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作者:白衣(爸媽精讀作者)

網絡上有人做了街頭采訪,問題是:“想對18歲時的媽媽說什麼?”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絕大部分說:“不要嫁給我爸,找個好點的男人嫁。”

有個答案,讓人心驚:“不要生下我。”

看完這個采訪,下方網友們炸了,紛紛分享自己的感悟。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有人說:“有沒有我沒有關系,不要嫁給我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人說:“家裡的育兒都是母親在做,每次母親想要靠靠父親,父親就會往後挪一挪”。

當孩子降臨,夫妻二人的關系被打破,原來隻需要照顧對方,現在還需要養育孩子。

父親這個角色,帶來責任的同時,也帶來各方面壓力,經濟壓力不必說,還有該如何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于是很多父親,一心撲在工作上,在家庭中完全隐身,一來養孩子需要錢,二來不知道該怎麼管教孩子。

讓人遺憾的是,正是父親的缺位,母親對孩子的愛,更容易出現過界,甚至到控制。

三角形最穩定,家庭關系也是如此,父親、母親、孩子三位一體,都積極參與育兒中,才有可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母愛在獨行中越位

真人節目《少年說》中,叢思洋的媽媽,為了孩子辭職回家,和老公開始女主内男主外的生活。

孩子下課回家,媽媽已經備好水果,早上會把疊好的衣服,放在女兒的床上,上學前,媽媽會幫她把書本收好,她直接背着去學校。

媽媽代辦一切,導緻她連最基本的掃地都不會,在學校輪到她值日時,同學都勸她别幹,幹了之後,别人還要替她返工。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愛的剛剛好是力量,過剩就是阻礙,輕則孩子自理能力差,重則喪失生活興趣。

紀錄片《零零後》,拍攝了孩子成長中的10年,其中一個孩子叫錫坤,對事物充滿好奇,夢想是當個科學家。

他的父母兩地分居,父親幾乎從未參與孩子的教育。

錫坤的媽媽,平時幫提書包,下雨給孩子打傘,吃穿住行從來沒有讓兒子操心過。參加夏令營,會打電話告訴孩子穿什麼衣服。

包括人際關系,媽媽都會幫他,5歲時錫坤因為害羞,沒有和周圍的小朋友打招呼,媽媽就代替兒子說話。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讓人意外的是,錫坤的狀态越來越差,小時候的活潑不再了,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也不善于交際。

斯坦福大學教務長海姆斯認為:

“家長急于幫孩子跨越一個又一個的裡程碑,保護孩子免受失敗和傷痛。但是過度保護本來就是一種傷害,它會讓孩子們失去塑造人生所需的意志力和個性。”

父親的缺失,母親又當媽又當爹,不小心就給了雙份愛,母親越包辦,越全能,孩子反而越脆弱,越是無能。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過度補償”,母親的溺愛,投射出内心缺愛,家庭中父親的隐身,母親沒有愛的補給,就會在孩子身上實作,會過度補償孩子。

藏好一半的愛,讓孩子去嘗試,去感受,積累經驗,他才能承擔風雨,過好這一生。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父親是母愛的控制開關

心理學家卡羅爾·吉爾根說:“父親強調公正、公平和責任(基于規則),而母親則強調同情、關心和幫助。”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早早就發現男女在教育上的互補性。

兒子小時候,晚上不喜歡刷牙,俞敏洪的妻子,心疼兒子,覺得就一次也沒事,俞敏洪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好的習慣就在于堅持。

不管兒子多困,他都會拉兒子起來,刷完牙才能睡覺。

有一陣兒子酷愛吃冰激淩,妻子并沒有節制,為了兒子的健康,俞敏洪規定,每天隻能吃一盒,時間是飯後半小時。

剛開始兒子還會軟磨硬泡,希望爸爸能夠改變規則,俞敏洪不為所動,兒子漸漸對冰激淩沒那麼癡迷。

不僅是生活習慣,在學習方面,俞敏洪也沒有放松,兒子喜歡上網,喜歡玩遊戲,隻要他不在家,妻子就有些放縱孩子。

于是俞敏洪約法三章:

1.寫完作業後上網浏覽不能超1個小時;

2..打遊戲容易上瘾,嚴禁打遊戲;

3.兒子在寫作業時,不能關門,父母要監督。

兒子随即反問:“要是關門會怎麼樣?”

