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産15萬噸的背後-雲南咖啡産業的酸楚

我國雲南咖啡的引進曆史已有一百多年,适宜的溫度和微氣候使雲南生産了大陸地區98%的咖啡豆。

據雲南行業統計,雲南2016年小粒咖啡産量超過15萬噸,随後由于市場、氣候等因素,産量開始下降,2018年統計均為13.6萬噸。它下降了10%以上。大陸目前生産世界咖啡的1.5%。基本上,雲南咖啡行業的現狀代表了中國大陸咖啡行業的現狀。

年産15萬噸的背後-雲南咖啡産業的酸楚

産量下降通常意味着供需向供給側傾斜,但事實是,由于品質缺乏穩定性,雲南谷物咖啡在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沒有定價權,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發言權。雀巢長期以來一直以低于紐約期貨價格每磅10-20美分的價格購買雲南咖啡,這僅為哥倫比亞咖啡的三分之一。而雲南咖啡作為一般銷售,産業利潤大多流向大型食品廠和買家。

根據《雲南咖啡産業報告》的一組資料,雲南省有30多萬農民從事咖啡種植,涉及100萬農民。年總産值僅為25.9億元。咖喱農平均每年種植咖啡的收入隻有2590元。

B站部落客《周末咖啡報告》制作了一系列短片《咖啡人日記》深入雲南咖啡産區,了解農民的處境。在雲南咖啡看似美麗的風景背後,是無數咖喱農戶,他們在每個季節結束時猶豫是否要切斷咖啡以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由于粗放的種植和加工方法,注定會導緻品質不穩定,與價格疲軟形成惡性循環,有上述資料結果。

年産15萬噸的背後-雲南咖啡産業的酸楚

該部落客對咖喱農戶為了數量而不一緻成熟度地撿起咖啡進行了視訊測試,在大雨中露天太陽豆,而不是躲避雨水,讓雨水浸泡咖啡豆。是以,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将生的,煮熟的,破碎的,發黴的豆子放在麻袋中,然後運到貝殼清除站。

年産15萬噸的背後-雲南咖啡産業的酸楚

這些豆類最終将被星巴克、雀巢和麥克斯韋等大工廠以非常低的價格帶走,然後作為我們的高價産品出現在他們的咖啡館和貨架上。

年産15萬噸的背後-雲南咖啡産業的酸楚

除了種植方法外,品種抗性的退化也是雲南咖啡品質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雲南種植的小粒咖啡品種主要引進于20世紀80年代的卡蒂姆系列,經過多年的單一品種栽培,抗咖啡鏽病(咖啡植株頭号殺手)的能力下降,由于咖啡鏽病造成的生産能力每年損失30%以上。除了咖啡鏽病,還要面對害蟲:旋轉器和殺虎牛。這兩個物種會導緻植物壞死,這對農民來說可能是毀滅性的。

年産15萬噸的背後-雲南咖啡産業的酸楚

必須施肥來控制病蟲害,這進一步降低了咖啡生産的有機速度。雲2018年雲南咖啡有機率僅為5%,精品率為6%。在世界其他知名地區,咖啡的品質存在巨大差距。

在明亮、醇厚的咖啡豆背後,是無數農民的掙紮和大工廠的壟斷收購,以及不可持續的粗放種植。雲南咖啡面臨的這些問題,作為中南美洲咖啡的主要來源都經曆過,是以現階段這些地方生産的咖啡不再隻是追求數量,而是追求品質和品牌。這樣,咖喱農戶的利益就可以在最大化過度種植的前提下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