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作者:大浪淘文史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1988年,兩伊戰争落幕,但中東世界的混亂卻遠沒有結束。

在戰争中遭遇重大破壞,并且欠下了大筆債務的伊拉克入侵了科威特,企圖通過搶占科威特油田的方式來彌補自身的經濟損失。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薩達姆

此舉自然會遭到諸多國家的反對,為了維護美元霸權而緊盯石油利益的美國人自不必說,國際社會也不會坐視科威特被占領而導緻石油價格增長,聯合國極為少有地形成了共識,通過了對伊拉克的制裁決議。

我們作為後來者自然清楚這場戰争的結局,伊拉克軍隊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被橫掃,也是以,不少看到這段曆史的人都發出了疑問——當時的薩達姆是怎麼敢以伊拉克的實力,正面挑釁美國的呢?

當時國際社會眼中的伊拉克

實際上,在海灣戰争正式開打之前,國際社會普遍不認為伊拉克不堪一擊。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兩伊戰争戰略圖

兩伊戰争中,伊拉克作為率先動手的突襲方,最終被反攻得狼狽不堪,一度請求美國的援助,的确顯得伊拉克軍事薄弱,但戰争的失利主要歸咎于伊拉克軍隊内部的指揮混亂和戰術思路落後,在武器裝備上,伊朗是遠遠不如伊拉克的。

1990年,伊拉克正處于曆史上鼎盛的時期,至少伊拉克的軍隊與軍工産業處于絕對的巅峰。當時的伊拉克,擁有常備陸軍77個師,共計120萬人,且部隊識字率超過90%,在中東地區,伊拉克軍隊的數量和素質都算得上是鶴立雞群。

機械化力量方面,伊拉克擁有常備坦克4280輛,其中有750輛是當時中國都求而不得的T72,火炮3700門,裝甲運兵車2800輛。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米格29

此外伊拉克比中國更早擁有了預警機,還組建了陸軍航空兵體系,有一套雖然簡陋但是已投入作戰的直升機部隊。在正式空軍方面,伊拉克的空軍力量對比同時期的中、英、法三國均有優勢,各型号戰鬥機近700架,其中不乏米格29這種當時最先進的機型。

僅看紙面力量,1990年伊拉克的軍事實力即使放在今天的中東都能穩居前三,在當時,伊拉克無疑是整個亞洲軍備最強的國家。

當然近些年翻案之風盛行,不免有許多媒體為了嘩衆取寵,過分誇大伊拉克軍隊的實力,誠然伊拉克在軍隊規模和武器裝備上在當時屬于第一梯隊,但是軍隊的戰鬥力是從多方面綜合衡量的,許多自媒體稱伊拉克當時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完全是過于誇張了。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伊爾-76

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伊爾-76戰略運輸機在海外最大的使用者,就是伊拉克。也正是因為伊拉克在七十年代末蘇聯最強盛的時期,與蘇聯結下了較深的合作關系,才能獲得那麼多蘇制武器。

但是使用蘇制武器的軍隊比比皆是,擁有古巴軍隊同等戰鬥力的則少之又少,伊拉克軍隊在現代化戰術學習方面極度落後,甚至可能不如同時期的某些非洲國家,例如坦尚尼亞。

此外薩達姆雖然着力發展本國的軍工業,但是伊拉克的軍工依舊高度依賴進口與改造,例如伊拉克著名的阿南德系列預警機,就是在伊爾-76運輸機的基礎上,改造了雷達系統而制造的,實際作戰能力極為有限。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海灣戰争

是以伊拉克雖然比中國列裝預警機都要早20年,但是在2003年伊拉克戰争時仍舊沒有完善的空戰預警體系。

不過正如我們前文所說,隻看紙面實力,沒人會覺得伊拉克不堪一擊,當時的世界各國也一緻認為直接出兵攻打伊拉克風險很大,包括美軍自身,在開戰前也有不少參謀持保守意見。

可以說,在海灣戰争正式打響之前,作為戰争主體的雙方,對自身,對敵方,都缺乏正确的認知。

内壓之下的薩達姆

在關注伊拉克的軍事力量時,當時伊拉克面對的内外局勢也不可忽略。

1980年至1988年的兩伊戰争嚴重損耗了伊朗與伊拉克兩國的國力,在戰後,伊拉克累計向其他中東國家新增700億美元債務,其中有140億是從科威特借的。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薩達姆