俞敏洪并不傻,知道兒子在試探他的底線,說道:“那就破門而入。”

看老爸的規矩不能更改,兒子也就嚴格遵守。憑借着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俞敏洪的兒子考上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弗洛伊德曾說:“孩子眼中的父親是集法律、限制力、威嚴、權力于一身的超人。”

父親就像一根繩子,牽制了母愛的過度,也規範孩子的放縱,孩子在父親身上學會規範、界限、對錯,沒有父親的加入,愛是不完整的。

帶孩子離開母愛重重包圍,是父親的責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走向獨立的孩子,完成和父母的逐漸分離。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父親上位第一步,做好3種角色力

英國作家休伯特說過:“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

父親的能量,在教育中不可或缺,父親要想走進家庭,走近孩子,第一步就是做好3種角色力。

1.榜樣力: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參加總統競選的21個月,依然堅持參加女兒的每一次家長會。

女兒想學遊泳,他親自當教練,女兒暑假想去遊樂園,他抽時間陪同。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就像他所說:“我不可能是一輩子的總統,但我永遠是父親。”

她的女兒哈佛畢業,愛好廣泛,自信得體,完全繼承了奧巴馬的優秀。

父親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前提是原件出現在孩子的成長中,想要發揮榜樣力量,最重要的是多陪伴。

2.擔當力:

曾看到這樣一個文章:他劃了别人的車,周圍并沒有人,再加上偏僻,也沒有監控,他本想不了了之。

但因為害怕,他還是告訴父母,父親當即要求他帶自己過去,而且通過挪車電話,聯系到車主,要求賠償,并且告訴他,這些費用,需要他去家裡的飯館打工還上。

就這樣他用一個暑假,才還完了這筆錢,這給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在他以後的成長中,從未想過逃避,這種擔當,讓他獲得老闆的青睐。

李玫瑾教授說:“長期缺少父親的教育,孩子會變得難以管教。”

父親的愛帶着限制,孩子在其中,明白該承擔的責任,而不會以自己私欲,傷害别人。

3.耐挫力:

在微電影《不一樣的父親》中,胡軍飾演父親,家裡有車,但每天堅持陪着兒子走路上學,不管刮風下雨,也不管書包多重。

兩人每天嘗試着不同的路,解決路上遇到的麻煩,比如遇到修路,馬路被封。

胡軍告訴兒子多觀察,多思考,兒子想到了昨天走的是右邊那條路,現在這條路與它相通。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這也教會兒子,碰到麻煩,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總能找到解決辦法。

兒子和同學郊遊時,背着老師尋找秘密基地,結果迷路了,他卻憑着對苔藓和太陽的觀察,從深林中走出來。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父親的愛不同于母親,更富有前瞻性,他們會希望孩子去嘗試,甚至是冒險,途中最好遇到一些挫折,這樣不會養出溫室中的花朵。

父愛是母愛的補充,也是升華,缺少父愛的孩子,也會缺少教育的一部分。

“你想對媽媽說什麼?”的街頭采訪,扯開了教育的遮羞布

寫在最後

《在愛中升華》說:“當每個家庭成員擺正自己的位置,用心經營每一種關系,夫妻恩愛,子女孝順,家庭的氛圍也會其樂融融。”

父親不缺位,參與到家庭中,母親才不會越位,孩子自然不錯位。

教育,是夫妻二人愛的合謀,不是一方的獨角戲。嚴慈相濟,寬嚴有度,互相配合,互相彌補,在愛和管教上把握好尺度,家教就差不到哪去。

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合力托舉,孩子走得更遠。

作者簡介:白衣,富書專欄作者,愛旅遊愛寫作,思考和腳步總有一個在路上,本文:爸媽精讀,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