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6分神作,《流浪地球》後的科幻新驚喜

本文受訪者為導演@孔大山

文章根據采訪内容整理而成

4月1日上映的《宇宙探索編輯部》或許是今年最“怪”的一部電影。

一個孜孜不倦尋找外星人的“瘋子”,一群奔走在西行路上的探險者,一個永遠不會有回答的終極提問......‍‍

在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6、風格極為獨特的小成大學幻片背後,一定有一群有趣的人。

我們就與《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導演孔大山聊了聊,從故事的緣起到與《流浪地球》千絲萬縷的關系。

【無名者】第七期,跟着小萬一起來深入探索《宇宙探索編輯部》。

Q1:我對90年代有情懷

小萬:最先想聊聊這部影片的緣起,您自己也說過,這個片子源于看到的一則新聞,那是怎麼從一個新聞構思和發展出這樣的一個故事的?

孔大山:那個是尋找外星人的新聞。最開始,我按照那個新聞的風格寫了一個故事的大綱,但它就完全沒有人物,是一出鬧劇,是以就被監制否了,我自己也不滿意。然後就覺得需要找一個人物來貫穿,因為之前的故事沒有人物,隻是事件的堆積。

我就想,既然他尋找外星人,那我就本能聯想到八九十年代的氣功熱、飛碟熱,那個年代嘛,有很多那種老的科幻雜志啊,那些對UFO特别癡迷的群體,于是就定位到了這麼一個科幻雜志社的主編的身上。

這個主編他可能在當年意氣風發地想要尋找外星人,到30年後的今天,他還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這個結果。把這個人物确立了,其實後面的很多情節就随之而來了。

小萬:您講到把這個故事定位到了90年代,我們也看到片中有很多有時代氛圍的元素,從一開頭的采訪,到後面的電視雪花,包括辦公室裡的那些桌椅的感覺等,您個人對于這個年代,是不是有一個情結?

孔大山:對對,就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對90年代各種美學、所有關于那個年代感的東西特别迷戀。

小萬:有影迷發現“宇宙探索編輯部”這個片名來自于《編輯部的故事》,影片當中還有很多迷影和緻敬的元素,您個人覺得有哪些作品或者哪些導演影響到了您的創作?

孔大山:沒有哪位具體的導演吧。我在這個片子籌備的時候,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個可以去參考、參照的對标電影,隻能說有部分的影響。

比如說确實有《編輯部的故事》裡面一些元素的影響,這個元素可能來源于我小時候很喜歡看王朔,這可能是最有淵源的一個影響。電影技術層面,可能就是一些拉斯·馮·提爾(《黑暗中的舞者》《狗鎮》)的電影啊,婁烨導演的手持風格,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到這部電影。

Q2:為了宇航服寫了一場戲

小萬:關于影片開始那套宇航服,我們知道那是直接從《流浪地球》劇組拉過來的?

孔大山:對對。

小萬:當時是怎麼想加這個情節在裡面,是在創作一開始就想要加這一段梗,還是到後來才慢慢發展成這樣的一個情節。

孔大山:一開始去郭帆導演公司玩嘛,就是剛開始準備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剛拍完《流浪地球》殺青,殺青之後他就把當時吳京老師穿的那個宇航服搬到公司裡了。

我看到後就覺得,哎,有這麼好的一個現成道具,不用白不用。我可以為了這個宇航服寫一場戲,是以就是先有了這麼一個道具,才有了發生在編輯部的那段情節。

小萬:是以郭帆導演和制片人也是因為有了這場戲,然後再邀請他們來客串的。

孔大山:對對,就順理成章嘛,就是“買一贈二”。

Q3:因《李獻計曆險記》與郭帆導演相識‍‍‍‍‍‍‍‍‍

小萬:講到郭帆導演,我們知道郭帆導演工作室,以及導演本人也對這個片子提供了很多幫助,其實您本人也參與了《流浪地球2》的創作過程,那能不能講一下和郭帆導演之間的相識與合作?

孔大山:一開始是2011年的時候,我大學剛畢業,拍了一個畢業短片,改編的是卡通片《李獻計曆險記》。郭帆導演的第一個長片也是改編的這個動畫,然後他就在網上看到我拍的片子了,然後我倆就認識了。

再後面就是2013年他拍《同桌的你》,叫我去給他做導演助理,那個經曆其實是我在拍《宇宙探索編輯部》之前唯一一次的電影劇組經曆,完整地了解到一個電影從籌備到拍攝到後期的這麼一個流程。

Q4:看了《流浪地球》後選出男主角

小萬:當初是怎麼選中楊皓宇來出演唐志軍的,是因為他參演的《流浪地球》嗎?艾麗娅老師呢?