面對戰後亟待重建的狀況與空虛的國家财政之間的沖突,薩達姆勢必需要一個宣洩口來轉移國内沖突。

這種行為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并不少見,例如烏幹達暴君阿明試圖通過攻打坦尚尼亞轉移軍隊内部沖突;阿根廷獨裁者加爾鐵裡向英國宣戰攻打馬島打壓國内反對勢力;洪都拉斯對薩爾瓦多開戰借民粹主義緩和軍民沖突;多米尼加幕後獨裁者特魯希略派兵屠殺海地人宣洩民怨。

與這些“同行”不同的是,薩達姆是在一個軍隊剛經曆過大戰的視窗期,本應進入休養的階段,強行再起戰端的。這種反常的行為令全世界各國的觀察家和戰略顧問,包括美國陸軍參謀部,都錯估了薩達姆的戰争決心。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薩達姆出兵科威特,并非是想要武力賴賬,相比于140億美元的債務,薩達姆更想要的是操縱世界石油市場的機會。

兩伊戰争剛結束時,伊拉克超過40%的油田設施被摧毀,石油産能大幅度下降,而石油出口利潤占當時伊拉克國家财政收入的一半,為了緩和财政赤字,薩達姆自然希望國際油價越高越好。

受兩伊戰争影響,中東國家本就多多少少都在減産石油,而科威特正是在戰後第一個宣布增産的國家,薩達姆入侵科威特,賴賬不是首要目的,侵占油田資源也不是首要目的,打壓國際油價才是他最核心的目标。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伊拉克軍隊

另一方面,伊拉克的龐大軍隊其實是應對戰争的過度擴軍産物。伊拉克當時僅有不到一千七百萬人口,卻動員了120萬常備兵,算上預備役和學員兵,毫無疑問當時的伊拉克整整一代男性青年的人力儲備被完全榨幹。

過于龐大的軍隊規模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如一戰剛結束時的歐洲各國,國力強大如當時的英國都因為過大的軍費開支,和大量退役士兵造成的社會治安震蕩,而陷入了近十年的不穩定狀态。

對于伊拉克這樣一個社會局勢從來就不曾穩定過的國家來說,就更是個難題了。

一旦大量因兵役而終止學業進入戰場的士兵退伍,毫無疑問他們會在回到社會後立即變成不穩定因素,即便在治安方面能夠靠警備力量維穩,這批退伍人員制造出的就業缺口也會影響到整體國民經濟。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薩達姆

為了不讓軍人影響社會,勢必要維持軍隊,在中東那樣一個戰争頻出的複雜地帶,維持龐大的軍隊勢必要走向輸出戰争。

總的來說,出兵科威特是薩達姆為了解決伊拉克面臨的内外問題,而被迫做出的選擇,戰争的順利和掠奪科威特資源的收益,則是令他堅定占領科威特想法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戰略評估上的錯位,薩達姆會無視美國警告也就不難了解了。

缺乏對美國出兵的預期

作為海灣戰争的另一主體,美國的态度自然也與伊拉克的反應息息相關。

事實上當時伊拉克與美國的關系并不差,前文提到過,在兩伊戰争後期,伊拉克一度需要請求美國援助來應對伊朗的攻勢,伊拉克雖然在軍售訂單等方面與蘇聯走得很近,但是跟北約國家并沒有什麼直接的敵對。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賈邁勒·阿蔔杜勒·納賽爾

甚至伊拉克占比第二、第三大的軍火來源就分别為法國與美國,伊拉克同樣是美國布局石油霸權的重要節點之一,是以薩達姆認為美國未必會為了彈丸之地大動幹戈。

這種外交判斷同樣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并不罕見,從冷戰時代走過的各國都有一個相同的認知——美蘇會為了自身利益和意識形态競争,對需要拉攏的國家出讓利益,甚至代為承擔外交壓力。

埃及上司人納賽爾就曾在收回蘇伊士運河後,判斷美國與蘇聯會為了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斡旋英法,阻止兩國出兵攻打埃及;臭名昭著的印尼獨裁者蘇哈托也曾自恃印尼在美國亞太布局中的關鍵地位,博取美國的中立态度,強占葡萄牙的海外省東帝汶。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冰島位置示意圖

最典型如冰島,甚至憑借其地理價值(扼守北大西洋中脊,是冷戰期間北約西歐體系防備蘇聯潛艇的橋頭堡)令美國為其不斷打壓英國,奪取原屬于英國的領海與漁場。

阿根廷的加爾鐵裡甚至曾幻想過,能靠着與英國友好的外交關系,讓英國在被宣戰後直接息事甯人。薩達姆隻是認為憑借伊拉克的“重要性”,能讓美國為他占領科威特一事讓步,相比之下并不誇張,甚至在當時的其他許多國家眼中,這都是一個機率并不低的事件。

