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道即巅峰的項羽為何最終烏江自刎?(下)

作者:百味故事驿站

書接上文,出道即巅峰的項羽為何最終烏江自刎?(下)……

05 諸侯紛争

在分封時,項羽對劉邦還是心有芥蒂的。在範增的謀劃下,他将劉邦分派到巴蜀為王,那裡在古時是荒涼的盆地。劉邦見項羽分自己到如此鳥不拉屎的荒蠻之地,火冒三丈,按論功行賞的話,他應得的遠不該如此。

出道即巅峰的項羽為何最終烏江自刎?(下)

西楚霸王--項羽

他手下的部将也都憤憤不平,希望劉邦起兵反項羽,但第一謀士張良這時站出來,勸劉邦還是忍一忍,他現在還不是項羽的對手。

劉邦雖和項羽一樣,沒讀過多少書,但他骨子裡沒有像項羽那樣高傲自大的毛病。盡管他很憤怒,但仍然聽進了張良的話,壓住了火,并請項伯到項羽面前為自己說好話,多讨要些封地。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又和劉邦結成了兒女親家,是以願意從中調和。項羽得知劉邦低頭向自己讨要封地,心裡挺高興,答應了他的請求。于是劉邦從蜀王變成了漢王,地盤大了一圈。範增事後得知此事,不禁捶胸頓足,直呼大禍不久矣。

一日,義帝(傀儡楚懷王)被殺,據說是項羽派人所殺,劉邦借此理由,起兵讨伐項羽。而此時,齊國因不滿項羽的分封,起兵叛亂。項羽正親率大軍,趕赴齊國鎮壓,自己的大學營彭城兵力薄弱。

劉邦直入彭城,一舉拿下項羽老巢。項羽在戰前得知此事,大怒,決心一定徹底消滅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劉邦。項羽周密部署作戰計劃,兵分兩路,一部分兵力繼續鎮壓齊國叛亂,自己則精挑細選3萬兵馬,悄悄調兵回巢。

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的劉邦,沒想到項羽帶兵殺回。雙方在彭城進行激烈的交鋒。結果,項羽再次以少勝多,僅用3萬兵力就全面潰敗了劉邦的56萬大軍,造就又一有名戰役——彭城之戰。

劉邦險些喪命,落荒而逃。項羽奪回彭城後,沒有趁勢繼續追殺劉邦,殲滅殘餘,這是項羽又一次輕敵的表現,高傲自滿使他打心眼裡看不起劉邦和其他對手,隻要他想打,就一定能打赢。

劉邦殘餘退守荥陽、成臯一帶,和項羽形成了長期對峙。項羽有惡必懲,見劉邦已受到教訓了 ,他又調轉馬頭去讨伐齊國。殊不知,此時開始他已在走下坡路了。

06 楚漢奪齊

劉邦來硬的不行,就在張良的計策下,挑撥和瓦解項羽與部将英布的關系。最終,英布投靠了劉邦。後又在陳平的離間下,趕走了項羽身邊的大謀士範增。

出道即巅峰的項羽為何最終烏江自刎?(下)

楚漢之争

楚漢之争

項羽已失去了左膀右臂,元氣大傷,但他自己還不知。他一直以來在齊國和劉邦據守的邊界線之間來回奔波,内部消耗極大。

劉邦一邊養精蓄銳,一邊也悄悄瞄準了齊國。齊國是戰略要地,攻下齊國就可以瞬間扭轉乾坤,改變天下格局。劉邦派名将韓信攻打齊國,竟旗開得勝,齊國被收歸劉邦所有,一時間,劉邦實力遠超項羽。

一向居高自傲的項羽開始有些心慌了。他終于放下身段,先是派人勸說韓信自立為齊王,形成三分天下穩固的局勢,但被韓信拒絕了。後又同意了劉邦一直以來的求和,願以鴻溝為界共分天下、和平共處。

07 垓下決戰

然而,劉邦這時不幹了。如今局勢不同,大半天下在自己手上,項羽的實力也大不如前,這是扳倒項羽,奪得天下的絕妙時機。

出道即巅峰的項羽為何最終烏江自刎?(下)

