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聖崗上的那座塔

作者:山中陽光
聖崗上的那座塔

二月下旬的北京,風和日麗,我與朋友去看姚廣孝墓塔,輾轉60多公裡來到了房山青龍湖鎮常樂寺村。沿着樹林走了很遠,前邊又是大片的松林,松林的上面露出了青灰色美麗的塔尖。

孟春的陽光溫暖地灑在大地上,拂在身上。這裡靜悄悄的,沒有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遊客,沒有兜售商品的小販,甚至沒有一絲風,青松的樹枝一動不動,這一切也許是怕打擾了沉睡的道衍師父,聖崗之上,一派祥和。

姚廣孝陵園沒有圍牆,是開放的。墓塔高高地聳立于聖崗之上,卓然脫世,清秀挺拔,塔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為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高約33米。墓塔整體結構勻稱,塔身上的花卉圖案别緻,且雕刻精細。須彌座塔基束腰部分雕壽字紋和花卉,四正面雕假門,四側面雕假窗。正面門楣之上嵌方石一塊,其上楷書:“太子少師贈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層疊澀檐,各角均懸銅鈴,風吹作響,聲音悠揚。

神道筆直寬闊,古銅色的香爐中香灰很厚。墓塔四周低矮的丘陵上叢林密布,西北面是連綿起伏的太行山。

塔前神道西面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碑,東面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廣孝神道碑”,碑立于宣德元年(1426年)。全文1243字,600年的時光,字迹漫漶,閱讀困難,回家之後結合《明史·姚廣孝傳》細細讀來,收益頗多。

姚廣孝,長洲人,本是醫家子弟。十四歲出家為僧,法号道衍,跟随道士席應真學會了陰陽術數之學。道衍遊嵩山寺時,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見到他後說:“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殺成性,是劉秉忠之流。”劉秉忠是何人?他是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是郭守敬的老師,道衍聽後大喜。

洪武年中,太祖诏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道衍不願當官,被賜僧服而歸。後來太祖要挑選高僧為諸王誦經祝福,宗泐舉薦道衍。燕王與道衍交談,十分投合,便奏請讓道衍跟随自己。

燕王在《姚廣孝神道碑銘》中說:軌行峻嚴,人皆尊仰。潛心内典,得其阃奧。發揮激昂,廣博敷暢,波瀾老成,大振宗風。旁通于儒,至諸子百家之言,無不貫穿。故其文章闳麗,詩律高簡,皆超絕塵俗。雖文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為不及——可見朱棣對其評價之高。

聖崗上的那座塔

神道碑

儒釋道皆通的姚廣孝,擅長奇謀,擅長權力鬥争,擅長算命和預測,人稱華夏第一“妖僧”、黑衣宰相。他一生做了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是幫助朱棣篡位奪取了天下,二是主持營建了北京城,三是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

姚廣孝之是以被稱為“妖僧”,并不是說他有多壞,而是他手段太過厲害,見人之所未見,知人之所未知,預判能力極強,天下大勢了然于心,他擁有慈悲之心,他知道大儒方孝孺是一個倔強的人,就叮囑燕王“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明史·方孝孺列傳》: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劄,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拒寫朱棣即位诏書的方孝孺被誅十族,共有870多人赴死。

朱棣起事之前,道衍住持慶壽寺。他出入燕王府中,經常與燕王避人而語,行蹤十分隐密。建文帝即位後依次削藩,道衍于是密勸燕王舉兵。燕王說:“民心向着他,怎麼辦?”道衍回答說:“臣知天道,何必去理會民心呢?”燕王采納了他的意見,暗地裡挑選将校,聚集軍隊,收納才勇異能之士。道衍在後苑中練兵,鑄造兵器,并畜養鵝鴨來掩蓋聲響。

  燕王決意起兵時,大風雨突至,屋上的瓦片墜落,他吓壞了。道衍說:“這是祥兆。飛龍在天,風雨相随。瓦片墜地,意味着将換成黃色了。”燕王于是起兵,号稱“靖難之師”,道衍輔佐世子留守。