此外,越南戰争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當時大部分國家都認為美國缺乏魄力再進行一場區域性全面戰争,包括美軍參謀部自身。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越南戰争

越南戰争的教訓曆曆在目,彼時蘇聯還在阿富汗的泥潭中難以自拔,兩個典型反面案例擺在面前,對于全面出兵攻打伊拉克的決策,當時的美軍内部普遍是缺乏信心的。

可以說,薩達姆在國際政治上的強硬表态,大機率并不是他想對美國進行挑釁,而是單純認為美國大機率不會開戰,擺出不讓步姿态嘗試将美國拉進談判桌而已。

從後來戰争的具體經過也可以看出,薩達姆事實上對美國出兵的情況缺乏最基本的心理預期,第一次海灣戰争期間,伊拉克軍隊的所有戰略都隻為一個目的服務——拖,學習越南戰場經驗,拖到美軍認為戰争成本過高而撤軍,至于正面硬碰硬還是反侵略作戰?

縱觀海灣戰局,主動的戰術思路幾乎從未出現過。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薩達姆

美國超乎所有旁觀者想象的決心

薩達姆的想法雖然狂妄,但的确均是基于客觀現實的合理猜想,同時也符合當時大多數國家的預期,誰都沒有預知到,在科威特問題上,美國表現出了超乎想象的強硬決心。

傳說美軍在開赴海灣前,提前預備了一萬五千個裹屍袋,做好了打一場絞肉拉鋸戰的準備,這未免有些誇大其詞。但是從後來解密的美軍後勤統計數字也能看出,當時美國就是做好了打一場比越南更臭更長的戰争的準備的。

美軍提前七個月進行了戰争準備,運輸聯合司令部總計十萬人全面動員,發動六百餘架戰略運輸機一萬餘架次,三個空中加油機中隊確定運輸線的通暢不停,600餘艘各式艦船,為54萬大軍不眠不休地儲備了海量的物資。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美軍集結

光是預備機動部隊使用的油料,就提前儲備了610萬桶,各式補給及輕重裝備400萬噸,最終以空投與海運的形式調集了4300輛坦克、5600輛裝甲車、4000架作戰飛機、2300門火炮。

另有三個中隊的海上預備力量,攜帶足夠一個标準旅作戰三十日的補給與裝備,帶着約兩萬的預備部隊在海上巡弋,随時準備進行救援破襲作戰。此外還有價值十億的戰争物資儲備存放在就近的其他阿拉伯國家,為了出現意外時能第一時間中轉物資,美軍又建立了21個野戰機場。

如此,美軍拿出了二戰後最強的戰争準備,發動了二十世紀最大規模的空中力量,進行了持續38天的有史以來最高強度的空襲,不僅伊拉克始料未及,世界各國都大跌眼鏡。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老布什

事實證明,戰争需要群策群力,但是戰争的發起可能隻需要個别決策者一時的決心,最高蘇維埃曾多次讨論認為不應對阿富汗用兵,但勃列日涅夫的個人感情左右他強硬地做出了發動戰争的決定,而海灣戰争也是在老布什的果斷決策下才打響的。

不同的是,美國因為越南戰争的前車之鑒,用了“獅子搏兔”一般的态度,通過不計成本的投入,42天便迅速結束了戰争,蘇聯卻對阿富汗地區的戰争缺乏預期,最終被拖垮。當然,多年後美國也會在同樣的位置犯相同的錯誤。

在海灣戰争之前,在美國拿出如此堅定的決心,發動如此可怕的軍力,展現改變戰争模式的資訊化作戰體系之前,不止是伊拉克,世界各國都沒有預想到,美國的實力竟已達到了如此境地。

1991年海灣戰争,伊拉克與美國實力懸殊,為何薩達姆敢叫闆美國?

美F-15E機群

我們以後來者的視角能看到美國與伊拉克,在當時的世界拉開了一個時代,但當時的世界各國并不知曉,而伊拉克隻論紙面力量,是不輸勞師遠征的美國的,各國預想的都是另一場越南戰争。

結語

戰争是政治的延伸,海灣戰争的起因很多人都看懂了,是薩達姆對外轉移沖突的行為,對上了美國維護石油霸權的戰略目标,但結果卻幾乎無人預測正确。

裝備上的落後可以追趕,觀念上的落後在顯現出問題時,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美國在海灣戰争中展現出的全天候作戰體系與資訊化作戰理念,影響了全世界所有的主流國家此後數十年間的建軍思路,大陸也是在海灣戰争後,開啟了全面軍事理念與軍事科技的改革。

應當慶幸,我們不是1991年落後挨打的那個伊拉克,應當警醒,好戰必危,忘戰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