垓下遺址1

垓下遺址

于是,劉邦突然毀約起兵,殺向項羽。楚漢再次開戰。項

羽倉促應戰後不久,就失守了固陵、陳縣等地,他趕緊改道引兵至垓下,開始作決戰的準備。

垓下之戰,項羽又一次以一敵百,10萬人對陣60多萬。雖他有多次以少勝多的經驗,但這次劉邦派出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是強将中的強将。項羽的隊伍被三面包圍,四面楚歌。

面對勁敵,項羽率領的部隊始終保持着紀律嚴明、無畏艱險、軍令暢通的良好作風,就一如此前八年的行軍作戰風貌一樣。這場血戰極度慘烈,楚軍沒有逃兵,隻有沖殺,10萬的部隊在短時間内就戰死了8萬多,幾乎全軍覆沒。

項羽一生驕傲無比,尤其是在率兵打仗這方面,一直是他最自豪的地方。自他開始率兵起,都是百戰百勝,還有幾次以少勝多的漂亮仗載入史冊。

垓下之戰,徹底摧毀了項羽的全部兵力,擊碎了他心中所有的憧憬和驕傲。他不想逃生了。在被追兵逼至烏江邊,負責江上船隻航運的亭長正在停船靠岸。亭長見到渾身滿是傷的項王和他的26個部将時,震驚不已。

亭長立即準備起船,讓他們渡江,這樣後面追兵沒船就無法再追殺。可項羽拒絕了亭長的請求。

他下了馬,将缰繩遞上。亭長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接住。項羽對他說:“這匹烏骓馬,五歲正當年,它随我出生入死,我曾騎它一日行千裡,所向無敵,如今不忍殺死,就贈予你吧。”

然後,項王目送亭長帶着烏骓馬駕船離去。許久,他回頭令26位部将們下馬,将馬放生,然後全部背對烏江,緊緊集結列隊,排成三面環陣,準備最後一場血戰的到來...

出道即巅峰的項羽為何最終烏江自刎?(下)

霸王别姬

項羽是天生的将領,論行軍打仗,無人能及。為人作風正派,一身傲骨,做事光明磊落。作為将軍,最後戰死殺場,也算是他将領生涯的最好歸宿。

但實話實說,和劉邦比起來,項羽沒有多少政治領袖的才能。有好幾次得天下的機會擺在眼前,他都沒有抓住。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他是骨子裡的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像惡靈一般,如影随形。這導緻他出現三個大問題。

出道即巅峰的項羽為何最終烏江自刎?(下)

垓下遺址2

一是思想認知産生偏差,楚本位思想嚴重。項羽心目中楚國是比秦國更先進的國家。他對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帝制不認同、不接受,是以他自立為西楚霸王,而不是建立帝制,回自己老家那邊定都彭城而不是定都鹹陽。而劉邦在這個問題上,也面臨同樣的選擇。劉邦沒有教條,吸納了新事物,選擇了沿襲秦制。此外,項羽也正因對楚家族的依賴心理,他始終在項伯和範增之間搖擺不定,最終還是偏向項伯,導緻一系列決策失誤。

二是導緻嚴重輕敵,同時也對使陰招不屑,想當然地以霸王自居。他俯視和分封其他各諸侯國,招緻各路諸侯的不滿,為自己後來留下無窮的禍患。項羽也是同樣俯視和瞧不上劉邦的,是以就算在鴻門宴和彭城之戰時,都放過了劉邦,也不以為意,感覺就像是貓逮老鼠,逮了放,放了逮。

三是固陳守舊,無法吸納新觀點新事物。他聽不進不同的聲音,自以為是,這樣他身邊沒有多少謀士能留得住,最後就剩個項伯和範增。項伯按今天看來,算是個劉邦打入項羽内部的間諜奸細,為項羽出的主意都是助他滅己的馊主意,隻有一個範增是實實在在為項羽出謀劃策打天下的人,但他最後也是黯然無奈地離開了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