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作者:繪本有個任意門

作者:瑪麗·荷·艾斯(Marie Hall Ets),世界知名圖畫書作家。艾斯共出版了二十一本圖畫書,其中《在森林裡》、《像我平常那樣》、《和我玩好嗎》、《賓尼先生的賽馬》、《安東尼·烏先生》等五本獲凱迪克銀獎,1960年《還差九天聖誕節》獲凱迪克金獎。艾斯的作品以簡單隽永見長,常表現她對動物的熱愛及與大自然的深刻交流。她被美國繪本界譽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樹立了繪本典範的作家之一。

譯者:趙靜,198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後來緻力于兒童文學和兒童教育,2002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1999年赴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訪學,2001年加入國際兒童文學協會( Children ' 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簡稱 ChLA ),2002-2006年擔任 ChLA 國際委員會委員。曾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八年,後加入國際咨詢機構,主要從事國際組織在華的西部教育發展項目的專家咨詢和項目管理。

關于作者:

假設要是有人問我“你最喜歡的作家是誰”,我一定會脫口而出:瑪麗·荷·艾斯!要是問我“你最喜歡瑪麗·荷·艾斯的哪一本書”,我一定會說是《在森林裡》!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圖畫書的快樂》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1.《在森林裡》樸素簡潔的封面

關于作品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2.我戴上一頂紙帽子,拿上我的新喇叭,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3.到森林裡去散步,一頭大獅子正在打盹兒,聽到我的喇叭聲,大獅子就醒來了。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4.“你去哪兒啊?”大獅子問我,“等我梳好頭發,可以和你一起去嗎?”于是大獅子梳好頭發,就跟着我來了

“我”到森林裡散步的時候,先後遇到了正在梳頭的獅子、正在洗澡的象寶寶、數花生和吃果醬的大棕熊、教袋鼠寶寶跳高的袋鼠媽媽和爸爸一家、老弱的鹳、在樹上玩耍的猴子,最後遇到了一隻膽怯的小兔子。動物們有的整理着裝,有的手持小工具,陸續加入了“我”的森林之旅……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5.發現一隻小兔子躲在野草後面。“别害怕,”我遠遠地對它說,“如果你也想來,你可以走在我身邊。”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6.小夥伴們排着整齊的遊行隊伍,奏起樂器,打起節拍,而小兔子始終很安靜,跟着我一起再森林裡散步。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7.野餐後遊戲,輪到我找人,大家都躲起來了。隻有小兔子,還安靜地蹲在那兒。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8.爸爸來找我了。

“我們”在森林裡遊行、野餐、遊戲……直到爸爸來接“我”,所有的動物都不見了,森林又恢複了深邃的甯靜。“我”騎在爸爸的肩上對動物夥伴們大叫:“再見啦!别走遠,過兩天我會再來找你們。”

幼兒閱讀推薦-大獎繪本-凱迪克銀獎-《在森林裡》-瑪麗·荷·艾斯

圖9.我騎在爸爸肩上對動物們大叫:“再見啦!别走遠,過兩天我會再來找你們,”

大師這樣解讀:

1.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分析,《在森林裡》是一個幻想故事,故事是“我”這個小男孩心中的世界,畫家運用黑白手法非常傳神地描繪出森林的幽深、靜谧、以及幻想的神秘。

2.圖畫書研究者彭懿解讀,當“我”戴着紙帽子、拿着喇叭走進森林的那一刻,就已經推開了幻想世界的大門。由此可見,帽子和喇叭其實意味着某種魔力,猶如一把“鑰匙”,讓“我”能自由穿梭于現實與幻想世界之間。“爸爸”則是現實世界的象征,他一出現,幻想世界就閉幕了。

代入我們的寶貝來讀圖:

1.圖畫書的開篇寫道:“我戴着紙帽子,拿着一隻新喇叭,到森林裡散步。”紙帽子、新喇叭——多麼随意又别緻,還有一點點熟悉的儀式感。哪個寶貝不是從一個小物件出發就能開啟一段幻想之旅?一條小毯子權當披風,一場超人拯救世界的演繹就開始啦;幾片樹葉當做錢币,一處熱鬧的自由市場就開市啦;跨上一根長木棍,我們的小英雄就策馬奔騰啦……對我們親愛的寶貝們來說,這個開頭不能不說是太有共鳴了。