孔大山:對,我就是因為看了他在《流浪地球》裡面的演出才了解他,首先他那形象我覺得就很符合唐志軍這個人物。

然後,艾麗娅老師是我在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經常看到她給師哥師姐們出演一些畢業作業,也很喜歡她。我覺得這兩位老師身上的某些特質都都挺符合電影中角色的人物屬性,是以就邀請他們來了。

小萬:片中另一個重要演員就是王一通,他也是編劇之一,您怎麼樣描述你們的合作,在合作當中有沒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創意碰撞?

孔大山:我們倆的合作過程就是互相啟發的一個過程吧。就是比如說定了一個方向,比如說下場戲我想達到一個什麼效果,或者下場戲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氣氛或者走向,然後我倆就開始頭腦風暴,不斷地提出一些點子、互相啟發。

比如影片裡面的詩都是他自己寫的,然後孫一通這個角色也是多多少少有一些他自己的影子在裡面。

Q5:片尾特效鏡頭是“文眼”

小萬:我們知道這個片子是一個低成本作品,然後也是您的第一部長片,相信整個拍攝過程其實應該有挺多困難,這方面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

孔大山:嗯,因為我們這個電影是公路片嘛,有大量的轉場,其實主要困難就是每天都在趕路,幾乎就每天都在。

就算不趕路的話,每天在一個地方拍,也有無數個小範圍的轉場。就是一路挺奔波坎坷的,除了要跟惡劣的自然環境、天氣做鬥争,還要保證拍攝的品質,确實是挺身心俱疲的。

小萬:剛講到低成本,但其實片尾最後那個特效鏡頭是“最像科幻片的一個鏡頭”,那個鏡頭實作難度怎麼樣?

孔大山:沒錯。那個鏡頭難度很大呀,是找到了《流浪地球》的特效團隊MORE來做,才終于算是把效果給呈現出來了,那個制作難度上确實很難。

小萬:那個鏡頭對于整個片子其實又非常重要。

孔大山:沒錯,沒錯,那是“文眼”,相當于點題的一個鏡頭。

Q6:這其實是部“民間科幻片”

小萬:剛才也講到您之前的短片創作經曆,從《法制未來時》到現在的長片,您都有一種辨識度很強的風格,在之後的創作當中會繼續延續這樣的一個風格嗎?

孔大山:這個我自己也不知道,隻能說每個階段吸引我的故事都不一樣,可能下一個吸引我的未必是這麼一個荒誕的故事,可能是一個特别生活流的故事,或者是其他我也不知道什麼樣的故事,我自己沒有什麼明确的想法。

8.6分神作,《流浪地球》後的科幻新驚喜

小萬:也就是說沒有刻意要保持某一種風格。

孔大山:因為這個東西不是刻意想保持就保持的,就是你是什麼人,你就隻能拍什麼電影,這就是你的世界觀,你思維的邊界決定了你的電影的呈現。

小萬:我們知道這部影片和《流浪地球》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但差別于《流浪地球》那種硬科幻,這是另外一種科幻。那您怎麼看待當下的中國科幻,或者您創作的這種類型的科幻片?

孔大山:我其實不太好意思說我拍的這個是科幻片,如果準确地定義,它應該叫“民間科幻片”。

怎麼說呢,它确實不是正常意義上的科幻片,但本質探讨的主題确實可能跟所有的科幻片探讨的母題是相似相通的——都是關于宇宙的一種終極追問吧。但它外在的形式風格可能跟大家想象中的、傳統意義上的科幻片不沾邊,是以準确的定義我覺得就是“民間科幻片”。

小萬:對觀衆來講,看到影片後可能會覺得,原來科幻片也可以有另外一種形式的,不一定非要有特效、非要有大的場面,這個片子能帶給觀衆一種新的認識,新的感受。

孔大山:對,當然這是最好的了。如果不是沖着看大特效、看毀天滅地的那種鏡頭來,而是把心态放平、懷着一種寬容度更高的心态去看這部電影,我覺得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獲。

小萬:最後一個問題,《宇宙探索編輯部》登上院線大銀幕,對于一個這樣題材和風格的片子還是挺不容易的,您作為導演對于它的市場表現有什麼預期?

孔大山:沒有,就是别賠錢就行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