這年十月李景隆乘機攻北平,道衍防守十分嚴密,擊退來攻者。道衍在夜間派壯士缒城而出,擊傷南兵。援軍趕到,内外合擊,斬首無數。燕王攻濟南達三個月不下,道衍馬上提出建議,燕王采納了,連敗諸将,渡江進入京城。

  成祖即位後,轉戰山東、黃河之北三年,道衍雖未曾臨陣作戰,但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論功時名列第一。永樂二年(1404)四月,皇上授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恢複其姓,賜名廣孝,追贈其祖父以同樣的官職,命他蓄發,他不肯。又賜給府邸及兩名宮女,他都不接受。

姚廣孝常住僧寺,去朝見皇上時便穿着冠服,佩上腰帶,退朝之後則仍換回僧服。他将所賜的黃金、布帛全都分發給宗族鄉人。他監修《太祖實錄》,他又與解缙等纂修《永樂大典》。

靖難成功後姚廣孝在潭柘寺修建靜室,之後,姚廣孝就徜徉于北京與潭柘寺之間。

姚廣孝漫步在小溪山谷之間,靜聽淙淙流水和聲聲蟲鳴,不時還會有星星點點的細雨飛落到臉上,格外清涼。“岩巒幛開豁耳目,岚霧翠滴濡衣襟。”他十分惬意。這裡真的适合修行,“怡神水樹清襟冷,滿目奇峰入夏雲。微起涼風響萬籁,山中莺啭奏紛纭。”這是康熙皇帝1702年夏日遊覽至此所寫下的詩句。

姚廣孝在潭柘寺隐居期間,成祖有大事和疑慮時,總要找他尋求幫助。成祖甚至說:“我不回北京了,與你在一起吧,這裡多好呀!”

後來,姚廣孝就仿照潭柘寺的建築布局和主要景觀修建北京,如紫竹院、龍潭、牌樓、白石橋、流碑亭、鐘鼓樓等等,這也是“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原因之一。這樣,成祖随處可以看到潭柘寺的景觀,心情舒暢了。

姚廣孝呆過的寺廟還有周口店鎮大韓繼村的香光寺,那裡曾作為姚廣孝之“别業”,而且文獻多有記載,其别業與碑刻互相印證,成為人們研究姚廣孝史實的重要遺迹。

姚廣孝八十四歲時病得很重,仍住在慶壽寺。成祖兩次乘車前去探視,兩人談得十分高興。成祖賜給他金唾壺,并問他有什麼要求。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關在牢裡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初,朱棣進入南京,有人說建文帝裝成僧人逃走與溥洽有關。成祖同意了姚廣孝的請求,馬上放人。

姚廣孝叩首拜謝,不久便去世了。成祖震動悲悼,辍朝二日。因姚廣孝與佛結下不解之緣,去世之後朝廷以最高等級的僧禮入葬。四月六日姚廣孝遺體按佛教儀式火化,六月十一日,葬于已經落成的房山聖崗墓塔中。成祖手書神道碑文。

朝廷追贈姚廣孝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谥号恭靖,特命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這是臣子的最高榮譽。通觀明太祖、太宗兩朝配享太廟名單中,十六位功勳自中山王徐達以下,皆為出生入死的武臣,文臣配享者,僅有姚廣孝一人。

走在神道上,回望墓塔,這裡遠離塵嚣,墓園無人守護,隻有繁密的樹林護佑着,益發顯得莊嚴肅穆,讓人平靜的内心蕩起波瀾。

朝居廟堂,夕處江湖。除了姚廣孝,沒有人能在這兩種角色之間轉換自如。姚廣孝一生周旋于波谲雲詭的政治漩渦,以天下為棋盤,以王侯為棋子,博弈天下。他深谙兔死狗烹、功成身退的道理,雖然居功至偉,權傾朝野,但甘願青燈古佛,初心不變,是以能獨善其身。唐人胡曾有詩雲“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雲陽血染衣”。反觀曆史,類似李斯的人少嗎?

琢玉示辭,乃敕臣工。于千萬年,流光無窮——這是神道碑上最後四句。

聖崗上的那座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