2.走進森林,“我”陸續與動物們相遇,動物們跟“我”一樣整理儀容、手持小工具盛裝加入“我”的遊行隊伍,并在隊伍裡施展各自的本領:“我吹起了喇叭,獅子在吼叫,象寶寶們用鼻子吹起号角,大熊咆哮着,袋鼠打起了鼓,鹳鳥用嘴打着節拍。”不隻是在幻想中,現實裡的孩子們也是太喜歡列隊遊行了,在學校裡他們喜歡“搭火車”,在家裡他們也喜歡興緻勃勃地安排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最好是所有的家庭成員都一起排着隊轉來轉去。大部分孩子甚至喜歡讓他/她的小玩具列隊,你一定見過排着整齊長龍的玩具小車,或者小公仔。《在森林裡》就是這樣一個遊戲世界,是孩子日常活動與幻想遊戲的寫照。

3.遊行的最後,登場的是兔子。其他動物會說話,這隻兔子卻始終一言不發。而與之相對應的,一路上沒有言語的“我”,對這隻兔子明顯很關照,不但溫柔地邀請它,還讓它始終陪伴在“我”身邊。這一隻兔子如此被“我”溫柔以待,我願意把它解讀為我們的寶貝柔軟的内心呢。

4.爸爸的出現,将幻想切換到現實。爸爸的前兩句話都力圖将“我”領回現實中,而最後一句“不過,我想它們會等你下次再來的。”出人意料,卻表明這不是一次粗暴地喚回,而是對“我”腦海中奇妙幻想的領會與保護。我想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了解,特别是父親的接納,會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是以文中爸爸應該被歌頌吧。

爸爸媽媽的功課

  • 這個作品的背後:

瑪麗·荷·艾斯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小鎮,她回憶說:“我孩提時代最快樂的記憶,就是在故鄉度過的夏天了。小時候我喜歡一個人跑進幽暗的森林,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一邊傾聽風拂過樹梢的聲音,一邊期待着森林裡的生靈出現。不隻是帶着小鹿的鹿媽媽、豪豬、獾、龜和青蛙,有時還會遇上熊、臭鼬和毒蛇等。”

不過,提筆将這片童年記憶裡的森林畫到紙上的契機,卻是她深愛的丈夫患上了不治之症。在等待死神降臨的日子裡,他們靜靜地守候在芝加哥郊外森林的家中。對他們來說,那并不是一段可怕的時光,因為有一大片森林陪伴着他們。日後她深情地寫道:"為了度過兩個人在一起的有限的日子,我們達到了一個與肉體的死根本就無法破壞的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開心地眺望着那些來到森林裡的動物和孩子們的身影。"在丈夫彌留之際,她重拾畫筆,斷斷續續地畫起了《在森林裡》,可還沒有畫完,丈夫就與世長辭了。随後她就離開了那片森林,帶着畫稿去了紐約,再也沒有回來過。

第二年,《在森林裡》問世了。

  • 關于教育的反思

1.不要輕易打擾幻想中的寶貝。如果不小心誤入孩子的幻想世界,請一定給孩子留一扇回歸那個世界的門,就如故事結尾的爸爸一樣。

2.珍視大自然的教育力量。正是瑪麗自小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體驗,才有她一系列的傑作。大自然中成長的孩子更健康,也更富于想象力。與孩子重回自然,讓自然滋養孩子的童年,也讓自然治愈你我的心靈。

3.不同年齡段的人讀《在森林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之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幼小的孩子可能将其看做單純的幻想遊戲,有一定閱曆的成人也有把它解讀為一生經曆的縮影,病中的人們或者親屬也許将它作為死亡教育讀本……是以,請不要期待或者強迫孩子與我們有一樣領會,尊重他們自己内心的了解或者不了解,我們要做的僅僅是陪伴和保護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參考資料

[1]《我的圖畫書論》松居直著

[2]《繪本為什麼這麼好?》朱自強著

延伸閱讀推薦

《森林大會》瑪麗·荷·艾斯

《森林大會》可以說是《在森林裡》的續作。和前作《在森林裡》一樣黑白隽永的風格,卻是一個更為熱鬧的故事,故事的最後依然是爸爸帶着男孩兒走出幻想森林,回到現實世界。

PS.請支援正版閱讀,如僅學術讨論之需,索要《在森林裡》及《森林大會》高清電子版全文,請點選關注并評論區留言。