叫做李琦的媽媽。

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海歸精英,她的兒子小帥卻是個學渣。

但是,她一點兒也不焦慮,反而非常的松弛。

兒子的字寫得不太好,她不會批評,而是鼓勵兒子:

“不錯,越來越寫到格子裡去啦。”

看到兒子的解題思路是錯誤的,她不會直接說破,更不會是以去否定兒子。

她給兒子的電子裝置裡都做了設定,隻要是在規定的時間裡玩,她都不會幹預。

兒子喜歡玩遊戲,程式設計,攢電腦,剪視訊,夢想做UP主或程式員等等跟學習無關的事情,她從沒有強迫禁止,反而盡可能地為兒子提供支援。

她一直堅信:

“孩子生下來就有他的使命,他有他的一條道。

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發揚長處,規避短闆,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的潛能。”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在她松弛、冷靜、理智的教育下,兒子不僅成了學校裡的商業小能手,還創辦了自己的出版社,成了一個在B站擁有800粉絲的UP主。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正如土耳其諺語所說的那樣:

“上帝為每一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人而異的“私人定制”。

放棄無用的焦慮,讓自己擁有一個松弛、平穩心态,幫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路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反内卷:用長遠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長

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調查》節目裡曾報道過這麼一批特殊的家長。

他們在教育内卷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把孩子從長三角的各大城市轉移到農村的國小上學。

他們不在乎大城市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激烈的競争,他們隻想讓孩子在農村相對寬松的教育環境中順利成長。

一位叫曉璐的媽媽說到:

“我們希望孩子多一些體驗,而不是重複做題。”

一位叫羽希的媽媽說道:

“兒子以前在名小讀書,超前學、比着學、過度學的環境讓兒子原本活潑開朗的性格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低。

來這裡後,兒子重拾了學習的信心,主動撿起了好久不練的鋼琴,人也變得開朗起來。”

一位叫佳盈的媽媽興奮的說:

“我曾偷偷跟以前同學的家長要過幾份城裡學校的卷子,能做七八十分,很滿足,不用跟以前一樣,一分一分去計較了。”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暫時從“内卷”中逃出來的孩子,回到城市裡上國中的時候,依然适應得很好。

想起美國教育家金·約翰·培根曾對所有父母發出的強烈建議:

“把孩子所需要的輕松環境還給他們,讓他們重新與他們真正的自我,屬于他們的世界聯系在一起,把他們從我們成人充滿壓力與緊張的世界中解救出來。”

優秀的孩子從來不是逼出來的。

一切以忽視孩子自身的情緒、喜好,接受能力、心理狀況……的“雞娃”和“内卷”都很可能會變成一場徒勞。

複旦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德峰也曾對自己的兒子寄予厚望。

他也跟所有“雞娃”的父母一樣,為孩子規劃最好的人生,鋪墊最好的台階,期盼着兒子能跟他一樣考上複旦大學。

可是聯考成績出來的那一天,他卻被告知:

兒子的成績,别說上複旦,差一點就上不了大學了。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王德峰内心冰冷失望,卻又不得不接受現實。

令人意外的是:

當王德峰不再執着兒子的成績,選擇順其自然時,兒子竟然愛上了學習,還考上了全球頂尖院校——倫敦商學院。

王德峰教授把這歸結為“命”,而我卻更加相信: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破殼而出的力量,而不是外力強壓下的“拔苗助長”。

正如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所說得那樣:

“讓生命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不必擔心,他有自己的力量,會自己去适應。”

拒絕内卷,用長遠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長,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見到自己,超越自己,才是真正厲害的教育。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反内耗: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一位網友曾特别痛苦的在網上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曆:

“小時候一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吃飯把衣服弄髒,默寫錯了一個字,漏寫了一道題,考試扣了一分,就會被媽媽大聲責罵。

直到現在,我都特别害怕自己做錯事。

我總是覺得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被人監督,進而變得膽小、敏感、極不自信。”

幸福心理學家周梵說過這麼一段話:

“罪惡感是最快扼殺力量感的東西。

越去評判或者譴責他人,事實上就剝奪了對方改變的力量。”

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評、指責和否定,并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反而會削弱孩子内心的力量,讓孩子在羞恥、懊悔和自責的内耗中,變得敏感、自卑、焦慮不已。

作家大将軍郭在書中分享過自己治療路怒症的經曆:

為了治療自己的路怒症,她不斷地反思自己——我太期望一路暢通了,不接受任何車輛插隊。

于是,她重新給自己設定了期望标準:

從一路暢通到半路擁堵,從沒有車輛插隊到允許十輛車插隊。

結果,她驚奇地發現:

她可以将各種狀況容納在可預期的範圍内,心情也變得更加平靜。

同樣的道理。

父母揪着孩子的小錯不放,本質上是因為父母太焦慮,太過于追求完美。

如果我們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慢一點,我們就會少很多焦慮,孩子也會擁有更多的心理彈性和力量。

記得李雪琴曾在一次節目中講到,她的班主任堅信“小樹不修不直溜”。

是以,她經常被叫家長。

但是,她的爸爸非但沒有批評她,反而在老師面前替她說話:

“老師,我覺得小樹隻要不長歪,有點枝丫沒有什麼問題。”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爸爸的寬容和松弛,給了她一個放松舒适的成長環境,也讓她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是以,你看,真正厲害的父母,從不會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與其揪着孩子的小錯不放,讓孩子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不如抓大放小,給孩子一個和善、松弛的環境,讓孩子在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中長成一棵枝繁葉茂,充滿生命力的大樹。

真正厲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

耶魯大學的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寫道:

“我看到過我身邊不少朋友,為了成績和履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課餘活動等等,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建構一個人内心和靈魂的基石。”

我們現在的教育亦是如此。

拼命雞娃,瘋狂内卷,在數不清的小事上消耗孩子,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教育最重要的東西:

充足的自信、熱情和動力。

教育是一個優雅而緩慢的過程。

不焦慮,不内卷,不内耗,才能讓孩子輕松上陣,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點個贊吧,做一個清醒且松弛的父母,是孩子一生之幸。

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