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庫隻剩十銀圓的晚清政府肯定是還不上這錢了,自1853年2月,清政府向上海洋商借款13000銀洋開始,便開啟了對外舉債之路。在接下來的58年裡,共欠下外債208筆,債務總額高達13億兩白銀。其中,舉世皆知的《辛醜條約》4.5億兩,《馬關條約》2億兩,《南京條約》2100萬銀元,《北京條約》800萬兩。
庫銀
那麼,如此高額的債務會因為清政府的滅亡而就此算了麼?當然不會。中國人講究“父債子償”,清政府之後繼任的民國政府便自動成了“冤大頭”。
說來也是丢人,雍正繼位時,清政府國庫存款足有800萬兩白銀。到了乾隆繼位後,國庫存款翻了幾番,老父親雍正為寶貝兒子留下了6000萬兩白銀。經過乾隆的努力,平叛亂,擴版圖,還有六次下江南,國庫勉強維持到7000萬兩白銀。
可是,乾隆之後再無明君,尤其是揮霍奢靡的慈禧掌政後,清政府徹底開始入不敷出。
1912年,隆裕皇太後臨朝稱制,頒布了《退位诏書》,溥儀退位昭示着清政府的滅亡。待袁世凱接了這一手爛攤子,滿心期待地清理國庫時,他傻眼了,因為國庫裡隻剩下幾個銀錠(另說10銀元)。
可是,債務尚且還在,這事該怎麼辦呢?
清政府的外債情況
衆所周知,清政府開始借債的轉折點是甲午戰争,因為自此開始,欠下的債務要以“億”計數。那麼,清政府到底欠了多少錢呢?
1853年,上海道台吳建彰為了剿滅太平軍,對外借了13000銀洋,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到了1911年,在清政府欠下的13億兩白銀外債中,光是各項不平等條約所需賠款就占外債的60%。真正用于革命的債務隻有1%,用于海防的債務也才6%而已。是以,晚清政府不是在還錢,就是在想辦法還錢的路上。
從1840年鴉片戰争開始,到1912年清朝覆滅,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協約等多達1100件,幾乎都是不平等條約。
英國最先嘗到了甜頭,1841年簽訂的《廣州和約》,收到了清政府賠款670萬兩。第二年,清政府再次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一次足有2100萬銀元。僅僅過了16年,小龍女走出了絕情谷,大英帝國也開始飄了,這一次索求無度的英國隻是通過《天津條約》要了200萬兩罷了。
不過是區區百萬兩白銀,對于朝廷來說還是小風小浪,因為真正的驚濤駭浪也要撲面而來。直到1895年,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開始,賠款的數額都讓人震驚,2億兩白銀隻是基本賠償款,還要外加3000萬兩“贖遼費”,走投無路的清政府隻能拆東牆補西牆,向俄法德借錢還債。
同時,為了再反過來償還這三國債務,東北的礦權,南滿鐵路以及旅順、大連、膠州灣、廣州灣的經營權隻能全部交給了俄法德,何其屈辱啊!
但是,真正讓國人擡不起頭的還要屬《辛醜條約》。4.5億兩白銀,外加39年還清的利息,利滾利相當于13億兩白銀。由此,清政府最大的外債産生了。
孤立無援的清政府沒有反抗的權利,隻能無止境地妥協和屈從,甚至厚着臉皮去讨好,換來的就是西方列強的獅子大開口。
最終,内憂外患的清政府轟然倒塌,可是欠下的債務依然存在。
清政府的财務狀況
在末代皇帝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提過,溥儀年幼時曾經去庫房登記乾隆留下的古董,打開國庫的那一瞬間,這位小皇帝震驚了。他隻知道乾隆喜愛收藏,卻沒曾想這堆積如山的寶物,能夠如此讓人應接不暇。當然,這些寶物最終也都被揮霍一空和一搶而空。
清朝的輝煌在“康乾盛世”,這盛世持續百年,卻留下了一個可怕的後遺症:皇室越來越奢靡,官僚越來越腐敗,百姓越來越窮困。
尤其是百姓,那些從國庫撥下來的救濟款經過層層剝削,所剩無幾。此後各種盤剝不斷,清官、百姓無以存活,朝廷向百姓征稅,貪官再加倍讓百姓賦稅,内憂是以産生。
拿乾隆最寵信的和珅來說,嘉慶将和珅抄家時,光白銀就搜出8億兩!要知道,這些錢相當于乾隆時期的清政府15的稅收收入!
