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塞王守邊:朱元璋屠殺功臣後的權宜之計,埋下了大明内戰的種子

作者:莽子說

公元1368年,40歲的漢人英雄朱元璋經過15年的武裝鬥争,最終削平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南方割據勢力,統一了長江以南的廣袤地帶,在自己的根據地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立大明帝國,改元洪武,是為明太祖。同年,朱元璋以大明最能打的兩大名将徐達、常遇春為北伐軍正副總指揮,征發大軍25萬,誓師北伐,目标直指蒙元王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在明軍摧枯拉朽的攻勢下,當年8月,徐達兵不血刃攻取元大都,元朝最後一任皇帝元順帝脫換帖木兒逃往草原,元朝滅亡,朱元璋完成了元明易代的政治使命。

塞王守邊:朱元璋屠殺功臣後的權宜之計,埋下了大明内戰的種子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元順帝逃往草原,依舊以大汗的名義上司草原各部,草原各部也尊其為共主,如此,元朝殘餘以北元的形式依舊稱雄長城以北,還有遼東,而且北韓半島的高麗王朝也對北元稱臣,西域地區也與北元過從甚密,從鴨綠江到嘉峪關,大明帝國長達萬裡的北方邊境線,時刻處于北元的威脅之下。

正所謂“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元璋收複北方後,随即就安排麾下猛将鎮守北方各要隘之地,如徐達坐鎮北平、李文忠坐鎮太原、馮勝傅友德坐鎮陝甘,同時發動多次對北元的進攻征讨(李文忠的應昌大捷、洪武五年的嶺北之戰、傅友德在河西走廊上的七戰七捷等戰役),進一步打擊消耗北元的實力。但在草原上作戰,明軍天然處于弱勢,如嶺北之戰中,一代名将徐達就被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擊敗,損失萬餘精兵,李文忠也險些全軍覆沒,戰馬的損耗更加嚴重。正因如此,嶺北之戰後,明朝與北元進入了對峙階段,雙方一時都無法打破僵局。

塞王守邊:朱元璋屠殺功臣後的權宜之計,埋下了大明内戰的種子

此後,朱元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政建設上,大明帝國也逐漸走出了元末戰争的創傷。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朱元璋猜忌功臣的心也開始越來越敏感。但朱元璋不是傻瓜,他也知道軍隊的重要性,更明白三軍易得一将難求的道理,在沒有替代方案前,朱元璋不會輕易對武将舉起屠刀,實事求是地講,朱元璋前期殺的功臣主要還是些不法勳貴和文官,如洪武十五年殺的朱亮祖确實是死有應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苦心培養的接班人、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随即冊立朱标的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即後來的建文帝),确定了繼承人關系。朱允炆沒有乃父的手腕和威望,為確定将來朱允炆不受制于功勳集團,朱元璋開始了大規模屠殺功臣的運動,特别是藍玉案,一個案子就殺了15000人,使得大明開國名将為之一空。藍玉、馮勝、傅友德等超級名将全部被殺,大明軍界為之一空。

塞王守邊:朱元璋屠殺功臣後的權宜之計,埋下了大明内戰的種子

而這些名将大多是對戰北元的主力,雖然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魚兒海之戰中藍玉一戰打爆北元,但草原上的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依舊實力強勁,他們時不時的南下騷擾大明的北部邊防。聞戰鼓思良将,朱元璋迫切要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帝國的北方邊境将永無甯日。

要說朱元璋是天才,這麼棘手的問題,他一下就解決了,解決方案很粗暴,那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們去北方戍邊,他一口氣分封了13個藩王到長城沿線戍邊,是為十三塞王。分别是韓王、沈王、遼王、甯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安王、秦王、慶王、肅王。其中秦王(封地西安)、晉王(封地太原)、燕王(封地北平)、甯王(封地大甯)實力最為強勁,麾下都有數萬到十數萬的兵力。還别說,這些塞王守邊還真有兩下,他們多次聯合作戰、深入草原、追亡逐北,草原被虐的不行。

塞王守邊:朱元璋屠殺功臣後的權宜之計,埋下了大明内戰的種子

但是朱元璋的這個安排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隐患,那就是這些塞王個個擁兵自重,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但朱元璋不在,誰能確定這些人不造反奪權。其實在朱元璋封王戍邊時,朝中就有好多人預見形勢并勸說朱元璋,但當時朱元璋不想軍權落入外姓,隻得采取塞王守邊的權宜之計,結果在朱元璋死後不到一年,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就在封地北平(今北京)造反,大明帝國陷入了一場長達4年的血腥内戰(靖難之役),而這一切的種子就是朱元璋在封王戍邊時種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