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如何擺脫“專利無用”窘境?

#關于知識産權必須知道的那些事#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如何擺脫“專利無用”窘境?
網際網路公司的未來,或者更直接的說網際網路公司的差異化,最終必然展現在“軟硬一體化”。

作者 | 革鼎

編輯 | 布魯斯

“為什麼通用AI工具ChatGPT不是網際網路巨頭們——Google、Meta、蘋果、騰訊、百度等——下的崽,OpenAI橫空出世是否意味着:網際網路公司的專利并沒有什麼用”,前兩天筆者碰到這個問題,一時難以回答,遂有以下研究。

觀察網際網路巨頭的有效發明專利(去重後),市值或估值,知産力創造的P/P估值名額,以及AI專利排行榜,你會發現:

  • 總專利最多的微軟,并不是市值最高的公司;
  • 亞馬遜和Meta市值比國内“AT”高很多,但專利又少很多;
  • 劃時代的通用AI型工具ChatGPT并不是全球AI專利排行榜上的任何一家公司創造的;
  • 百度長期處于專利技術極其低估的狀态,用我們的P/P估值名額根本無法解釋,像比亞迪等實體産業公司P/P>15就會迎來顯著的價值重估。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如何擺脫“專利無用”窘境?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如何擺脫“專利無用”窘境?

對商業模式較“軟”的網際網路企業而言,單個業務的生命周期較為短暫,中小型公司五年就是一個輪回,大廠五到十年一個輪回(比如PC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裡應運而生的公司)。

它們的取勝之匙是通過系列政策——建構低成本入口、建立社交關系、補貼大戰、極緻的使用者體驗,争奪核心版權、基于關鍵成功要素的無邊界擴張——在有限的業務生命周期裡擷取無限的利潤,然後寄希望能跳到下一艘通往新技術周期的船上。

是以很多時候,專利都隻是網際網路公司技術創新的“面子”。

你不可能指望20年的專利保護期,保護5-10年就基本上“奄奄一息”的業務。此外,沒有誰會把核心的技術拿出來申請專利,因為它不像硬體能通過反向工程發現侵權。要麼就是業務已經網絡效應大成,核心專利技術公布不足以對穩固的商業帝國造成影響。

那麼,本文的結論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專利無用,網際網路公司不用大筆投入研發做技術創新?

大錯特錯。

純軟體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增長是有盡頭的,而且容易無邊界戰争。比如外賣、網約車、OTA等O2O業務,大廠們有手就能做,結局必然是同質化嚴重變為低利潤率的“公用設施”。

網際網路公司的未來,或者更直接的說網際網路公司的差異化,最終必然展現在“軟硬一體化”。易于查找侵權的硬體,生命周期更連續的“軟硬一體化”産品,就不存在專利無用的情況了。

喬布斯曾說過,“對待軟體嚴肅認真的人,應該制造自己專屬的硬體”,蘋果是軟硬一體化的典型代表,iPhone 和iMac等終端産品是外界熟知的,蘋果自研各種系列晶片也不讓人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蘋果的成功離不開其軟體的成功:

世界上第一個擁有GUI(圖形使用者界面)的OS(作業系統)來自蘋果Macintosh電腦,而不是微軟,蓋茨稱贊其有着迷人的界面,于是他模仿了;蘋果自研的應用軟體在當時也絕對是劃時代的,一個iTunes就讓音樂産業獲得重生;“蘋果稅”的收取者App Store則生成了新的内容創造産業……

今時今日,軟硬一體的蘋果(NASDAQ:AAPL)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2.7萬億美元。

軟硬一體化是網際網路公司擺脫專利無用窘境的核心出路,過去幾年對于網際網路公司“别光要幾捆白菜的流量,還要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的反思,亦是軟硬一體化思維的投射。

今後,單純的軟體競争或單純的硬體競争,都将注定會失敗。從軟硬一體化的角度看,你就能發現中國很多産業在全球競争中處于劣勢的原因,比如雲計算産業。

2023年1-3月,微軟雲計算業務營收285億美元,同比增長25%(按固定匯率)。國内三家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雲計算業務,要麼是個位數增長,要麼是跌出前三成為行業第四朵雲。微軟為什麼在營收絕對值更大的情況下,增速還要秒殺國内網際網路大廠?

從硬體角度看,像NVIDIA等廠商對國内供應性能更差的閹割版晶片;從軟體角度看,微軟雲将ChatGPT與GPT-4等進階模型與雲計算功能結合在一起,為客戶創造全新的體驗。微軟雲截止今年三月擁有2500多個AzureOpenAI客戶——從Coursera到Grammarly、梅賽德斯-奔馳、殼牌、Shopify、Snap、聯合利華、Epicsystems等等——環比增長十倍。

不止是雲計算業務,微軟的搜尋和新聞廣告收入都增長了13%(固定匯率),增速領先中美兩個搜尋引擎。不僅僅是增長,前幾天網際網路行業有個重磅消息,StatCounter資料顯示微軟必應在中國桌面搜尋市場上份額再創曆史新高,達到37.4%,成為中國第一大桌面搜尋引擎!

誠然,僅就軟硬一體化而言,微軟的核心硬體和軟體大模型都是來自戰略合作夥伴,不是它自研的,但那又怎樣?全球産業間的競争從來不講道理,從來就隻有碾壓與被碾壓,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和美國半導體産業的摩擦(此處案例引自《晶片戰争》):

1972年,IBM“未來系統計劃”曝光,計劃投入巨資在1980年之前開發出1M容量的記憶體,當時最先進的記憶體不過4K,也就是說要提升256倍。這個計劃把停留在1K記憶體技術的日本企業吓得半死。不僅如此,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争打得石油價格翻了4倍,日本經濟急刹車。1974年日本被迫開放市場(放松計算機和電子器件進口限制),IBM僅用一年時間就橫掃日本計算機市場。

毫無疑問,這就是碾壓。在沉重的壓力之下,日本半導體行業沒用幾年就翻盤了,你敢相信?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1976年日本啟動“下世代電子計算機用超大規模內建電路(VLSI)”研發計劃,目的是在半導體技術上超過美國。在日本提供16億美元巨額資金和一系列扶持政策下,日電、日立、東芝、富士通和三菱等企業參與計劃,日本半導體研究的開山鼻祖垂井康夫任VLSI計劃的所長,其點名要求各企業被他看重的一流人才,并整合産學研資源,四年時間搞出上千件專利,并實作各個領域的重大突破:

  • 尼康和佳能的光刻機裝置市占率超過美國;
  • 信越化學和勝高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占率超過70%;
  • 富士通與IBM同時研制出64K記憶體,日企憑借按時傳遞和更高的良率(二三十個pct)拿到全球一半以上記憶體市場,256K記憶體也實作量産。

1985年東芝率先實作1M記憶體的量産,IBM的“未來系統計劃”失敗。同時,1986年日本半導體大幅超過美國,并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占一半份額。十年時間,日本半導體從被碾壓到反超。

回到網際網路公司,你們仍是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産業之一,ChatGPT來了你們作為主力掀起“百模大戰”,給你們十年時間可不可以活出另一幅模樣?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知産力立場)

圖檔來源 | 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