影視劇照
那麼,當政者意識到這個問題麼?至少在慈禧看來,但凡有貪官就意味着他們對朝廷仍有依賴,就絕對不會反,是以,不如養着這群貪官,相當于維持了大清朝的穩定。
相較于這些貪官而言,慈禧本人那是極其地揮霍無度了。
1894年,甲午戰争急需軍費,然而很不巧,它撞上了慈禧60歲大壽。對于她來說,體面的生日宴會才是最重要的。于是,這場豪華的盛宴花進去了1000萬兩白銀。
既然有宴會,那要搭台子蓋樓閣吧,好嘛,240萬兩銀子出去了。舞台搭建好了得裝飾一番吧,光燈具就又花進去130萬兩。既然舞台都這麼亮眼了,幹脆把宮殿也整修一番,将近80兩銀子就花出去了。慈禧愛美啊,過生日肯定要有新衣服,光置辦禮服就耗資20多萬!再加上金銀首飾等裝點,40萬愣是沒打住。
慈禧豪華夜宴
即便是日常生活,慈禧也是相當的奢靡。太監總管李蓮英曾說,慈禧太後僅一天就花了4000兩白銀。這些錢如果都用在海防建設,大清朝也不至于被那麼快被大炮轟開國門了。慈禧吃得精細,光是米就要分多種,禦膳房的爐竈就50多個,每天單是肘子就要備好50斤,水果更是數不勝數。
慈禧的這種奢華延續到隆裕太後,據溥儀回憶,隆裕太後自己的一頓飯就有上百道菜,多到6張桌子都擺不下。
除了講究吃,慈禧還很講究穿,洗一次澡的浴巾就有100多條,一年換的襪子就有3000雙。出行時準備的衣服足有2000多件,而且穿過一次就不會再穿。
活着講究,死後更是奢靡,頭上的鳳冠就價值幾千萬,更别提嘴裡那顆無價的夜明珠了。也難怪慈禧會被盜墓了,這樣浮誇的墓葬誰不心動?
那麼,現在您知道清朝國庫為何虧空至此了嗎?搜刮的民脂民膏全部用來美化政府,無能的政府再以“超前消費”來借債度日,清朝不亡真是天理不容。
慈禧陪葬品
誰為清政府收拾爛攤子?
還能有誰?當然是民國政府了,實力不允許它逃脫西方列強的魔爪,就隻能等待被強盜無情宰割的命運。
孫中山在對外釋出的《大總統告友邦人士書》,便是公開承認清政府所欠賠款及外債的償還責任:“凡革命前所有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有效,至于條約期滿為止。革命前以清政府所借之外債及所承認之賠款,民國亦承認償還之責,不變更其條件。”
當年,袁世凱本以為打開清朝國庫大門會有驚喜,結果隻剩下驚吓,還得被迫繼續還款。最可怕的當然還是庚子賠款,于是,隻能效仿清政府去向各國銀行借錢。這一借不要緊,利息9億8千兩,相當于賠付兩倍的庚子賠款。
早在1908年,清政府曾派出駐美參贊梁誠在與美國國務卿會面。結果,美方無意間透露了一個資訊,就是美國政府賠款要多了,于是梁誠抓住契機,不斷遊說美國政府退還部分賠款。後來,迫于輿論壓力,美國總統羅斯福同意退款本息,用于資助中國留學生和教育事業。此後,也有不少國家紛紛效仿,退還了部分賠款。
當然,這可不是西方列強的善良,而是換一種侵略方式罷了。你細品,至少美國的這筆資助,可是培養了不少親美人士,後來更是有一大部分人投身到美國的建設事業中。
一戰爆發後也給了民國政府以喘息機會,歐洲各國為了拉攏中國入夥,同意暫緩5年的庚子賠款支付。幸運的是,一戰因為以德國和奧匈帝國失敗告終,這兩個國家的欠款也就一筆勾銷。
不久,俄國又爆發革命,這樣也就又少了一個債主。直到1924年,蘇聯政府發表聲明,正式放棄剩餘賠款。
雖然各個國家都相繼退還了賠款,卻唯獨一個國家不肯善罷甘休,那就是日本。當然,日本也同意退還,可是條件相當地苛刻。
令人費解的是,直到全面侵華戰争爆發,國民政府依然在賠付這筆欠款,可真是讓人匪夷所思。當時,中日雙方劍拔弩張,日本依然嚣張地催逼政府支付賠款,因為他們要用這筆錢擴張軍隊,反過來再去壓榨和殲滅中國,這是何其嚣張!
這筆庚子賠款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英對日宣戰時,才終于停止賠付。
1939年1月15日,國民政府釋出通告,宣布停止支付所有庚子賠款。在這39年間,中方已經賠付了6.64億兩白銀,扣除退還的部分,實際賠款數額是5.7億兩。
當然,錢可以不賠了,不平等條約仍然生效。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些不平等條約才全部廢除,過往的屈辱才算是徹底過去,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腐敗的清政府留下的爛賬,竟然就這樣被扛了下來。但是,還債的過程何其艱辛,億萬百姓所承受的痛苦,也将清政府的無能永遠地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以上可以看出:曾經的清政府用卑躬屈膝的奴顔去建立不平等關系,以此期待能夠換取和平,結果卻盼來了任人擺布和宰割的命運。沒有與之對抗的資本,更沒有能夠抗衡的底氣,還被無情地扣上“東亞病夫”的帽子。
落後就要挨打,喪權辱國就是必然,這是留給國人的教訓。
1949年,新中國對外宣布新的外交政策:“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
新中國成立
擺脫曆史負擔,擺脫外來制裁,這是中國人的底氣,更是鐵骨铮铮的傲氣!從前是,未來亦然!不服嗎?那就再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